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香港門店大腸菌群超標70%”的消息如一記警鐘,再次將食品安全問題推上風口浪尖。
![]()
當一杯杯看似清涼的飲品暗藏衛生隱患,人們不禁追問:從原料到成品,哪個環節讓細菌“趁虛而入”?大腸菌群超標背后,究竟藏著哪些容易被忽視的衛生漏洞?而當這些“隱形威脅”入口,又會對我們的身體敲響怎樣的警報?
01,“超標70%”竟成“良心價”?
開篇說兩句:刷到不少內容,大意是“4塊一杯大腸桿菌和20塊一杯大腸桿菌我還是能分的清的”,看來大家這些年也是苦高價低質已久,以至于哪怕雪王被通報,結果成了反向宣傳。
畢竟在27倍的雪糕、290倍的鹵味面前,超標70%顯得有點好像不值一提。真希望能夠食品安全能夠好好的提升下,咱都不希望提升品質了,下限達成下好不。雖然咱們皮粗肉糙身體就是元素周期表,但是改善下,總是好的。
言歸正傳:大腸菌群是啥東西?
02,大腸菌群是啥東西?
在國標《GB 4789.3-2025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菌群計數》是這樣寫的:
大腸菌群coliforms 在一定培養條件下能發酵乳糖、產酸產氣的需氧和兼性厭氧的革蘭氏陰性無芽孢桿菌
這些到底是什么呢?
一般情況下,這些菌群包括埃希氏菌屬(Escherichia)、腸桿菌屬(Enterobacter)、檸檬酸菌屬(Citrobacter)、克雷伯菌屬(Klebsiella)等。
而第一個埃希氏菌屬就是大家很熟悉的大腸桿菌,做生物的人對這個更是無比熟悉,實驗室日常的勞模菌,重組蛋白、提供基因表達的載體和作為宿主細胞都是上好選擇。
![]()
03,大腸桿菌有什么危害?
對于普通人來說,大腸桿菌是條件致病菌。
這東西本身很普遍,我們腸道里就有很多,但是由于腸道本身的保護,所以大腸桿菌主要在腸道,不會進入其他地方,因此和人相安無事,它甚至還和其他微生物相互協作,參與到腸道的生理代謝,比如部分維生素的合成、穩定腸道微生態等。
但是,如果這東西從其他地方進來,那就不好了,會引發腹瀉,腸炎,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菌血癥和其他臨床感染。
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說它是條件致病菌,它如果只是在腸道,和我們相安無事,甚至還能代謝一些內容,協助健康。但是,如果它跑到其他地方,比如食物里,那就會順道進入我們的消化系統,那就不妙了,就是有害了。
04,大腸桿菌的管理標準
所以這東西,我國有多個國標管理,比如冷凍飲品。
冷凍飲品 :根據 GB 2759-2015《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冷凍飲品和制作料》
![]()
順便一說,腸道有大腸菌群,那糞便自然有了,所以我們經常說要便后洗手,目的之一就是清除手上沾染的這些污染。什么?你說你根本沒接觸到糞便?其實你能聞到臭味,那就代表那些分子已經來了~而微生物噴濺也是很普遍的(比如典型的就是諾如病毒)。
對了,檢測出大腸菌群,不代表是污染了糞便哈,雖然這東西源頭在糞便,但是以大腸菌群的頑強生存能力,它們在很多食物上都可以生存,所以是消毒做的不大好的緣故。
最后,希望食品安全還是保障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