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6日凌晨,臺北地檢署外的一幕讓網友怒不可遏。
太子集團核心人物李添的女特助劉純妤,在繳納15萬新臺幣,約3.5萬人民幣保釋金后,面帶燦爛笑容走出審理單位,步履輕快如釋重負,完全看不出涉詐洗錢案的焦慮。
這一幕被鏡頭記錄下來,配上“多少家庭因詐騙破碎”的網友吐槽,迅速沖上熱搜,引發全網聲討。
更諷刺的是,官方未明確關聯報道竟被解讀為清白證明。
高管微笑離場的畫面,讓評論區徹底分裂,兩派觀點激烈碰撞,每一條留言都戳中公平與正義的痛點。
支持未定罪即清白的網友堅持法律底線,“在官方沒有統一結論前,不能憑指控就給企業定罪,保釋是正常司法程序,微笑不代表有恃無恐”。
還有人補充:“太子集團拿過正規社會責任獎,紅會、僑聯都曾專訪,不能一棍子打死”。
看到這樣的留言,我確實愣了,而且很無奈。
但這種聲音很快被反駁多國查封1600億資產,25人被拘提,難道都是空穴來風?保釋只是強制措施,不是無罪證明。
![]()
3.5萬保釋金就能笑著走出來,詐騙成本也太低了!
有人翻出太子集團的偽善證據”,用詐騙來的錢給柬埔寨大學生發獎學金、水災捐款,再拿這些當籌碼領社會責任獎,這是把慈善當遮羞布。
更扎心的是法律常識的普及。
律師明確指出,取保候審只是刑事強制措施的一種,不等于無罪,案件仍會經歷偵查、起訴、審判,無罪判決比例僅約萬分之四。
所謂“官方未明說即清白”,不過是對司法程序的誤讀,更是對多國鐵證的回避。
2021年和2022年,太子集團連續斬獲“企業社會責任典范獎”,領獎時暢談“責任與擔當”,卻沒人追問其資金來源。
那些被強迫勞動的詐騙園區勞工,那些被騙走救命錢的受害者,正是這些慈善光環的埋單者。
更荒誕的是,陳志初中未畢業,早年只是網吧網管,靠虛擬貨幣灰色交易起家,短短十年搖身一變成跨國企業家,靠的不是經營能力,而是一邊犯罪一邊包裝的套路。
太子集團在柬埔寨建造的詐騙園區,用高墻鐵絲網囚禁勞工,不配合詐騙就遭酷刑,這些沾滿血汗的錢,一部分變成了倫敦的19處豪宅、新加坡的游艇豪車,另一部分則變成了“社會責任獎”的獎牌和慈善捐款的票據。
![]()
15萬新臺幣的保釋金,對比其被凍結的1600億資產,不過是九牛一毛;即便最終定罪,陳志面臨的最高刑期與他揮霍的百億贓款、破壞的無數家庭相比,也難平受害者的傷痛。
網友的憤怒,根源在于對詐騙成本低、維權成本高的無奈。
騙子在全球揮霍,受害者卻要面對追贓難、追責難的困境。
更值得反思的是“社會責任獎”的評選漏洞。
評獎機構只盯著捐款數額、公益項目等表面文章,卻未深入核查資金來源,這不僅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更是對社會責任的褻瀆。
真正的企業責任,從來不是靠捐款買獎項、靠宣傳樹人設,而是堅守法律底線,對他人、對社會負責。
太子集團的案例提醒我們跨國犯罪的打擊需要更緊密的國際協作,慈善獎項的評選需要更嚴格的背景審查,而對受害者的保護,更需要讓“微笑的騙子”付出應有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