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與宦官的斗爭,歸根結底是皇帝與權臣的斗爭,歷朝歷代的宦官都是皇帝扶持起來的對抗權臣的,不同的是,東漢皇帝勉強能控制宦官,唐朝皇帝后來就完全控制不住宦官,而明朝由于權力更合理,宦官看起來勢力大,其實扳倒非常容易。
自秦始皇開始,中國歷史就進入中央集權時期,由皇帝一人掌控天下的決策權,皇帝只有一個人,而天下的事務又太多,所以大臣要替皇帝分擔政務,在秦朝是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西漢起初也是,漢武帝時期設置內外朝,在三公的基本上增設尚書臺,等于是把丞相權力架空了。
東漢繼承了尚書臺制,不設丞相,以尚書令執掌尚書臺來處理政務,三公依然存在,但已經變成了虛職,沒有實權,成了擺設,直到東漢末年,曹操才恢復丞相制,他恢復的目的是為了篡位。
東漢的政治中心就是尚書臺,皇帝有絕對的決策權,誰控制了尚書臺,誰就掌控了政權。
東漢宦官
![]()
從西漢開始,皇帝就喜歡就用外戚,一方面是用人制度尚不完善,另一方面是外戚用著放心,漢武帝用衛青和霍去病,其實就是用外戚,這兩人成為西漢帝國武裝部隊的頭號和二號領導人。
皇帝父系親戚是不敢用的,從血緣上說,與皇帝的血緣過于親近,越親近就越有繼承權,這些皇帝父系的親戚一旦掌控軍政大權,那就有可能篡位。
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明白這個基本道理,對于皇族寧愿外放封王,也不會重用,你看曹丕把親兄弟曹植遷來遷去,就是為了防止曹植在一個地方久了坐大。
父系親戚不能用,只能用母系親戚了,也就是外戚。
而那些靠察舉制推薦上來做官的士人,皇帝不是太相信,皇帝寧愿相信外戚,也不會相信士人。
西漢就是被外戚王莽篡了位,東漢為什么不防備外戚?
起初皇帝是防備外戚的,比如光武帝劉秀以及明章二帝,幾代之后,由于皇帝年幼,必須由太后臨朝稱制,太后是個女人,居住在后宮之中,本來是不能到外朝來的,即使是臨朝稱制,也需要用一道簾子與大臣隔開來,這也就是垂簾聽政的由來。
主少國疑、太后臨朝,只要形成這樣的局面,外戚一定會被重用。
因為太后只相信自己的親戚,不相信外人,這個傳統從西漢就開始了,呂雉稱制時,重用呂氏族人,漢文帝母親薄姬成為太后,為了讓家族顯貴,薄太后把兄長的女兒嫁給劉啟,竇漪房成為太后,竇氏一門開始顯貴,竇太后還干涉朝政,要求漢景帝任命竇太后的侄子竇嬰為丞相。
到了東漢,這種情況還是一模一樣,太后要么不臨朝稱帝,一旦臨朝稱帝,一定會提拔娘家親戚在朝中擔任重要職務,太后居住在后宮之中,一定把自己的娘家親戚封為高官到前朝執政,才能形成太后的絕對權威,以便控制朝政。
東漢所有的外戚權臣都是太后提拔起來的,這個隱患都是太后埋下的。
東漢自漢章帝去世之后,就陷入了怪圈,皇帝壽命不長,導致新繼位的皇帝年齡特別小,不能理政,只能由太后臨朝稱制。
有人可能覺得奇怪,為什么不能像漢武帝一樣設置輔政大臣?
