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到秋冬,就總有人問:
“想補身體,但怕湯藥苦”
“藥膳麻煩,有沒有方便又管用的?”
答案必須是——膏方!

秋風漸緊,氣溫一天天降低,不少人開始覺得手腳發涼、精力跟不上,連皮膚都變得干燥起來。這時候,很多注重養生的人會想到“膏方”——這種傳承千年的養生好物,既能暖身又能調理身體。俗話說“一勺膏滋十碗湯”。膏方是中醫“治未病”的智慧結晶。今天,咱們就好好聊聊膏方,從它的起源到怎么吃、注意啥,帶你全面認識這味“秋冬養生臻品”。
![]()
膏方起源
![]()
![]()
膏方并非現代產物,它的歷史最早能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膏脂”的記載,當時人們發現動物油脂(如豬油、羊油)具有滋養身體的作用,能緩解肌膚干燥、補充體力,這便是膏方的雛形。不過那時的“膏”更偏向于單純的滋養,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方劑體系。真正讓膏方成為“方劑”的,是醫圣張仲景。他在《金匱要略》中記載了“豬膏發煎”“麻子仁膏”等方劑,將膏方從“單純補養”拓展到“調理病癥”。比如“豬膏發煎”用豬膏搭配其他藥材,能治療便秘,這也是現存最早的、完整的膏方記載,為后世膏方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膏方的應用歷史
![]()
![]()
從漢代開始,膏方的應用就不斷豐富,在不同朝代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唐代:走向生活化,用途更廣泛
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收錄了幾十首膏方,不僅有補氣血的“鹿角膏”,還有潤皮膚的“面脂膏”、治咳嗽的“杏仁膏”。這一時期的膏方不再局限于治病,還融入了日常護膚、養生,開始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比如女性會用“面脂膏”改善肌膚狀態,老人會用“鹿角膏”補養身體。
明清:體系成熟,講究“個體化”
到了明清時期,膏方發展迎來“黃金時代”。宮廷與民間都盛行用膏方養生,太醫院專門編撰了《太醫院秘藏膏方》,里面的膏方配伍精細,講究“君臣佐使”,還特別注重“一人一方”。比如針對皇室成員的不同體質,太醫會調整藥材配比,有的側重補肝腎,有的側重調脾胃,讓膏方的調理更具針對性。這一時期的膏方理論和制作工藝基本成熟,影響至今。
現代:傳統與科技結合,更貼合需求
如今,膏方在傳承傳統精髓的基礎上,結合了現代中醫辨證理論和工藝技術。一方面,醫生會根據現代人常見的亞健康問題(如熬夜疲勞、壓力大、脾胃弱)調整配方;另一方面,制作過程中會用更精準的溫控技術保證藥效,同時減少雜質,讓膏方更易吸收、口感更好。現在的膏方,既保留了“慢調細養”的特點,又能適配快節奏的現代生活。
![]()
膏方的分類
![]()
![]()
很多人買膏方時會糾結:“阿膠膏、固元膏、定制膏方,到底有啥區別?”其實膏方主要分兩大類,用途和適用人群差異很大,選對了才能發揮作用。
1.成方膏:方便大眾,適合基礎需求
成方膏就是我們在藥店、超市常見的預包裝膏方,比如阿膠膏、桂圓膏、枇杷膏等。這類膏方是按固定配方制作的,針對的是大眾普遍的小問題。它的優點是開罐即食、方便攜帶,價格也比較親民;缺點是“千人一方”,沒法精準匹配個人體質,比如容易上火的人吃純阿膠膏,可能會口干、長痘。
2.定制膏方:辨證開方,適合精準調理
定制膏方也叫“個體化膏方”,是中醫師根據你的體質、癥狀“量身定做”的。比如同樣是“累”,有人是氣血不足,有人是脾虛濕重,有人是肝腎虧虛,醫生會用不同的藥材配伍(氣血不足加黃芪、當歸,脾虛濕重加茯苓、山藥,肝腎虧虛加枸杞、杜仲),熬出來的膏方針對性更強。
