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由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北京師范大學聯合主辦,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承辦的“青年電影人論壇——影像實驗與時代想象”在郎園Station準點劇場舉辦。
![]()
嘉賓合影
李小明 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副書記、副臺長,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副秘書長長李小明,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教授,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執行副主任委員肖向榮出席并致辭。參加論壇的嘉賓有導演蔡杰,演員、編劇、導演崔志佳,導演、編劇高朋,導演、編劇、制片人李冉,剪輯指導劉新竹,導演、編劇、紀錄片制作人楊荔鈉,導演、編劇、剪輯師張中臣。
本場論壇由知名主持人瑤淼主持。
![]()
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副書記、副臺長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副秘書長李小明
李小明在致辭中指出,歷經32載春秋的大學生電影節已成為青年創作的重要平臺,值此世界電影誕生13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之際,青年影人正以銳意創新的影像語言實現藝術突破,書寫新時代光影日記。他寄語青年創作者既要秉持浪漫主義探索實驗影像與先鋒敘事,又要立足現實主義深描時代脈搏,通過思想碰撞激發創作靈感,以精品力作展現時代氣象。
![]()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教授
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執行副主任委員肖向榮
肖向榮在致辭中高度肯定大學生電影節32年歷程與中國電影120年發展成就,并結合世界電影130年歷史,提出對中國電影基因傳承的思考,強調從《定軍山》起中國電影便高度注重人文關懷。圍繞論壇主題“影像實驗與時代想象”,獨到地闡釋電影作為實驗藝術的本質,呼吁創作者以真誠突破套路。面對生成式影像技術革新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肖院長倡導電影創作者堅守藝術初心,在民族文化回望中探索影像可能性。最后寄望本次論壇能夠自由碰撞思想火花,為中國電影發展注入新活力。
![]()
蔡杰
在隨后的圓桌對談環節中,導演蔡杰分享了他對創作的獨特理解。他將紀錄片比作“電影學院”,強調創作的學習過程來自于對日常生活的敏銳觀察與再構。他認為,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信息都是創作的素材,關鍵在于如何進行提取、重組與轉化,從而形成個人化的表達。蔡杰的觀點強調了紀錄片創作不僅是記錄現實,更是一種富有主觀能動性的藝術實踐,體現出青年影人對現實世界的深度感知與自我表達的渴望。
![]()
崔志佳
崔志佳導演從創作實踐的角度提出,把握喜劇節奏的訣竅在于將劇本化繁為簡、根據演員的特質安排包袱。他遵循“貼地飛”的創作原則——既要讓故事貼近生活,又要有“無厘頭”的飛躍式想法,從而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在創作過程中,他明確區分編、導、演這三重身份的職責落實,但不同身份又提供了更豐富的參照經驗。演員的經歷為他的編導創作扎實了喜劇創作的基礎,而人生整體的心路歷程則被他注入作品的內核。“網大”與院線電影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后者有更長的創作周期,強調“單點爆發力”的短視頻給喜劇創作帶來了挑戰,應對挑戰的方法是注重喜劇人物和結構,因此院線電影需要精益求精,反復打磨結構。
![]()
高朋
導演高朋以新作《老槍》為切入點,探討了現實主義創作的深層思考。他提到,真實事件改編往往容易陷入“事件主導”的窠臼,而真正的創作應從人物內心出發,通過個體與時代的沖突折射社會圖景。面對東北下崗潮等敏感題材,他直言行業亟需“樹起邊界”——只有通過大量基礎作品讓觀眾建立類型認知,才能為后續突破提供土壤。在影像風格上,他強調“自然生長”的重要性,例如片中獨特的“熱壓抑美學”并非刻意設計,而是因疫情延拍至夏季后,團隊堅持寫實主義創作理念的產物。高朋認為,青年導演的價值在于以真誠視角捕捉時代褶皺,用類型框架承載人文表達,為現實主義題材開拓更豐富的可能性。
![]()
李冉
在論壇主持人提問環節中,李冉導演圍繞其電影創作理念回答了四個核心問題。關于手持攝影,她強調其帶來的真實感與臨場感,避開浪漫化手法,通過布拉格的生活化取景和人物瑕疵,探討全球化下愛情的疏離與本質。針對開放式結局,她認為藝術電影需留白,借鑒生活不確定性,以“臨界點”處理讓觀眾自行解讀,而非提供標準答案。談及非職業演員,她注重演員天分與真實性格,結合即興調整與嚴格排練,確保表演貼近角色需求。在藝術與商業平衡上,她以個人情感困境為切入點,思考親密關系的復雜性,同時面對市場對“女性電影”的定位挑戰,尋求作者表達與觀眾需求的平衡。李冉的分享展現了其對真實感、留白敘事及創作自由的堅持。
![]()
劉新竹
劉新竹表示在剪《逍遙?游》時,她將小說第一人稱心理描述轉化為“行動驅動”敘事,通過融合海邊玩耍、觀海、旅館燈影三場戲,打造全片唯一打破時空的心理蒙太奇,實現文學情緒的影像化表達;在處理悲喜交織情緒時,采用直接切換鏡頭實現情緒自然碰撞。談及和張律導演合作的《白塔之光》,她延續 “空間即角色” 理念,以空間為剪輯出發點,賦予白塔、望京 SOHO 等場景獨立的情緒屬性,通過情景疊加,在地理轉換中完成新老時代的情緒交織與對話。
![]()
楊荔鈉
在談及對時代想象與影像創作的主題理解時,導演楊荔鈉表示,時代不是命題作文,創作也不該陷入單一視角。對她而言,影像如光,現實則像棱鏡,當光穿透生活,才折射出萬千可能。她拒絕悲觀與消極的情緒,更提倡一種順其自然、與時間同行的創作態度。
![]()
張中臣
論及影像符號,張中臣導演對其導演作品《最后的白牛》中的符號“白牛”進行了注解。他講述靈感源于友人幼年失去寵物豬的真實經歷,拍攝時意外發現白牛并克服困難將其融入影片,認為符號源于生活卻通過影像獲得新生命。談及使用非職業演員,他坦言因預算限制選用村民及聾啞人士,強調“相信演員的自然能量”,通過觀察而非指導捕捉真實狀態。他提到創作結合現實、夢境與虛構,以“燃燒”的直覺驅動獨特影像語言,扎根鄉土情感。針對鄉村題材反思,他感慨城市化下鄉村凋零,認為短視頻或比傳統電影更具記錄意義,但仍嘗試通過電影呈現農村與城市的時代變遷,探索如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等新方向。張中臣的分享展現了其對真實生活的敬畏、對鄉土的情懷及創作中的自我追問。
本屆青年電影人論壇,青年影人們以多元創作手法闡釋時代命題——從紀錄片凝望到蒙太奇轉譯,從"貼地飛"喜劇到"熱壓抑"美學,既致敬電影百年歷程,亦直面技術革新與人文堅守的碰撞,不僅是思想交鋒的切片,更是點燃未來影像星火的燧石。讓我們共同期待未來能見證更多中國電影在裂變中生長的蓬勃力量。
![]()
主持人瑤淼
![]()
論壇現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