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黃潔瑩
14歲的小杰(化名)因幾乎無法自主呼吸,不得不長期依賴家庭氧療。這不僅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也迫使他離開了熟悉的校園、伙伴和社會,逐漸陷入與世隔絕的困境。生活的重壓讓整個家庭在混亂與絕望中掙扎。在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兒童呼吸科,“醫護+社工+志愿者+家庭”多元協同的服務新模式,為小杰的診療和生活重新點亮了一束光。
![]()
小杰的診斷書上記錄著:支氣管擴張、支氣管閉塞、毀損肺、胸壁畸形。這些醫學術語的背后,是一個少年艱難的呼吸之路,更是一個家庭的多重困境。母親為照顧他無法工作,父親靠打零工維持生計,微薄的收入既要應對高昂的醫療支出,還要支撐一雙兒女的成長。在輾轉多家醫院后,小杰逐漸對生活失去希望,變得抗拒治療、封閉自我,終日沉迷于游戲世界。
2025年4月,小杰來到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兒童呼吸科接受治療。在日常護理中,護士長劉歡深入了解了這個醫療與生存危機并存的家庭,及時與科主任吳亞斌溝通,迅速啟動了該科的“醫護+社工+志愿者+家庭”多元協同的服務模式。
兒童呼吸科醫療團隊通過反復討論,為小杰制定了精準的治療方案;醫務社工則從他感興趣的游戲切入,通過持續、不帶評判的陪伴,讓他感受到被關注的不僅是“病情”,更是“他這個人”;科室還協助小杰媽媽鏈接社會資源,申請醫療經濟救助,緩解了經濟壓力;同時,社工團隊為長期處于焦慮中的母親提供心理支持,協調志愿者提供“喘息服務”,并鼓勵父親在情感和行動上給予更多支持。
改變,在細微處悄然發生。當經濟壓力得到緩解,當母親的焦慮被傾聽和疏解時,當小杰感受到來自醫護人員和社工真誠而不離不棄的關懷時,堅冰開始融化。他不再將游戲視為唯一的避難所,開始愿意在查房時主動交流,從被動抗拒轉為主動參與治療。那句“配合治療也沒用”的絕望話語,漸漸變成了“我今天什么時候做治療?”的主動詢問。
通過醫療穩固與心理破冰、經濟紓困與資源鏈接、家庭賦能與喘息服務等多維度展開介入,小杰的家庭從下沉開始逐漸恢復希望。
“近年來,兒童呼吸科在積極探索和努力構建一個‘多元協同、專業支撐、醫社聯動、家庭參與’的兒童健康服務生態圈。”吳亞斌主任介紹,科室將健康科普作為首要環節,以“童心療愈”作為重要服務方向,推動健康技能從“醫院聽到”轉化為“日常做到”,為孩子們構建了一個充滿生機與樂趣的療愈空間。此外,團隊更注重個性化的深度支持,通過常態化病房探訪,及時了解患兒及家庭的需求,提供即時心理疏導,針對面臨復雜困境的家庭,團隊啟動了“深度個案管理”,提供從治療協調、資源鏈接到情緒支持的全流程、長期性專業服務。
![]()
![]()
![]()
據悉,近一年來,在韓紅基金會“暢快呼吸·擁抱未來”CPAM患兒呼吸支持與關愛項目支持下,該團隊已累計開展主題系列活動12場,完成病房探訪70人次,實施深度個案管理6例,惠及超4600余人。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