這類膏方制作時間長(一般要熬8-12小時),講究“補調結合”,既能補養身體,又能調理潛在的健康問題,適合亞健康人群、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壓、糖尿病穩定期),或術后、產后需要恢復的人。不過它需要找專業中醫師辨證,價格也比成方膏高一些。
![]()
膏方的功效
![]()
![]()
不少人覺得“膏方就是補藥”,其實它的作用遠不止于此。根據配方和體質不同,膏方能發揮多種功效,尤其適合現代人的身體狀況:
1.補氣血:改善“累丑”,恢復活力
如果你經常臉色蒼白、嘴唇沒血色,爬兩層樓就喘,來月經時量少、肚子涼,大概率是氣血不足。服用合適的膏方(如加當歸、黃芪、紅棗、桂圓等)能慢慢補充氣血,堅持吃1-2個月,會發現氣色變亮,精力更足,手腳冰涼的情況也會緩解。
2.調脾胃:讓營養“真吸收”
很多人明明吃得不少,卻還是瘦、容易生病,其實是脾胃虛弱,營養沒吸收。如果膏方里加了茯苓、山藥、蓮子、陳皮等藥味,就能健脾養胃,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的問題。脾胃好了,吃進去的飯、補進去的營養才能真正被身體利用。
3.養肝腎:給“熬夜黨”“壓力族”補底氣
現在人熬夜、工作壓力大,肝腎很容易“超負荷”,出現腰酸、眼睛干澀、頭發掉得多等問題。膏方中若加入枸杞、菊花、杜仲、女貞子等,能幫助養護肝腎,緩解這些“熬夜后遺癥”,尤其適合經常加班、盯電腦的上班族。
4.抗疲勞:告別“白天昏沉,晚上失眠”
亞健康人群常見的“疲勞循環”——白天沒精神想喝咖啡,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這種情況膏方也能調理。比如用太子參、麥冬等補元氣,用酸棗仁、遠志等安神,既能改善白天的疲勞感,又能調整睡眠,慢慢把作息和精力拉回正軌。
5.固根本:給慢性病“加道防護”
對于高血壓、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病患者,在病情穩定后吃定制膏方,能幫助調理體質、增強抵抗力,減少感冒、病情復發的頻率。不過這類人群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避免膏方成分與藥物沖突。
![]()
膏方適宜人群
![]()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吃膏方,但以下幾類人吃了,效果會特別明顯,快看看有沒有你:
壹
“熬不動”的上班族/寶媽
每天熬夜、加班、帶娃,總覺得沒力氣、臉色差、記憶力下降,吃膏方能慢慢調氣血、補精力,比喝咖啡靠譜多了。
貳
中老年人“養身體”
年紀大了后,容易怕冷、關節酸、免疫力下降,膏方能溫和滋補,幫著“固元氣”,減少感冒、疲勞的情況。
叁
術后/大病后“補回來”
比如做完手術、感冒發燒好透后,身體像“被掏空”,吃膏方能慢慢補脾胃、養正氣,比頓頓喝雞湯更對癥。
肆
愛美的女生
平時手腳冰涼、月經量少、臉上長斑,膏方能補氣血、調內分泌,堅持吃氣色會慢慢變好,是“內調美容”的好幫手。
伍
體質弱的小朋友
總反復感冒、挑食、長得慢,在中醫師指導下吃“兒童膏方”,能調脾胃、增強抵抗力(注意:兒童膏方成分更溫和,千萬別給娃吃成人的!)。
![]()
劃重點:膏方這么吃,效果才好!
![]()
吃膏方不是 “隨便挖一勺” 就行,掌握方法能讓效果翻倍:
吃的時間
一般是早晚各一次,空腹吃吸收最好(比如早上起床后、晚上睡前);如果脾胃弱,怕空腹不舒服,也可以飯后半小時吃。
吃的量
每次一勺(大概10-15克,就是平時喝湯的小瓷勺),別貪多!膏方濃度高,吃多了容易上火、不消化。
怎么吃
可以直接用勺子舀著吃(像吃果醬一樣),吃完喝點溫水;也可以把膏方放進溫水里化開喝,看個人習慣。
小提醒
如果忘了吃,當天想起補吃就行,別一次吃兩倍,不然會給脾胃添負擔~

來源:養生中國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違規、侵權請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