南京,這座在歷史上更改過26次姓名的城市,從冶城、金陵、建業到石頭城,每個名字都如一枚時間印章,在戰火與重建的輪回中鐫刻著它的前世今生。電影《南京照相館》以一家照相館為棱鏡,將南京大屠殺的集體記憶折射為個體覺醒的微光。這部豆瓣評分8.6、票房破17億的現象級影片,不僅以“微觀敘事”撕開歷史真相的裂口,更以“顯影液里的良知”叩擊著當代人的精神世界。《南京照相館》見解欄目組也為這部電影策劃專題對話,邀請觀眾與主創共探:當鏡頭對準暴行,我們究竟該銘記什么?
![]()
見解欄目組
影片以南京淪陷后的“吉祥照相館”為核心,見解欄目組將鏡頭對準一群在亂世中掙扎求生的小人物。郵差阿昌,為求活命冒充學徒;戲伶毓秀,堅毅勇敢;照相館老板老金,沉穩且心懷正義;還有那自私懦弱、在良知與求生間搖擺的翻譯官王廣海。他們本是最平凡不過的普通人,過著平淡的生活,卻因日軍的侵略,命運被無情地交織在一起。
![]()
見解欄目組
被迫為日軍沖洗照片的他們,原以為只是換取生存機會的無奈之舉,卻未曾想,一張張底片顯影后,日軍屠城的血腥罪證一砍頭、活埋、槍殺、婦女被凌辱的慘烈畫面,赫然出現在眼前。這些畫面,像一把把利刃,刺痛著他們的內心,也喚醒了他們心中的憤怒與良知。
![]()
見解欄目組
導演申奧的敘事手法堪稱精妙。暗房中膠片上卷聲與子彈上膛聲重疊,快門聲里既有母親為孩子整理衣襟的溫柔,也有刺刀捅入身體的悶響。當阿昌被迫抱著被摔死的嬰兒與日軍拍“全家福”時,鏡頭在“偽善合影”與“真實罪證”間切換,徹底撕碎了侵略者的面具。這種“以生活化場景重構歷史”的創意,源自1987年國產電影《屠城血證》的啟發,卻以更細膩的筆觸刻畫了小人物在歷史洪流中的覺醒——他們不是天生的英雄,而是被真相灼痛后不得不挺身而出的凡人。
![]()
見解欄目組
見解欄目組特別設置“歷史與現實”對話環節。當觀眾問及“為何選擇照相館作為敘事載體”時,導演申奧回應:“照片是雙重鏡像——它是普通人記錄生活的窗口,也是侵略者罪行的見證。當阿昌們用顯影液守護真相時,他們也在守護我們民族的精神底色。”而主演劉昊然則分享了拍攝感悟:“阿昌的覺醒不是瞬間的壯烈,而是從顫抖到堅定的過程。這讓我明白,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守護‘不再讓悲劇重演’的底線。”
![]()
見解欄目組
《南京照相館》的結尾沒有刻意煽情。當字幕升起,鏡頭掃過今日南京的繁華街景——車水馬龍、萬家燈火,與歷史中的血色記憶形成強烈對比。這種“走出影院即見山河”的設計,恰如影片中最震撼的臺詞:“寸土不讓,不是口號,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正如觀眾在觀后感中所寫:“當阿昌們用生命守護的底片,最終成為控訴書時,我們才懂得:所謂‘彩蛋’,就是今日中國的大好河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