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酸梅湯
排版編輯 | 復制人寫手
以適配的工具滋養創作力,對新人而言是一種更穩妥的成長方式。
誰也沒想到,一位小時候和媽媽玩“過家家”的00后創作者,現在竟然可以和累計票房80億+的院線導演相提并論了——他就是B站UP主小鐵片片片(下文簡稱小鐵片)。
四年前,本科在讀的小鐵片用ARMA3游戲編輯器(游戲《武裝突襲3》)改編了劉慈欣的小說《全頻帶阻塞干擾》,之后他將作品上傳至B站,瞬間引爆平臺,并且接到了專業影視公司和劉慈欣相關團隊的聯訊。
![]()
△ 夢開始的地方

△ 2021年,小鐵片就自己用ARMA3做出了這種效果
![]()
△ 第一集爆火后,小鐵片寫下的創作手記(點開看大圖)
目前,小鐵片在B站上發布的《全頻帶阻塞干擾》合集總播放量將近2000萬。
![]()
△ 《全頻帶阻塞干擾》至今已更新了12集,在B站的播放量為1994.4萬
最近,“管虎導演將執導電影版《全頻帶阻塞干擾》”的消息流出,很多網友自發地把這件事跟小鐵片的名字放到了一起。
![]()
△ 知乎網友在評論電影項目時主動Cue到了小鐵片
這無疑給了小鐵片很大鼓勵,他也直接感受到了“先進創作工具”帶給新人的機會。
坦克陣里,士兵們鎮定地迎接炮火猛攻;

△ 第一集《坦克集群鋼鐵對沖》
碧空中,做好墜落準備的飛行員劃出孤勇弧線......
當悲壯的氛圍透過屏幕,傳遞出IP特有的情緒感染力,我們足以看到小鐵片的故事解讀能力、編劇二創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
而最后一點自然是他能實現影像化的關鍵。優秀的文本創作者很多,但是想脫穎而出,“技術能力”是“殺手锏”。
日前,極客電影(ID:geekimovie)與小鐵片做了深度溝通,請他分享個人的成長經歷、作品的創作過程和工具的使用心得。
聊天過程中,他時常會流露出一種新人創作者特有的緊張和羞澀,而這份情緒之下,是難得的摯誠與堅持。
回顧小鐵片的成長歷程,從他幼年與母親的互動,到高中在藝術家獲得佳績,再到考入影視專業、自制作品和出演校內舞臺劇,他提到最多的詞就是“好玩兒”,可以感覺到,他是發自內心地熱愛和享受創作本身,正是這一特質推動了他的作品出圈。
從“一人成軍”到“超級個體”,再到如今的“百人團隊”,小鐵片的經歷很值得當下年輕創作者借鑒。
01 出發:樂于邊撿裝備邊講故事的玩家
我是先看到《全頻帶阻塞干擾》的故事,后來才知道這是劉慈欣寫的。
小鐵片的頭像靈感來自于他在路邊看到的一個零散的鐵板,不知這塊鐵板觸動了他的哪根神經,他開始以“小鐵片片片”作為網名。
![]()
△ 小鐵片的社交媒體頭像
2021 年2月,宅在宿舍的小鐵片突發奇想,決定要改編《全頻帶阻塞干擾》。
他本身出自軍人家庭,又酷愛《阿凡達》等科幻電影,這個故事對他有天然的吸引力,好像為他量身打造一般。
彼時,就讀于大連某學院戲文專業二年級的他,本身就有一些戲劇創作理論基礎和自制作品經驗,加上有了想法就去做的性格,小鐵片很快投入狀態,開啟了文本創作。
可是鑒于原作過于宏大,并且受到技術的限制,他設想的很多內容在游戲中根本拍不出來,只能不斷給劇情做減法。
就此,他選擇了“二創”的方式,借鑒原作的世界觀,制作獨立的單元情節,設置新的角色和故事線。這對于沒有大型影視制作經驗的學生而言,是一個既不容易走偏,又能鍛煉他敘事能力的路徑。
![]()
△ 小鐵片在“全頻帶”小說世界觀基礎上做了二創
于是,小鐵片開始用游戲編輯器ARMA3展開制作。
在此之前,他曾用同樣的方式制作了其首部系列動畫《三天之內》,這部作品在首集發布的第二天便播放量過萬,給當時粉絲數不到三十人的他帶來了極大的鼓勵。
![]()
![]()
△ 小鐵片用ARMA3制作的《三天之內》畫面效果
以此方法,小鐵片可以更熟練地進行游戲錄制與剪輯,不到五天便完成了《全頻帶阻塞干擾》的第一集。作為資深CS(游戲《反恐精英》)玩家,小鐵片非常懂得如何詮釋對戰畫面,這極大增強了人物動作細節的精細度。
![]()
![]()
△ 同樣技術制作的《全頻帶阻塞干擾》第一集
小鐵片的父親是軍工從業者,所以該集劇情靈感來自于他的父親。由于背景真實,先是引起了廣大軍迷朋友的熱烈討論。
![]()
△ 軍迷群體反響強烈(點開看大圖)
作品通過細節滿滿的設計和流暢的鏡頭調度,給予了更多非軍迷觀眾極佳的視覺體驗,逐漸出圈。

