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立冬,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是冬三月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北,太陽黃經達225°,立冬便踏著寒霜如約而至。秋風吹盡黃葉落,今宵寒較昨宵多,秋盡冬來,藏糧養息、蓄力待春的冬拉開了序幕,物候的更迭、農耕的節律、養生的智慧和民俗的傳承在此刻交織。
![]()
物候更迭 立冬三候
物候是大自然的“節氣信使”,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此時氣溫驟降至零度以下,江河湖塘開始凝結薄薄的冰層,晶瑩剔透的冰面是水脈對冬日的應答;“二候地始凍”,土地受寒氣侵襲逐漸僵硬,指尖觸碰泥土已不復松軟;“三候雉入大水為蜃”,古人觀察到立冬后野雞等禽鳥漸漸隱匿,而海邊出現的大蛤外殼紋理與野雞相似,便生出“雉化蜃”的浪漫想象,實則是萬物藏避嚴寒的自然本能。
農耕節律 藏糧備冬
對農耕而言,立冬是“藏”與“備”的轉折。經過春種夏耕秋收的忙碌,田野褪去喧囂,但農人的忙碌并未停歇。此時,北方地區已完成冬小麥的播種,需澆灌“凍水”,利用冰層鎖住土壤水分,為麥苗越冬提供保障;南方則忙著收割晚稻、晾曬谷物,顆粒歸倉。同時,果農修剪果樹枝條,給果樹涂白防凍防蟲;養殖戶則加固圈舍,儲備飼料,保障畜禽越冬。
養生養氣 順時閉藏
“冬藏”不僅是農作物的生存之道,更是人體養生的核心要義。中醫認為,立冬后陽氣潛藏,陰氣盛極,養生需順應“閉藏”之勢。起居上要“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早睡以養陽氣,晚起以固陰精,尤其要注意背部和腳部保暖,避免寒邪入侵。情志上需“恬淡虛無”,避免因冬日蕭瑟而心生抑郁,可多曬太陽、品茗讀書,保持心境平和。運動則應選擇溫和的項目,如太極拳、散步等,避免大汗淋漓耗傷陽氣,讓身體在靜養中積蓄能量。
民俗食補 冬寒情暖
“立冬補冬,補嘴空”,飲食是立冬最直觀的儀式感,在我國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們在這個時期特別注意進補,“補冬”的習俗早已融入生活的智慧中。北方人愛在這一天吃餃子。餃子有“交子之時”的意思,而立冬是秋與冬相交的日子,“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俗語也流傳至今。餃子形似耳朵,寓意抵御嚴寒,餡料則多選用羊肉、白菜等溫補食材;在南方,立冬時人們愛吃雞鴨魚肉,燉一鍋滋補湯品,如排骨燉蘿卜、雞湯燉人參等,湯鮮味濃間為身體補充熱量。無論南北,立冬飲食都講究“溫補”而非“大補”,可適當多吃蘿卜、白菜等應季蔬菜,搭配栗子、核桃等堅果,既能補充營養,又能順應時節。
自古以來,立冬節氣就在人們心里有著不一樣的分量,很多古語、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北方部分農村“立冬填倉”,將糧食象征性添入糧倉并貼紅帖祈豐登;潮汕地區“立冬食蔗”,長輩會讓孩子啃甘蔗,有“立冬食蔗不齒痛”的說法,甘蔗清熱潤燥,正合冬燥之需,同時甘蔗節節高的形態也寓意生活順遂;南江浙一帶“立冬釀黃酒”是老傳統,此時氣溫適宜發酵,農戶會選上好糯米,加酒曲拌勻后密封入缸,靜待冬日發酵出醇厚酒香,到來年開春開封,便是招待賓客的佳釀;閩南地區除了燉補,全家還會圍坐一起“搓圓子”,糯米圓子象征團圓,咬開里面的芝麻或花生餡,甜香里藏著對闔家安康的期盼。山東、河北等地有著“立冬祭冬”的古俗,在過去會舉行簡單的祭拜儀式,感謝土地饋贈,同時祈求冬日無災、來年豐收。這些民俗沒有繁復的儀式,卻將節氣與生活、親情與敬畏牢牢相連,讓立冬的寒意里滿是人間溫情。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立冬承載的不僅是季節的轉換,更是中國人順應自然、與萬物共生的生存哲學。寒風起、霜華落,不妨放慢腳步,品一碗熱湯,曬一曬暖陽,在藏與備的節奏中,靜待春日的生機萌發。歲暮冬寒,順問冬安。(王婷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