因為漢武帝設置的輔政大臣最終也是失敗的,他設置了四個大臣,由于政治斗爭,這四個人到最后只剩下一個霍光了,就變成了權臣專權,這樣更加危險,霍光掌控時,霍氏家族一門全部顯貴,掌控了朝廷軍政大權,差一點就能改朝換代。
兩權相害取其輕,既然都有風險,還不如選擇自己的親戚來執政,于是外戚一直在兩漢的政治舞臺上活動。
漢章帝去世后,漢和帝繼位時只有10歲,竇太后臨朝稱帝,重用自己的哥哥竇憲,就是燕然勒功的那個竇憲,雖然他打擊匈奴立下大功,但為人卻是囂張跋扈,強買公主的田園,刺殺皇族劉暢,在朝廷之中一手遮天。
東漢頻出小皇帝
![]()
漢和帝漸漸長大后,面臨尷尬的局面,臨朝稱帝的竇太后是他法律意義上的母親,竇憲已經掌控朝廷軍政大權,漢和帝想扳倒竇憲,必須要有自己的親信,而且必須掌控軍隊。
漢和帝為了扳倒竇憲,聯合了士人丁鴻、宦官鄭眾,控制兵權后,收回竇憲大將軍印信,逼竇憲自殺,竇憲一死,漢和帝親政。
《資治通鑒 漢紀四十》:鄭眾遷大長秋。帝策勛班賞,眾每辭多受少,帝由是賢之,常與之議論政事,宦官用權自此始矣。
宦官鄭眾因為協助漢和帝鏟除竇憲有功,升任大長秋。漢和帝依據功勛分封賞賜,鄭眾推辭多而接受少,皇帝因此認為他賢能,常與他商議政事,宦官專權的局面自此開始。
漢和帝封賞鄭眾被認為是東漢宦官專權的開始,實際上鄭眾是個正直的人,沒有依附竇憲等外戚,對皇帝又表現出忠心耿耿。
相對來說,皇帝寧愿相信宦官,也不相信朝臣和外戚,因為宦官依附的只有皇帝,是皇權的衍生品,沒有皇帝就沒有宦官,宦官沒有后代,又不能傳承權力,古往今來從來沒有宦官專權并成功篡位的,只有朝臣和外戚有可能篡位,這也是皇帝信任宦官甚于士人和外戚的原因。
最典型還有漢桓帝劉志,他也是幼年繼位為帝,梁太后臨朝稱帝,外戚梁冀掌控朝政,他比竇憲更加跋扈,梁冀連皇帝都敢毒殺,漢質帝就是被梁冀毒死的,朝中大臣稱不如意,就被梁冀殺死。
漢桓帝長大之后,為了奪權,在廁所中跟5個宦官秘密地歃血為盟,之所以是秘密,因為滿朝都是梁冀的耳目,為了避人耳目,只能躲在廁所中密謀,漢桓帝采用與當年漢和帝類似的辦法,讓宦官具瑗率領北軍五校與司隸校尉張彪一起包圍大將軍梁冀的府邸,將整個外戚集團一網打盡。
事成之后,這5個宦官被漢桓帝封侯,這也開了宦官封侯的先例,到漢靈帝時期,皇帝信任十常侍,宦官勢力更加強大,同時在桓靈二帝執政時期,皇帝與宦官聯合發動了黨錮之禍,打擊士人結黨,并禁止了一批士人終生參政。
士人對宦官恨之入骨,何進后來被宦官誅殺,袁紹就率軍殺入皇宮,把宦官全殺了,引發東漢末年的亂世。
為什么東漢的“外戚與宦官專權”為何成為死循環?
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老皇帝壽命較短,新皇帝繼位時年齡很小。
二是外戚執政是西漢就流傳下來的傳統,皇帝更信任宦官。
東漢皇帝超過40歲的只有三個人,分別是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獻帝劉協。
除了這三人之外,還有五位成皇帝,分別是:漢章帝劉炟(32歲)、漢和帝劉肇(27歲)、漢安帝劉祜(32歲)、漢順帝劉保(29歲)、漢桓帝劉志(36歲)、漢靈帝劉宏(34歲)。
剩下的還有5個未年皇帝,東漢皇帝的平均壽命很低,遠低于西漢,除了三個年齡超過了40歲的皇帝之后,其他皇帝的繼承人多半是未成年人,想想也知道,二三十歲的皇帝就去世了,他們的兒子能有多大年齡?
只要皇帝是未成年人,就是太后臨朝稱制,外戚掌權,一定是走這條路,沒有別的路可走,這是當時的政治環境導致的。
兩漢的太后很喜歡干政,而且喜歡分封娘家人,從呂后開始,就是這樣,一直到末代的何太后,何進同樣是外戚,他要是不被宦官所殺,劉協長大了會跟漢桓帝一樣依靠宦官奪權,還是重復歷史。
這是兩漢的傳統,因為外戚干政,所以皇帝不信任外戚,甚至也不信任士人,黨錮之禍其實就是皇帝打壓士人,但是士人把這事怪罪到宦官頭上,沒有皇帝同意,宦官也做不成這事。
外戚與宦官的政治斗爭,其實就是皇權之爭,或者說皇帝與外戚的政治斗爭,除非每一個繼位的皇帝是成年人,可以直接掌控朝政,不管干得好還是干得壞,成年人都能決策,未成年人就不行,這個問題是解決不了的。
影響皇帝壽命的原因很多,比如近親結婚,身體透支,沉迷酒色,早婚早育等等,這就決定了外戚專權,外戚不可能永遠專權,當皇帝長大了,就是奪回權力的時候,皇帝尋找宦官的支持,消滅專權的外戚集團,東漢的歷史就一直這樣重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