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6K突襲里根號航母”事件,在網上越鬧越大了。最初只是一些不知名的、非軍事領域的小號在散發各種小道消息;目前,各路大號,包括不少軍事大號,也已經參與進來。
![]()
轟6K近距離驅離外方船只,這個是公開報道、明確說明了的。但這事的主要嗨點是“轟6K超低空突襲,躲過里根號航母探測,突然火控鎖定里根號并進行模擬攻擊”。對于這一點,只能說,“他們都沒證據,但他們都信誓旦旦的在說”,然后無數的人在信。
![]()
對于這次突襲的時間,他們有的說是6月19號,有的說是6月16號,有的說是年初,有的猜是2022年8月初佩老太那次事件時,等等。盡管他們說法各不相同,盡管時間范圍已經拉長到了近1年的時間,但他們還是錯了。
這次事件的準確時間,是2019年8月份,也就是近3年前。
![]()
![]()
6月20號,中國軍網很明確的稱,2019年8月某天,地點遠海,張成梁駕駛著轟6K,在抵達預定空域后,顯示屏提示異常。張成梁發現,幾艘外方船只正在下方(我方)海域非法游蕩,需下降高度查證。最終,外方船只在感到威懾后,四散逃離。
對于這個時間,新華社也有證實,說的是2019年下半年。不過這是一樣的。
![]()
而那些最初散發各種小道消息的人,他們連最基本的“大概”時間都不清楚,都能誤差2-3年,像“轟6K低空突襲火控鎖定模擬攻擊”這種更隱秘的細節,他們如何得知的?是全靠想象,然后當作事實信誓旦旦的來說的嗎?
![]()
至于“飛行低到離水面只有10米,抵近到距離里根號只有30公里”什么的,官方也沒說吧,他們是看視頻猜的吧?
所以啊,轟6K低空突襲火控鎖定模擬攻擊這事啊,目前還是缺乏可靠的證據啊。
![]()
不過有一個消息對這事是有利的。那就是,在2019年8月份,美方里根號航母,也在南海萬安灘附近海域。所以,下一步他們會不會說,就是2019年那次呢?
從這次事件中,我看到,不少人還是有些混淆“抵近驅離”和“低空突防抵近,然后火控鎖定模擬攻擊”的性質。在海上驅離時,是有很多逐步遞進、威懾不斷加強的步驟的。最初可以是戰艦、軍機,通過公開頻道的廣播驅離;像052D那種插入對方航線,逼迫對方轉向的行為,就是一種威懾意味比較強的常規手段了。
而在公海上,雙方就更自由了。像我方軍機接近對方艦艇上空,對方軍機接近我方艦艇上空,那都是常有的事。
![]()
比如,蘇聯/俄羅斯的轟炸機、戰機,就經常接近美方航母、艦艇,甚至超低空飛越威懾。而在我方航母、艦艇在第一島鏈附近訓練時,美日的軍艦也經常在附近監視;美日的軍機,也經常飛近我方艦艇,比如航母附近上空。
![]()
日臺軍機拍攝的我方山東號航母
在2023年4月份的時候,央視曾報道過,外軍戰機(疑似日方的F-15),抵近我方航母偵察,然后被殲15驅離的事件。
![]()
如果按照這次網上的言論,這又算什么呢?這么近的距離。
所以啊,和平時期,雙方軍機接近對方艦艇,那是常有的事,也比較常規。如果需要驅離,基本也是抵近驅離。
但如果是“低空突防抵近,然后火控鎖定模擬攻擊”,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這種行為的威懾意味就很濃厚了。這種“準”戰爭模式,就比較容易引發軍事對峙——比如1994年,在黃海,美方航母戰斗群對我方核潛艇圍堵并多次模擬攻擊,從而引發了長時間的軍事對峙。
![]()
所以,抵近驅離和“低空突防抵近,然后火控鎖定模擬攻擊”,性質是完全不同的。那些人,以央視公布的抵近驅離的依據,來談“低空突防抵近,然后火控鎖定模擬攻擊”的事情,是一種混淆了。后者,還是需要依據的。
![]()
其實中方轟6K要想攻擊美方航母,并不需要抵近那么近。鷹擊12的射程近600公里,轟6K通過其他平臺傳輸的目標數據,在400-500公里外直接發射導彈就可以了。當然,我們平時倒可以多練練這種模擬打擊——這種距離比較遠,不會引起太大的反應。同時,我們的軍機,在驅離對方時,也可多低空飛掠下對方的艦艇,這樣才更具有威懾力。
至于這件事,看后面的發展吧。這種趨勢,或許會傳到外網,看是否會有美方的抗議吧。最終,是美方譴責我方行為“不專業”,還是我方借此又處理一大批號呢……很難說啊。
作者:晨曦防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