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5日,俄羅斯國防部公開確認,過去24小時,俄軍在多條戰線上對烏軍實施了大規模的“斬首”式行動,目標直指指揮部、彈藥庫及關鍵后勤節點。
這一輪攻勢,不僅在戰場戰術上造成烏軍分隊指揮受阻,也讓外界重新聚焦于俄烏沖突背后的北約因素。
![]()
據俄羅斯官方通報,六大集團軍在過去一晝夜內持續推進,擊斃或擊傷烏方約1295人,并摧毀大量火炮、軍車及彈藥儲備。
尤為引人關注的是,俄軍在基輔州與日托米爾州實施了精確打擊,目標直指烏軍高級指揮部及相關后勤設施。親俄地下網絡的協調員列別杰夫透露,當天凌晨,烏克蘭境內多個關鍵設施在短時間內遭到襲擊,包括洛佐瓦爾的鐵路樞紐、軍工廠和一座電站。
這些設施被視為烏軍的補給動脈,其受損對前線物資運輸和能源供應構成直接沖擊。
![]()
此外,在蘇梅州林區,俄軍發現并摧毀了一處烏軍指揮部及相鄰彈藥庫,據俄方稱,襲擊不僅摧毀了建筑與物資,還導致在場的指揮人員全數喪生,使相關部隊的作戰指令一度陷入癱瘓。
雖然俄方并未明確公布是否有北約軍事人員在場,但考慮到此前在恰索夫亞爾方向的行動中,俄軍曾宣稱擊斃一名波蘭籍北約準將馬爾恰克,這一細節仍令外界猜測俄方此舉是否意在直接削弱北約在烏克蘭的軍事指揮參與度。
俄軍在東部戰線的推進同樣引發關注。國防部確認,俄方已完全控制烏東重鎮恰索夫亞爾,這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于其位于頓巴斯北部高地,是通往斯拉維揚斯克和克拉馬托爾斯克的戰略門戶,據俄方統計,在這一方向的作戰行動中,烏軍傷亡約7500人,裝備損失慘重。
![]()
軍事分析人士指出,恰索夫亞爾的失守意味著俄軍在頓巴斯方向的攻勢獲得顯著突破,同時切斷了烏軍部分縱深補給路線,這不僅是戰術上的勝利,也在心理上對烏克蘭防御造成壓力。
但對北約而言,這個節點的丟失可能迫使其重新評估對烏克蘭的援助節奏與規模,所以在俄軍加大攻勢的同時,北約成員國也在同步強化對烏援助。
英國情報機構據稱正在聯合盟友,籌備針對俄羅斯“影子船隊”的大規模行動。所謂“影子船隊”,是俄羅斯為繞過西方制裁、繼續出口石油而建立的特殊船運網絡。
![]()
外界分析,若英國及其盟友實施打擊,可能會以石油泄漏、海事安全等理由為名,要求強制檢查甚至扣押俄羅斯船只,這一舉動一旦成真,將直接觸碰俄羅斯經濟命脈。
德國方面則在8月5日宣布,計劃向波蘭部署五架戰機,以強化東翼防御,這一部署被認為與波蘭鄰近的白俄羅斯局勢及烏克蘭戰場變化密切相關。
更早前,德國承諾向烏克蘭交付新一批“愛國者”防空系統,作為歐洲對烏軍援力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德國此番加碼顯示其已不滿足于單純防御姿態,可能會在后續提供更具進攻性的裝備,如“金牛座”遠程巡航導彈。
法國也在外交與軍事援助上保持活躍,與英國協調行動的同時,持續對外釋放對俄強硬信號,美、英、法、德的政策同步,使歐洲安全格局更趨緊張。
與歐洲盟友相比,美國的戰略姿態更為直接,白宮近期多次強調,將繼續向烏克蘭提供包括遠程打擊武器在內的多種軍事援助,與此同時,美國核潛艇出現在關鍵海域,被視為向莫斯科傳遞明確信號——一旦沖突觸及北約核心利益,美方不會袖手旁觀。
![]()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此舉既是為了鞏固北約盟友對其安全承諾的信心,也是為了在全球范圍內展示其戰略威懾力,這種雙重信號也意味著,俄美之間的直接軍事摩擦風險在未來數月可能持續攀升。
所以可以看到,雖然戰場表面上是俄軍與烏軍的對抗,但無論是軍事投入的規模、情報支持的程度,還是外交戰線的博弈,都表明俄方真正面對的,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體系。
俄方內部分析人士認為,烏克蘭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北約東擴戰略的“緩沖戰場”,而俄羅斯則將其視為維護本國安全紅線的必爭之地。
普京政府如今面臨的挑戰是多維度的:既要在戰場上應對烏軍及其背后北約的持續消耗戰,又要在外交上防止沖突升級為更大范圍的直接對抗。
所以如何在戰術勝利與戰略安全之間取得平衡,或許成為克里姆林宮亟需解答的問題。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