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可能收不到推文,請星標本公眾號」
![]()
當鮮明的"青綠"色調持續引領餐飲行業潮流——茶飲市場的抹茶新品穩居銷量榜單前列,烘焙領域的抹茶糕點成為消費者打卡首選,專業門店依托"抹茶+"經營模式實現快速擴張。
這一現象已超越單純食材流行的范疇,演變為餐飲從業者挖掘市場增量的關鍵突破口。
01■
抹茶爆火,茶飲、烘焙都在搶著“綠”!
抹茶是一種高端粉狀綠茶,外觀鮮綠明亮,顆粒細膩柔軟,具有獨特的海苔香氣。
據考,抹茶起源于中國魏晉時期,古稱“末茶”。至隋唐時期,人們將蒸青團茶餅碾碎成末,以熱水沖泡后用茶筅或茶匙攪拌飲用。
此后,“末茶”工藝傳入日本,經當地改良形成“抹茶”,并首創“覆蓋培育法”,使茶葉色澤更翠綠、滋味更甘醇,進而發展出獨特的抹茶文化。
20世紀初,我國從日本引入碾茶技術及抹茶文化,抹茶由此再度傳入國內。經過數十年發展,國內抹茶產業在生產工藝方面日趨成熟穩定,已廣泛應用于各類食品領域;同時供應鏈體系逐步完善,形成規模化穩定生產線。
在此產業基礎上,抹茶成為深受年輕消費群體青睞的風味選擇,近年市場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
據抖音巨量算法數據顯示,2022年7月抹茶相關搜索指數僅為12,673,至2025年7月該指數飆升至335,270,實現超20倍的指數級增長。
伴隨搜索需求的持續攀升,抹茶在社交平臺的熱度亦不斷走高。抖音平臺抹茶相關話題總曝光量達70億次,其中#抹茶(25.9億)、#抹茶控(39.9億)、#抹茶蛋糕(3.4億);小紅書平臺抹茶種草筆記數量突破百萬篇。
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眾多茶飲品牌與烘焙門店紛紛采用“抹茶+”模式拓展產品線,挖掘市場增量空間。
1、茶飲品牌扎堆推出抹茶產品,欲借“東風”打造“頂流飲品”
早在去年十月,喜茶以"千目抹茶"為核心原料,搭配甜香牛奶,推出三款不同形態組合的"三倍厚抹"系列飲品。
隨后,喜茶將"千目抹茶"納入《超級植物圖鑒》并設立獨立抹茶篇章,系統介紹抹茶飲品。
![]()
目前喜茶已構建完整的抹茶飲品體系,涵蓋經典產品"芝芝抹茶"、復刻回歸的"水牛乳雙拼抹茶"、市場熱銷的"抹茶波波冰"等明星產品。
今年以來,多家茶飲品牌持續深化抹茶飲品布局。四月,古茗創新性地將抹茶與龍井茶結合,推出"云頂抹茶龍井";同期,茶百道通過抹茶與青團、檸檬及米乳的多元搭配,推出"濃抹米乳奶凍"、"抹茶米乳青團"、"抹茶竹香檸檬"等"徑山抹茶系列"產品
![]()
2、不少烘焙店和甜品店,也紛紛上線了抹茶類甜品和糕點
在茶飲品牌積極布局抹茶產品的同時,烘焙店與甜品店亦紛紛推出抹茶類甜品及糕點,開啟"抹茶+烘焙"產品模式。
部分烘焙品牌著力開發抹茶烘焙產品。墨莉點心局將抹茶融入中式糕點體系,推出抹茶龍井泡芙、浮云曲奇抹茶味等"春茶季"限定新品;讀酥世家構建中式抹茶產品線;Ole超市通過抹茶與多種食材的創新搭配,推出抹茶黑金開心果卷、抹茶香檸芝士蛋糕等抹茶面包系列產品。
![]()
此外,眾多甜品品牌將抹茶作為新品研發的核心原料。滿記甜品通過抹茶與雙皮奶、可頌等產品的多元組合,推出抹茶芒果糯米飯芭菲、可飲用抹茶芒果糯米飯、三重厚抹紅豆芭菲、抹茶紅豆雙皮奶、抹茶紅豆可頌撻等五款抹茶系列甜品,持續踐行"中國甜品,甜出新意"的品牌定位策略。
![]()
3、抹茶專門店崛起,加速布局搶占市場份額
隨著炸薯條、珍珠奶茶等細分品類專門店的興起,抹茶專門店的市場出現頻率顯著提升,部分品牌開始加速門店擴張。
2023年創立的閑吉品牌以杭州徑山抹茶為核心產品,開發了涵蓋茶飲、水果茶等品類的50款抹茶系列產品,目前已在北京、西安、湖州、蘭州等地開設14家門店。
![]()
深圳"小叢山"定位中式抹茶現磨專門店,除提供抹茶花椰菜冰淇淋、抹茶五號等多款抹茶冰淇淋外,還供應抹茶茉香輕乳、銅仁抹茶芭樂等特色飲品,目前已入駐東莞松山湖萬象匯、深圳K11、深圳萬象前海等商業項目。
![]()
廣州六六?抹茶66’s Saldessert專注抹茶甜品領域,門店招牌產品為輕薄柔軟、散發淡奶香的抹茶千層,同時提供抹茶拿鐵等人氣單品,2025年已進駐廣州粵海天地、東方寶泰等核心商圈。
![]()
臺灣品牌"御前上茶"近期進駐上海興業太古匯,吸引眾多抹茶愛好者到店體驗。
國內抹茶專門店亦加速國內市場布局。京東旗下抹茶專門店"THE MATCHA TOKYO今抹京茶"以百分百有機抹茶為產品特色,從上海起步,逐步擴展至北京、蘇州、無錫等城市,目前已開設12家門店,其中上海地區設有6家分店。
![]()
02■
抹茶為何成餐飲“新寵”?
