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萎縮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患者常表現為平衡障礙、步態不穩、言語不清等癥狀。許多患者為了快速緩解癥狀,往往依賴西藥治療。然而,西藥雖然能暫時控制癥狀,卻無法從根本上阻止疾病的進展。小腦萎縮的根源在于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衡,單純依賴西藥只是“治標不治本”。
![]()
中醫強調“必先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即治病要找到病因,對癥下藥。這與《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的理念不謀而合。中醫認為,小腦萎縮多與肝腎虧虛、痰濕內阻、瘀血阻滯有關。肝腎虧虛導致精髓不足,痰濕和瘀血阻滯則進一步影響氣血運行,導致腦髓失養,從而引發各種癥狀。
真實案例:中醫治療小腦萎縮的顯著效果
一位52歲的男性患者,自述步態不穩、言語不清已有3年,近半年癥狀加重,伴有頭暈、記憶力減退、四肢無力。他曾在多家西醫院就診,診斷為小腦萎縮,并服用多種營養神經藥物,但效果不佳,且出現了食欲不振、乏力等副作用。于是,他轉向中醫治療。
初診時,患者癥狀如下:
- 步態不穩,行走需扶物,言語不清,頭暈,記憶力減退。
- 伴有四肢無力,腰膝酸軟,夜尿頻多,大便稀溏。
- 舌體瘦小,舌質淡暗,舌苔白膩,脈沉細。
![]()
中醫辨證分析:
- 舌體瘦小、舌質淡暗,說明患者肝腎虧虛,精髓不足。
- 舌苔白膩、大便稀溏,表明體內痰濕內阻,氣機不暢。
- 脈沉細則提示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內阻。
- 肝腎虧虛、痰瘀互結,導致腦髓失養,引發步態不穩、言語不清等癥狀。
根據患者的癥狀和體征,中醫診斷為“痿證”和“眩暈”,辨證為肝腎虧虛、痰濕內阻、瘀血阻滯。開具以下方劑:
- 滋補肝腎: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菟絲子。
- 化痰祛濕:半夏、白術、茯苓、陳皮。
- 活血化瘀: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
- 通絡開竅:石菖蒲、遠志、地龍、全蝎。
- 調和諸藥:甘草。
![]()
治療效果:
- 第一個療程:患者頭暈減輕,夜尿減少,步態稍穩。
- 三個療程后:言語清晰度提高,記憶力有所改善,四肢無力感減輕。患者精神狀態好轉,生活質量顯著提升。
為什么這個方劑如此有效?
- 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菟絲子:滋補肝腎,填補精髓,從根本上改善腦髓失養。
- 半夏、白術、茯苓、陳皮:健脾化痰,消除體內痰濕,恢復氣機暢通。
- 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改善氣血運行。
- 石菖蒲、遠志:化痰開竅,增強腦部功能。
- 地龍、全蝎:通絡熄風,緩解肢體無力。
- 甘草:調和諸藥,增強整體療效。
![]()
小腦萎縮雖然是慢性退行性疾病,但中醫通過辨證施治,從肝腎虧虛、痰濕內阻、瘀血阻滯的病因入手,采用滋補肝腎、化痰祛濕、活血化瘀、通絡開竅的方法,能夠取得顯著的臨床效果。與西藥相比,中醫治療不僅緩解癥狀,還能從根本上調理身體,延緩病情進展。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還需注意飲食清淡、規律作息,配合藥物調理,方能達到最佳療效。
中醫治本,小腦萎縮不再可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