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制45毫米53-K反坦克炮在戰斗中轉移陣地,攝于1942年8月斯大林格勒戰役初期。戰爭初期的反坦克炮體積和重量都不大,炮兵班很容易人力推行改變位置。但隨著坦克裝甲不斷加厚,反坦克炮口徑隨之增大,戰爭后期這個優勢就不復存在。戰后西方國家研制的新型反坦克炮甚至超過重型榴彈炮的重量,不得不放棄了牽引式反坦克炮這個概念。
![]()
![]()
掙扎中的德國海軍U-118號潛艇。U-118號是排水量2700噸的XB型布雷潛艇,1943年6月12日13時45分她在加那利群島以西西經33°49',北緯30°49′的大西洋中部被美國海軍博格號護航航母的TBF魚雷機抓住。當時潛艇處于水面狀態,在轟炸中受損但成功下潛,然而因燃油大量泄漏暴露位置遭到持續攻擊而被迫浮起。期間潛艇試圖用高射炮抵抗未果,最終在飛機圍攻下于14時08分爆炸沉沒。16人獲救,43人與艇同沉。
![]()
![]()
德軍攝影師拍攝大西洋壁壘上偽裝成房屋的重炮堡壘,大概攝于1943年法國某地。我粗查了一下,可能是多佛海峽旁的格里茲角的大選帝侯炮臺(Gun Battery Gro?er Kurfürst)。德國人在此布置了四門28厘米SK L/50艦炮,為其建造了大型炮塔掩體,每門炮都可360°旋轉。
第二張照片是其他資料來源中的大選帝侯炮臺偽裝炮塔。
![]()
![]()
一名德國坦克手被美軍俘虜,拍攝時間地點不詳。照片中出現的是一輛比較少見的意大利M14/41指揮坦克,這種車以M14/41坦克去除炮塔后在原位置設置四扇艙門,加裝無線電設備,并且用一挺13.2毫米機槍替換了原車的雙聯7.9毫米機槍。意大利人將其配屬自行火炮部隊使用,而德軍解除意軍武裝后將其用于坦克部隊指揮。
![]()
![]()
![]()
![]()
德國戰斗機王牌,后來的戰斗機總監阿道夫·加蘭德的BF 109E-4的座艙。與其他同型機不同,加蘭德座機的前風擋上有個準直式的望遠鏡,以提供遠距離的目標識別。加蘭德的視力遠未達到正常飛行員的標準,他在1936年的一次墜機事故中傷了眼睛,眼球里留有玻璃,復飛是靠死記硬背了視力表通過考核的。
![]()
![]()
英國人1946年搞的玩意兒,在加拿大公羊II坦克上安裝了兩臺尼恩或者德溫特噴氣發動機而成的掃雷車。當時歐洲大陸上殘留了大量戰爭時期布設的雷場,設想利用噴氣發動機的強大氣流將它們從地里吹出來,特別是對德制圓盤雷應該很有效果。但實際運行發現并不實用,土塊和地雷被吹得到處亂飛。1947年冬季暴雪,這個車被拿來清除道路和鐵道積雪,意外好用。當時還有一種用瓦倫丁坦克底盤加裝噴氣發動機改造的掃雷車,命運與此相同。
![]()
![]()
![]()
北非沙漠機場上的Bf 110驅逐機,從機體上鐵十字標志前的3U代碼可以看出這是第26驅逐機聯隊第三大隊的飛機。
![]()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某工廠內發現的裝滿航空炸彈的鐵路平車,據說攝于1942年11月。這些炸彈居然沒把這個地方整個崩上天去,外形這么完整的炸彈應該早就裝填好炸藥了吧。
![]()
![]()
![]()
![]()
![]()
![]()
法國達索幻影G,上世紀60年代末期首飛的可變翼多用途戰斗機。該機一共建造了三架原型機,一架單發雙座的基本型和雙發單座與雙發雙座G8型各一架,該項目在七十年代因沒有進一步撥款而終止。
![]()
![]()
一戰上色老照片,英國軍官展示繳獲的德制毛瑟1918型反坦克步槍,攝于法國巴波姆。
13.2毫米的毛瑟反坦克步槍重達15.9千克,加裝兩腳架后更達到18.5千克。該槍是應對戰局需要直接以普通步槍結構放大而來,沒有采取任何減輕后座的措施,因此比較費人。其發射的鋼芯穿甲彈可在100米范圍內擊穿26毫米垂直裝甲,威力倒是足夠,第二張照片是當時常見的英國.303步槍彈和毛瑟13.2毫米彈的對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