近年來,抹茶以“綠色風暴” 之勢席卷餐飲圈:茶飲店的抹茶新品常居銷量榜首,烘焙坊的抹茶糕點成打卡標配,甚至專門店靠 “抹茶 +” 模式快速拓店。這抹 “青綠” 能從眾多食材中突圍,背后是消費需求、產業基礎與場景創新的多重共振。
1、健康人設圈粉,功能性延伸破圈
當代消費者,尤其是Z世代對“健康”的追求已滲透至飲食全場景,而抹茶憑借天然健康屬性成為優選。
作為綠茶經研磨制成的粉末,抹茶完整保留茶葉中的茶多酚、氨基酸等營養成分,相較于普通茶飲,其健康價值更易被直觀感知。
抹茶獨特的“海苔香+微苦回甘”風味,區別于傳統甜味主導的食材:既能作為基底與牛奶、水果等搭配,構建豐富層次;又能憑借“輕澀”特質平衡甜品的甜膩感,精準契合年輕人對“低糖、有記憶點”口味的需求。
這種健康屬性進一步延伸至其他功能性場景:抹茶面膜、抹茶代餐粉以綠色視覺強化“排毒”概念;健身博主推廣“抹茶替代奶茶”,通過“月減180g糖分”的可視化健康方案,使抹茶成為健康生活方式的具象符號。
2、自帶“濾鏡”的綠色,承包餐飲視覺流量
在所有綠茶品類中,抹茶的色澤格外鮮綠明亮,呈現茶葉天然的“鮮貨綠”,精準契合消費者對“原生態”食材的偏好,成為茶飲、甜品及門店場景中的“百搭視覺符號”。
茶飲中的分層抹茶可呈現漸變“青綠撞色”,自帶社交傳播屬性;甜品表面的抹茶粉撒飾能勾勒精致圖案,提升產品精致度;甜品店的抹茶奶油、慕斯以啞光綠與水果鮮紅形成撞色,強烈的色彩對比直接刺激食欲。
這種“自帶濾鏡”的視覺優勢,使抹茶產品無需刻意包裝即可成為消費者鏡頭下的“打卡素材”,既為品牌節省傳播成本,又快速引爆話題。
3、百搭體質+獨特風味,撐起多元產品矩陣
抹茶的“百搭體質”在餐飲領域表現突出。
在茶飲賽道,可與椰子水、熱牛奶混合,或以純抹茶為基底,衍生出抹茶拿鐵、抹茶氣泡水、抹茶椰青水、抹茶奶蓋茶等豐富品類; 在甜品領域,加入蛋糕糊、慕斯液、奶凍液中,可制成抹茶蛋糕、抹茶慕斯、抹茶奶凍等爆款; 在烘焙場景中,抹在面包表面可增加香氣與口感,作為蛋糕夾層或表面裝飾能平衡甜膩感,與果醬、奶油、巧克力醬等搭配亦無違和感。
支撐這一特性的,是抹茶極具辨識度的口感:優質抹茶入口先帶一絲清苦(源于茶葉中茶多酚與咖啡因的天然特質),但苦感柔和,不尖銳,反而如“前調”般迅速過渡為回甘,層次分明。超細微粉末的制作工藝使其融入食材后質地細膩,無粗糙顆粒感。
這種集苦、甜、鮮、香于一體的風味,既能作為主角撐起一款產品的核心記憶點,又能作為配角為其他食材增色,使品牌可持續推新而不偏離消費者認知,輕松構建多元產品矩陣。
03■
茶飲、烘焙都在搶著“綠”!
這些品牌如何挖掘抹茶增量?