2021年7月,《全頻帶阻塞干擾》第三集上線,作品的熱度登上了新高峰。該集在B站播放量近200萬,評論多達8000+,讓小鐵片體驗到了“火”的感覺。而這一條條留言直接給小鐵片打足了氣,讓他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
![]()
![]()
△ 第三集上線后的觀眾評論(點開看大圖)
我在公交車刷手機,然后吃瓜吃到了自己頭上,我刷到了很多人在討論《全頻帶阻塞干擾》。
而且沒想到,登上B站賬號,每隔兩分鐘評論就顯示99+,很多都是期待續集的,我很開心。
更讓他激動的是,2022年7月,劉慈欣相關團隊通過平臺發現了他,并間接向他傳遞了大劉本人的認可,這對于只是默默一個人創作的小鐵片來說,簡直是驚天大禮包,給了他很大的激勵。
他也更加確定,只要用心打磨作品,一定會被期待的人看到;即便是在宿舍用簡單工具做出的短片,也會得到欣賞與回饋。
時間來到2024年,隨著技術的不斷升級,小鐵片開始使用更高級的工具,他用虛幻引擎全流程制作了第十一集動畫,大幅提升了作品的水準。
![]()
![]()
△ 從第十一集《最后的人民海軍》,小鐵片開始用上了UE
2025年3月8日,小鐵片發布了第十二集《接班人》,上線兩周就斬獲了近百萬播放量。時隔一年更新,畫面皮膚和光影制作更加細膩,鏡頭調度也更純熟了。


△ 第十二集《接班人》的畫面和鏡頭調度都更加成熟
至此,從改編IP劇情,到獨立制作與發布作品,再到升級敘事品質。小鐵片一個人跑通了制片全流程,點亮了創作道路上的技能樹,為他日后搭建團隊奠定良好的基礎。
回想起這段努力摘得果實的經歷,是敢想敢做的勁頭,支撐小鐵片越走越遠。
而他在創作中如此有行動力,也和自身熱愛探索和攻克難關的性格息息相關,這同樣可以從他喜歡玩游戲和研究游戲工具的行為中看出來。
同時,他很明確自己的訴求,并且不受外界影響而動搖。或許機遇就是會留給有清晰自我認知和目標的人,沒多久,驚喜如約而至。
02 升級:從個人到流水作業,開啟「團隊大作戰」
創作體量變大后我慢慢發現,什么都想自己一個人來做的話,是一定會掉頭發的。
對于故事的熱愛,貫穿小鐵片從小到大的生活。
幼年,他陪媽媽玩角色扮演游戲;初中,獨自鼓搗游戲編輯器,做小人兒玩“賽博過家家”;高中,參演戲劇拿了第一名;報考大學,立志報考編導專業。
十幾年來,“講故事”都是小鐵片離不開的快樂源泉。
在他看來,創作中的自己可以率性而為,感受簡單而純粹的開心。
本科畢業后,小鐵片放棄了穩定工作拋來的橄欖枝,考取了北京師范大學數字媒體專業,攻讀研究生,以進一步精進自己的能力,他明白“我需要先有充分的輸入,才能有好的輸出”。
而在這個過程里,基于關注度的提升,小鐵片的創作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他亦仿佛進入全新的游戲副本,展開不同的打法。
闖關的主角從自己單打獨斗,變成了帶隊向前。

