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叫一座消失的村莊,其實消失的何止是一個村莊,更是一個時代。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從農村進入城市,曾經的鄉村生活漸漸離我們遠去,而作者試圖保留一份鄉村記憶,這也就是本書的寫作主題,描寫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鄉村生活場景,留一份念想。
書名:《一座消失的村莊》
作者:蘇寧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本文作者:團子的成長筆記
一,炊煙升起
“所以廚中一起火,那火就通過炕洞,而抵達煙囪,再裊裊升入藍天,是一個長遠的旅行。”
炊煙現在也不多見,城市幾乎絕跡,做飯都用天然氣/煤氣/電,鄉下也不是所有地方都還在用土灶,但團子想,總還有些地方可以看見炊煙。
“在那一灶火中,冬天燒一只土豆,或烤幾顆花生和剛成的青豆粒子,熟了,聽它噼噼啪啪地爆,從火中自己跳出來,有火和糧食之外的香。”
沒有吃過土灶烤的土豆和花生,但團子吃過土灶烤的紅薯,確實很香。
土灶烤的紅薯,拿出來時滾燙無比,得靜置一會,不那么燙才吃。
剝開紅薯皮,紅薯不是如今外面烤的那種很軟的果肉,自家種的紅薯淀粉很足,粉中帶點硬硬的口感,吃起來有嚼勁,還有絲絲甜味。
二,稼穡之外
“唯有柴禾垛,家家戶戶無一例外不是高高堆起。”
團子家老屋有一間雜物間,里面主要放的柴禾,一堆一堆的都放在里面,奶奶定期會去山上拾掇柴禾,都堆在這個房間,廚房留一小部分使用。
“柴垛堆起來,比房子還高,有時一家只堆一垛,有的堆兩三垛。”
我們家的柴垛倒是沒有作者寫的這么多,雜物間就沒被堆滿過。
每次做飯,先用火柴點燃容易燒起來的稻草,然后往灶里放幾根柴禾。
團子小時候喜歡蹲在廚房燒火,我覺得好玩,但我燒火技術不怎么樣,經常會把灶里的火弄熄滅。
三,菜園
物價年年上漲,團子有時候會羨慕家里有菜園的伙伴。
團子奶奶活著時在村里有塊菜地,不在院子中,要走一段路才到菜地,但也不遠,約莫七八分鐘。
菜地種了什么菜,如今我是想不起來,只知道奶奶每年都種紅薯。
“因為家家都有這么一個菜園子,所以,夏天到了,好像家家都有了一個小花園似的。”
確實這樣,今年團子經常去附近公園溜達,因為是開放式公園,有時逛著逛著就看到周邊住戶家外面種的黃瓜開出黃色的花。
“茄子結出來,有圓胖型的,有細長的,有綠的,有紫的,小孩子呼之為茄苞兒。”
我們樓下好多人家用盆種茄子,結出來的茄子個頭不大,細長細長的,還有種小蔥的。
附近公園還種了橘樹,不知秋天果子成熟是何種景象。
四,秧歌
秧歌是北方才有的吧,團子印象中我們南方很少看到秧歌,我長這么多也沒有在現實中看過秧歌表演,最多就是看電視看到。
“所有的人都綁上高蹺,踩上高蹺,臉上也都化了妝,涂了唇紅腮紅。
秧歌的舞步是走一走退一退,走三步退兩步,左轉轉右扭扭的,那扇子、被面、煙袋扭得上下翻飛。”
看作者寫的秧歌表演團子覺得有意思,想看現場,只看文字不如現場來得直接,可是我這邊平時也幾乎看不到秧歌。
五,酸菜
“豬肉酸菜餡的水餃、蒸餃或煎餃,一輩子不吃它一次兩次也算是白白活過。”
哈哈,那我沒白活,團子今年愛上了豬肉酸菜水餃,東北酸菜巨好吃。
南方的酸菜多為芥菜腌制,東北酸菜用大白菜腌制。
南方酸菜咸味重,東北酸菜多了一絲大白菜特有的清甜感,兩種酸菜團子都愛吃,但口感不一樣。
強烈建議伙伴們一定要吃一次酸菜豬肉水餃,比起常見的韭菜肉好吃太多,得是手工包的才好吃,速凍就算了。
我們家平時不包餃子,但過年前我媽會包一次,一次包一兩百個,然后放冰箱凍著。
