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一場電影還沒有去看。也不是沒有想看的片子,可是翻翻四五十的票價,還是按捺住了心思。
可以說我窮,但還不至于這么窮。兩個人一百多塊,再窮也還出得起呀,只是覺得有點不值。十來年前,我經常帶兒子看電影,那時兩張票都不要四五十,現在的電影票怎么變得這么貴了?
回顧一下電影票價,10-15年是個顯著降低的時期,那時看一場電影普遍在20元左右,9.9之類的票價也是經常出現。主要原因是電商通過補貼大戰搶占市場,再加上影院數量激增,競爭激烈,也樂得降低票價吸引觀眾。
但在客觀上,觀影人次出現顯著增長,影院客流大幅提升。說明大眾不是不喜歡看電影,如果票價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愿意走進影院的大有人在。
![]()
什么叫可以承受的范圍內呢?經濟學上叫相對價格與購買力。電影票價是20還是40,本身并不能說明負擔程度,還要看相對價格與實際購買力。
在經濟學中,“相對價格”指的是某商品與其他商品、或收入水平之間的比例關系。“實際購買力”則表示一個人以其收入能買到多少商品和服務。
也有人會說,人均消費四五十不算高消費,你覺得貴那是你的問題。可是如果大部分人都嫌貴呢?
要知道不是人人都是一線城市白領精英,不是人人都月入幾個W的,尤其是在三四線城市,收入小幾個K的大有人在。兩人看場電影一百多,買點小吃沖兩百去了,說不得商場還要吃一頓,這一趟四五百沒了,那就是超出了可承受范圍。
![]()
票房最能說明問題,在平臺票補時代,9.9-19.9元一張電影票,觀眾踴躍消費、影院爆滿,說明觀眾價格敏感度高,需求曲線陡峭。取消補貼以后,票價迅速上漲,觀眾流失嚴重,說明高票價導致邊際效用下降,消費者選擇退出市場。
因為電影票是高彈性商品,它不是必需品,并且在當下,人們若覺得看一場電影不值,完全可以轉而選擇短視頻平臺等等其他替代品。看電影不是唯一選擇。只要價格偏離其價值感知,用戶就會轉向替代品。
另一點就是,市場上票價越來越貴,但片子質量卻越來越不確定,這是一種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風險。
今年的票房頗具代表性,哪吒2一枝獨秀,破10億的只有三部,還全部集中在春節檔。其他片子破5億都難。看下面這張圖,票房超過5億的電影只有六部,票房第十名的《名偵探柯南》票房僅3.77億。再仔細看,1-6月內地市場的總票房只有293.3億元,《哪吒2》一部就占了52.84%。
![]()
再看春節后所有檔期,不管什么三八檔,五一檔,六一檔,端午檔,無一例外統統翻車,沒有一部爆款出現。
可是,明明有些電影口碑還可以,質量也確實不錯的啊。比如我看過的《編號17》,我認為是部不錯的科幻片,票房只有1620萬。《碟8》豆瓣7.7,質量確實不如以前,但也不能說爛,還是沒能過5億。還有口碑大曝的《新馴龍高手》,只拿到2.78億。國產片里,《平原上的火焰》、《想飛的女孩》等等,主演陣容都不弱,話題性也有。可連一波觀眾都沒割到,挺讓人意外。
反而是《水餃皇后》拿了4.19億還是叫我吃驚不小,這更像是一部水餃廣告而不是電影,難道說那波觀眾還沒被割完嗎?可惜這種票房表現并不足以拯救市場。總體來說,就是贏了口碑沒贏票房,輸了口碑也沒贏票房。這不是雙贏,是雙輸。
說明什么,說明大多數觀眾還是被騙怕了,試錯成本太高,他們對院線片越來越不信任。你花四五十元進場,看到一部豆瓣評分被控評到7.5、實際觀感像3.5的爛片,這就是信息不對稱。導演演員高喊“用心之作”,營銷號喊“年度神作”,實際觀眾出場滿臉懵:“劇情,濾鏡磨皮,演技稀爛,就這玩意兒值我半天工資?”
弱智
對不起,你賣的不是電影,是套路。久而久之,市場信任機制崩塌。觀眾做出逆向選擇:不管你吹得多響,我選擇不看。
![]()
劣質內容靠營銷橫行,優質內容無法被激勵,到這一步,市場已經失靈了。我看的那是電影嗎,我花錢去看流量藝人的尬演,還是去看導演借主旋律糊弄KPI,我覺得那不是電影,更像一場大型詐騙現場。觀眾出于理性退出市場,這是正常的反應。
總結以上兩點,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個人感覺幾個億才是正常的票房。十幾億人除了老人幼童,還有很多從來不看電影的,三四十左右的平均票價,別說一百五十億了,就算幾十億票房,得要多少人次觀影,又有幾部電影值得反復刷的?
為什么現在一部電影幾個億的票房都困難呢?以前一張票9.9,人人買得起,哪怕爛片,也當社交活動來看。現在沒有票補了,票價回歸市場,還越漲越高。但你內容卻原地踏步,甚至退步,當然買單的人少了。
這時候不是一句消費降級就能解釋的,要想提振票房,提高觀影人數,要么提高水準,要么降價。
![]()
目前來看,前一點我認為短時期內是很難做到的,那么降價吧。降價有用嗎?應該還是有的。舉例來說,《封神二》這種超級大爛片都能有12.38億,再聯系到《水餃皇后》,可見國人的要求也并沒有多么地高。那么去掉春節檔加持,再把票價降掉一半,一部稍微正常點的片子應當可以拿下3-5億。
3-5億能不能實現盈利?如果都按《熱辣滾燙》3.5億的成本來,那肯定褲衩賠光。問題是,《熱辣滾燙》這種片子真值3.5億成本嗎,都花哪了?我覺得還是得倒逼電影在編劇和制作上下功夫,減少花在演員和營銷上的成本。畢竟要啥沒啥的片子都能花掉3.5個億的話,我是實在有點想不通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