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并非迷信!今日立冬,晚上最不能做的6件事,別忘了分享!
#立冬##我在頭條曬家鄉#
立冬,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標志著冬季的正始開始。古人云:“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凍。”這一天,自然界開始進入閉藏的狀態,萬物收斂,陽氣潛藏。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看,立冬后的起居、飲食、情志都需要順應自然規律進行調整,以蓄積能量,為來年春天的生發打下基礎。而在民間,關于立冬的習俗和禁忌更是豐富多彩,其中不乏一些看似“迷信”卻蘊含著深刻養生智慧的傳統。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立冬晚上最不能做的6件事,這些禁忌并非空穴來風,而是與健康息息相關的生活智慧。
![]()
**第一件事:熬夜不睡,透支陽氣**
立冬后,自然界陽氣漸弱,陰氣漸盛,人體的作息也應遵循“早臥晚起,必待日光”的原則。晚上11點至凌晨3點是膽經和肝經當令的時間,此時熬夜會嚴重損耗肝血,影響肝臟的解毒功能。長期熬夜還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內分泌紊亂,甚至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睡眠不足與肥胖、糖尿病、抑郁癥等疾病密切相關。因此,立冬當晚尤其要避免熬夜,盡量在晚上10點前入睡,讓身體進入深度修復狀態。
![]()
**第二件事:劇烈運動,大汗淋漓**
許多人習慣晚上鍛煉,但立冬后晚間運動需格外注意。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冬季過度出汗會耗傷津液,導致陽氣外泄,反而降低抵抗力。尤其是晚上屬陰,劇烈運動后毛孔張開,寒氣易侵入體內,引發感冒、關節疼痛等問題。建議選擇溫和的運動方式,如散步、瑜伽或太極拳,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以微微發熱為宜。運動后及時擦干汗水,避免受涼。
![]()
**第三件事:貪食生冷,損傷脾胃**
冬季脾胃功能較弱,晚上食用生冷食物(如冰飲、刺身、涼拌菜等)會加重脾胃負擔,導致腹痛、腹瀉。從中醫角度看,脾為后天之本,脾陽受損會影響全身氣血生化,甚至誘發慢性疾病。立冬當晚宜進食溫熱、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湯等,也可適量食用紅棗、桂圓等溫補食材。若聚餐難免,可先喝一碗姜湯暖胃,再進食其他食物。
**第四件事:情緒激動,傷及五臟**
冬季對應人體的腎臟,而“恐傷腎”。晚上若因爭吵、看恐怖片等導致情緒劇烈波動,會擾動體內陽氣,影響睡眠質量。現代醫學也證明,情緒應激會升高皮質醇水平,長期如此可能引發高血壓、心臟病。立冬當晚應保持心境平和,可通過聽輕音樂、泡腳、冥想等方式舒緩情緒。民間有“立冬不生氣,一年少病災”的說法,正是強調情志調攝的重要性。
![]()
**第五件事:緊閉門窗,空氣污濁**
許多人冬天習慣緊閉門窗保暖,但室內長時間不通風會導致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滋生細菌病毒。尤其晚上睡覺時,缺氧環境會影響大腦供氧,造成晨起頭暈、乏力。建議立冬后每晚睡前開窗通風10-15分鐘,保持空氣新鮮。若擔心著涼,可安裝新風系統或使用空氣凈化器。需特別注意,燃氣取暖時務必留通風口,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第六件事:濕發入睡,寒邪入絡**
晚上洗頭后若不徹底吹干就睡覺,水分蒸發會帶走頭部熱量,容易引發頭痛、面癱(如貝爾氏麻痹癥)。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寒氣從濕發侵入經絡,可能導致長期偏頭痛或感冒遷延不愈。建議立冬后盡量白天洗頭,若晚上洗必須用熱風吹至全干,尤其注意后頸部的風池穴區域。老年人及體質虛弱者還可佩戴干發帽保暖。
![]()
這些立冬禁忌看似傳統,實則蘊含科學道理。比如“熬夜傷身”已被多項研究證實與免疫力下降直接相關;“濕發睡覺”導致面癱的病例在神經科門診并不罕見。古人通過觀察自然與人體反應總結出的經驗,與現代醫學的發現往往殊途同歸。
此外,立冬養生還需注意以下幾點:
- **飲食調養**:適當增加高蛋白、溫補類食物(如羊肉、黑芝麻),但忌大補特補,以免上火。
- **防寒保暖**:重點保護頸部、腰腹和腳部,可每晚用40℃左右熱水泡腳15分鐘,促進血液循環。
![]()
- **適度進補**:體質虛弱者可咨詢中醫師,辨證選用膏方或藥膳,如黃芪燉雞、當歸生姜羊肉湯等。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或許無需完全拘泥于傳統禁忌,但了解其背后的健康邏輯,能幫助我們更科學地度過寒冬。正如《黃帝內經》所言:“冬三月,此謂閉藏……無擾乎陽。”順應天時,調整生活方式,才是立冬養生的真諦。今晚,不妨從早睡一小時、喝杯熱牛奶開始,讓身體與萬物同步,靜待春日的復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