團子過年期間的早餐之一就是煎餃,油煎過的餃子格外香,我媽煎的不錯,到我爸就經常煎糊了,不過我一個坐等著吃的,有得吃就不錯。
六,嫁娶
“結婚宜選在秋收后,賣了糧食才有錢送彩禮,辦嫁妝;其次,宴須約有閑。”
“小孩子最喜歡去吃六碗,吃了糖果瓜子,還把糖果瓜子揣了一大把帶回來。四喜丸子一桌一碗,一碗八只,一桌坐八人,一人一只。”
忽地想起團子小時候回老家吃席,我們村里嫁娶都是請附近的大師傅掌勺,席上必定少不了一道菜:洋菜。
本來團子是記不得這道菜名字的,今年春節期間去酒店吃席,聽桌上人聊天提到,后面我去網上搜了搜才知道兒時每次吃席都有的那道菜叫洋菜。
洋菜的配菜有黃花菜、胡蘿卜、千張、肉絲等,口感軟爛,老少皆宜,團子每次吃席都要夾幾筷子洋菜一飽口福,畢竟平時可吃不到。
“第一個出來迎親的是婆婆。那新媳婦穿著紅呢襖紅呢裙,頭上一朵紅牡丹花,從馬車上走下來,手里抱著一個大臉盆——此謂聚寶盆,這新娘不僅是新娘且是送寶人,盆里一只小小紗花。”
這不知道具體是哪個地方的迎親風俗,看作者文中所寫,團子大致猜測作者描寫的風俗為東北地區,具體哪個城市就不得而知,但這風俗還挺有意思的。
現在結婚都去酒店宴請賓客,傳統嫁娶儀式越來越難見到。
八,跳大神
跳大神團子第一次知道是看年代文小說時只要寫到農村就會提到,讀這本書才發現原來這是真事。
“人生在世,生幾次病是尋常事。可一些上年歲的人一心想知道病起何因,兼之歷來的風俗是逢年過節有病遭災,都要找仙姑來看看才安心。”
現在應該幾乎沒了吧,畢竟這算封建迷信,反正團子是不信鬼神之說的。
“一開始她是慢慢舞,慢慢搖,然后越旋轉越快,她有時一只手還打著另一只小鼓,鼓點聲越來越密,她舞得越來越快,是急急落下的夏天的一場雨。”
九,露天電影
現在看電影極為方便,從大城市到小縣城,電影院無處不在,多的地方一個區就有好幾家電影院。
團子老家是個十八線縣級市,市區有3家電影院。
露天電影主要盛行于上個世紀的農村。
“小時候,村中隔三五天都會放電影,在一片空場地上,那時基本是在供銷社門前大隊部旁邊。”
這應該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會吧,作者看的也都是一些老電影,什么《地道戰》《鐵道游擊隊》《廬山戀》……
十,花朵
“蘭鵲是北方大地上最尋常的花,有泥土的地方,如果是春天,會看到它的枝芽。”
“季季草有雙朵的,也有單朵的,植物書上所謂的單瓣和重瓣。”
這些花兒一個也不認識,可能見過但我沒認出來,也可能南方種的少。
十一,供銷社
這個團子熟又不熟,說熟是因為我愛看小說,每本年代文小說都少不了提到供銷社,不熟是因為我壓根沒見過以前那種老式供銷社,都是看書里寫,實際生活中沒看到過。
“而屋中無炕無鍋臺無其他擺設,四壁一溜是半人多高的玻璃加木框的柜臺。”
團子今年去杭州博物館看展,有個復原的20世紀解百百貨商店,店面布局和供銷社很像,如下圖這樣。
“小孩子愛看小人書,所以這小人書種類最多,一毛來錢一本,什么《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鐵道游擊隊》《烈火金鋼》之類,最多時我就親見有幾十種之多。”
看出來年代特色了,20世紀70年代前后小人書還是很火的,等到團子出生時小人書已式微。
傳統供銷社在改革開放后也漸漸落寞,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新式商店/超市。
ps:80年代以前能在供銷社上班是一個不錯的工作,工作穩定又體面,算是鐵飯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