在這股熱潮中,眾多品牌各顯神通,深挖抹茶市場潛力,探索出一系列挖掘抹茶增量的有效路徑。
1、茶飲品牌,挖掘地方特色,顛覆原有應用,進行口味分層
抹茶作為茶飲品類,其起源可追溯至中國魏晉時期,并于隋唐時期達到鼎盛。然而,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推行"廢團改散"政策,明令禁止團茶生產,推廣散茶撮泡法。
這一變革導致抹茶制作工藝逐漸脫離民間日常生活,底層民眾甚至出現"世不復知有末茶"的現象,抹茶飲用傳統在國內日漸式微。
直至20世紀末,中國從日本引進碾茶生產技術,抹茶文化及其產品才重新回歸國內市場。歷經千年傳承,抹茶已承載深厚的國潮文化內涵。
眾多茶飲品牌敏銳把握抹茶的文化價值,從原料與概念雙重維度進行創新。概念層面,普遍采用"中國抹茶"作為核心傳播點。
例如,奈雪的茶強調徑山作為"世界抹茶起源地"的歷史地位;蜜雪冰城則提出"世界抹茶,源自中國"的品牌主張。原料應用方面,積極融入本土元素,探索多元搭配方式。
在原料組合創新上,茶飲品牌突破傳統框架,賦予抹茶更豐富的口感層次。
Manner咖啡與肯悅咖啡研發抹茶拿鐵系列;茉酸奶推出抹茶糍粑有機酸奶;益禾堂將抹茶融入果味輕乳茶;Manner更首創"青湯力"概念,將抹茶醬與氣泡水、檸檬結合;奈雪的茶與Yee3聯合開發抹茶奶蓋椰子水組合。
呈現方式方面,茶飲品牌拓展了抹茶的應用形態。抹茶在飲品中既可作為基底,亦可轉化為奶蓋、冰沙等形式,還可制作為抹茶醬、抹茶粉等配料。
古茗"云頂抹茶龍井"采用抹茶奶蓋搭配龍井茶與鮮奶;喜茶"三倍厚抹"通過"濃抹芝士"、液體抹茶牛乳及"手打濃抹糯糯"小料,實現抹茶多形態融合。
為滿足不同消費群體對抹茶濃度與口感的差異化需求,部分品牌實施口味分層策略。以Yee3為例,其生椰抹茶產品提供一倍清抹、二倍濃抹、三倍苦抹三級濃度選擇。通過上述創新實踐,茶飲品牌成功激活這一傳統茶飲品類,持續吸引消費者體驗。
![]()
2、抹茶專門店:垂直細分、文化敘事,抹茶矩陣
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建立差異化優勢,國內創業者通過垂直領域深度聚焦策略,開拓餐飲行業細分賽道。
典型案例如閑吉以"徑山抹茶"為核心開發50款SKU產品矩陣,覆蓋茶飲、冰淇淋及甜品等品類,采用區域化市場定位規避與行業巨頭的直接競爭;六六抹茶則專注"抹茶千層+拿鐵"產品組合,成為廣州甜品市場的細分領域頭部品牌。
為實現抹茶與品牌的深度綁定,這些專業門店構建了以抹茶為核心的品類體系,并著力打造特色門店文化。
閑吉品牌以杭州徑山抹茶為產品基底,精選1200目春茶嫩芽經慢研細磨工藝制成的"茶道級"徑山抹茶作為核心原料,研發焙茶、可可類特色產品及水果茶、鮮奶茶等品類,形成包含50款SKU的抹茶產品矩陣。
為滿足多元化消費需求,閑吉建立口味分級體系:抹茶濃度設置"1倍""2倍""3倍"三級選擇,糖度提供"正常甜"至"不額外加甜"共五種調節選項,實現高度個性化的產品定制。
在品牌文化建設方面,閑吉著力凸顯中國本土抹茶文化特色,門店采用宋代美學設計風格:通過木質結構、磚瓦元素與綠植的有機搭配,營造具有宋代美學意蘊的空間氛圍,在傳遞中國抹茶文化內涵的同時,構建獨特的品牌識別體系。
同類型品牌"小叢山"則聚焦抹茶冰淇淋與飲品開發,主打產品包括抹茶花椰菜冰淇淋、抹茶五號等特色冰淇淋,以及抹茶茉香輕乳、銅仁抹茶芭樂等創新飲品。
其門店空間設計延續中式美學理念,運用木質屏風與抹茶綠軟裝組合,采用原木綠植風格進行整體規劃,打造自然簡約的消費場景。
結語:
“綠”只是表象,本質是行業對健康化、個性化、社交化的集體回應。但需警惕“顏色內卷”——比起視覺討好,回歸食材本味與技術創新才是長久之道。下一個行業熱點可能是“五彩斑斕的白”。
作者 | 小貝
出品 | 餐飲O2O
![]()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加微canyinjun
電話/微信號:1339216476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