△ “孤獨”了很久的小鐵片,終于組建起自己的團隊
先說音頻。最初的作品里,音頻都是小鐵片自己一點點上網搜索、整理后剪輯而來,后來有一些粉絲自愿發揮所長幫他配音,發展到現在,他已組出一百多人的配音團隊。
還有一位粉絲本身就是配音導演,平常會組織大家練聲。他們還專門做了個小程序,實時同步分工情況,每條音軌做完進行上傳,后面就有人接力。
再說劇情,早期曾有軍迷在小鐵片的評論區留言,小鐵片會根據他們的建議,把劇情調整得更合理;現在,他有了一個內容團隊,會組織有軍迷粉絲在QQ群里做故事校訂。
同時,小鐵片還通過北京師范大學的平臺聯系到許多優秀的同學,一起做材質綁定、建模等工作,最后統籌整理,力爭作品精益求精。
有了伙伴的支持,小鐵片經常感到很幸運:“看他們做的時候我也在跟著學。”
從宿舍里一個人、一臺機子,到團隊分工完成一集動畫,小鐵片顯然經歷了由小作坊變成流水線的變化。他明白,一個人能做的總是有限的。必須要放手,才能有更多的進步,在和團隊伙伴的磨合中,小鐵片逐漸更新了自己的工作習慣。
畢竟一個人不可能學會所有的技術。
他逐步找到的一個平衡點,繼續操刀自己擅長的領域,其他的部分則交給更擅長的伙伴,提高團隊協作效率。
當然,隨著創作體量的擴大,團隊的試錯成本也大大增加。為此,小鐵片認為,他要更好地勝任組織者的角色,更好地展開前期磨合工作。
以往,他是想到哪兒就從哪兒干,現在他會與團隊對其顆粒度后再開工,更系統化地進行統籌,制定詳細而準確的計劃,讓一切有條不紊地推進。
對他而言,萬事有很多種解法,
當我發現如果這么做會造成麻煩時,就會倒推著自己去改變。
畢竟,規模制作步入正軌后,他可以助力更多類似的年輕創作者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03 立足:優先堅守自己的創作初心
有人在期待你的作品,是一件非常牛X的事兒!
觀眾喜歡和期待,無疑是對創作者最大的鼓勵,小鐵片亦然。
時至今日,他都會戴著一條吊墜項鏈,是他去年在戲劇《俄耳甫斯》中主演角色的配飾。看得出來,盡管演出完成后的好幾個月,小鐵片依然沉浸在那個故事中。
![]()
△ 讓小鐵片珍視不已的吊墜
戲中,他出演的角色是一位作家,但是因為過度運用AI而喪失了原創力,最終身敗名裂,甚至害死了妻子。
![]()
△ 小鐵片的《俄耳甫斯》謝幕照(他特地挑了一張看不到臉的照片)
這位作家好像是他本人的倒映鏡像,即有創作才華,又會使用工具。只是不同的是,舞臺上,作家被工具侵蝕;現實中,小鐵片始終堅持初心,工具僅僅是助手,他不會重復作家的命運。
他很清醒,現階段自己最需要什么,所以在面對關注帶來的種種誘惑時,也能果斷拒絕,做減法,給創作建立一種屏障,讓自己的熱愛保持純粹。
不能盲目合作,因為那樣會讓作品內容受限,導致觀眾流失,無異于竭澤而漁。
當下,小鐵片仍然認為,讓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在劇院演出時,臺下觀眾的對視與笑蹙,可以助他看清自己的表演效果;在發布作品后,他收到的評論留言,也是他最好的鏡子。
他像集寶一樣讀著這些反饋:
有人非常認真地給我列出了五條意見,真是太好了,我一定努力改進。
更令小鐵片動容的,是他與觀眾在看見彼此之時,所映照出的光芒。
有一次,小鐵片收到一篇長文致謝,來自一位僅聊過幾句后就大半年沒聯系過的粉絲,那是一個愛看他作品的高三學生,考上理想的985之后前來報喜。
![]()
自己的作品可以對屏幕之外的現實世界產生影響。
顯而易見,通過創作,小鐵片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更激勵了他人實現目標。這既是小鐵片全身心創作故事所帶來的回饋,也是粉絲努力的成果,更是大家共同在屏幕內外合力完成的“作品”。
接下來,小鐵片計劃在《全頻帶阻塞干擾》中設計常駐角色,勾連起不同的故事線,拓展作品的內容維度,同時他在醞釀原創項目,在科幻題材外,大膽嘗試傳統文化題材,努力拓展創作的邊界。
熱愛并堅持創作,不僅愛得深、愛得久,還懂得愛的技巧——這可能就是小鐵片如今可以和管虎導演被同時提及的原因。
盡管他本人很謙虛,提到希望有機會跟管虎導演多學習;但毋庸置疑的是,之于創作,他的探索和成長路徑值得青年創作者們借鑒,不管是嘗試熟悉的的題材,還是使用擅長的工具,抑或是與他人合作,都是健康且積極的。
期待未來有更多的“小鐵片”,讓我們感受到青年創作者的魅力與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