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軾一句“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道破了中原山水的美學。這片被黃河、淮河、丹江滋養的土地,正以22℃的夏天、10億人次的流量、1萬億元的旅游收入,重新定義中國山水游的新范式。
一、山水經濟學:22℃的夏天如何撬動萬億市場
2024年河南文旅交出亮眼成績單:接待游客10.65億人次,旅游收入1.03萬億元。這組數據背后,是中原山水從“養在深閨”到“全網頂流”的蝶變。
老君山以140億次抖音曝光量成為“網紅頂流”,云臺山憑借紅石峽丹霞地貌單日接待游客12.6萬人次,更有80、90后游客占比超34%,00后增速達11.66%,年輕群體正成為消費主力軍。
這種爆發式增長源于精準的市場定位。當張家界還在比拼玻璃棧道時,河南早已把《千里江山圖》潑成了朋友圈爆款。
老界嶺的藍調時刻、重渡溝的竹林咖啡、寶泉的萬人潑水節,這些“反內卷”的差異化體驗,讓河南山水在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
更令人叫絕的是,河南將地理課本上的長江黃河分水嶺奇觀,變成了游客手機里的打卡圣地。
![]()
二、流量變現:從“網紅”到“長紅”的生態重構
在欒川縣,老君山的轉型堪稱教科書級案例。這個曾經負債1400萬元的國有林場,通過“一元午餐”“全員抖音營銷”等創新舉措,實現年收入破10億元。
其秘訣在于構建“內容生產-流量轉化-消費升級”的閉環:金頂雪景短視頻引發裂變傳播,漢服旅拍、沉浸式演藝等新業態承接流量,最終將線上熱度轉化為線下消費增量。
這種模式正在全省復制。開封清明上河園將《清明上河圖》活化成實景演出,洛陽龍門石窟用XR技術讓盧舍那大佛“活”起來,“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以21個劇場演繹華夏史詩,場均上座率超90%。
數據顯示,河南文旅新媒體矩陣在Instagram傳播影響力全國第一,#河南山水毛茸茸#等話題在抖音播放量超50億次,流量正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留量”。
![]()
三、當自然奇觀遇見科技賦能
河南山水的聰明之處,在于用科技解構傳統。在開封東坡書院,全息投影讓游客與“蘇軾”吟詩對話;在老君山,《知道·老君山》沉浸式演藝將《道德經》哲學思想轉化為視覺盛宴;在云臺山,智慧景區系統實現“刷臉入園”“一鍵智慧游”。
這些創新不僅提升體驗,更延長了游客停留時間——欒川縣游客平均停留時長從1.5天增至2.5天,消費活力顯著增強。
更值得關注的是文旅國有化趨勢。老君山、云臺山等頭部景區相繼“入編”,國有資本的介入帶來資金、資源整合優勢,同時保留市場化運營活力。這種“國有控股+專業運營”模式,正在破解文旅行業“重投資輕運營”的困局。
四、那些藏在地圖褶皺里的驚喜
在信陽新縣,紅城綠野交融的“河南阿勒泰”正成為攝影愛好者的天堂;丹江口水庫的千島碧波,讓自駕環湖成為新晉網紅玩法;駐馬店老樂山29.9元全日票含50場演出,性價比秒殺一眾5A景區。這些小眾秘境的走紅,印證了河南山水“全域皆景”的發展理念。
當然,旅行也需要避坑指南。老君山金頂需凌晨4點搶機位,戲劇幻城熱門劇目要提前1小時排隊,雞公山的智慧林場系統雖先進,但也要注意森林防火。這些細節,正是深度游的必修課。
從“北上廣游客集體叛變”到“中原山水現象級出圈”,河南用十年時間完成了從文化大省到文旅強省的跨越。
這里既有伏牛山的雄渾,也有淮河的靈秀;既能觸摸千年文明的肌理,也能感受現代科技的溫度。
正如網友所言:“河南的山毛茸茸的,像被大自然撫摸過”,這種獨特的治愈感,或許就是中原山水最動人的魅力。
當北上廣的白領在老君山金頂看云海翻涌,當00后在寶泉潑水節釋放青春,當國際游客在龍門石窟驚嘆盧舍那大佛的微笑,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旅行,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覺醒。
中原山水的崛起,正在重新定義中國旅游的未來:它不是簡單的風景搬運,而是一場自然與人文的對話,一場傳統與現代的共振。
![]()
(周愚,資深評論人、知名商評人、財經評論員、天使投資人、專欄作家、策劃人、“周愚”、“周愚pro”專欄主理人、發表商業評論千萬字,已委托快版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