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賢區第四批駐村指導員工作組副組長
—— 吳玨
![]()
驅車駛離城區,窗外的高樓漸次被連片的農田取代。當導航提示到達目的地時,一幢兼具江南民宅風貌的建筑映入眼簾——這是我與拾村村的初遇,也是我以駐村第一書記身份,開啟基層幫扶新征程的起點。
![]()
駐村先“駐心”。初到村里,我主動以“小學生”自居,把田間地頭當作課堂,視每一位村民為老師。跟著村委班子走村串戶時,我認真傾聽村莊治理的“土辦法”,細聊產業發展的經驗與不足,村情村務就在這一次次邊走邊談中逐漸清晰;走進村民家中,在家長里短的嘮嗑中,逐一記錄下他們急難愁盼的問題;來到蝦塘與農田間,既摸清了淡水蝦養殖的現狀與瓶頸,也發揮專業特長,向種植戶推廣農業新優技術。我始終清楚,只有褪去“外來干部”的生分,成為村民愿意掏心窩子說話的“自家人”,駐村工作才有扎根的土壤。
![]()
基層黨組織是鄉村振興的“主心骨”,唯有建強組織,發展才有底氣。為此,我和村兩委干部把加強黨建擺在工作首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組織黨員上黨課、議發展,把大家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創建鄉村振興示范村”的目標上來,凝聚起干事創業的合力。接下來,我們還持續推動黨建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為村莊長遠發展筑牢根基。
![]()
作為農委派出的指導員,常有人問我:“鄉村振興的關鍵在哪兒?”經過三個月的探索,我愈發堅信:產業興旺就是破題的核心鑰匙,且必須立足村里的資源稟賦找路子,才能走出獨具特色的發展路徑。因此,我將培育特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作為重中之重,著力做好三篇“振興文章”,一是做優“特色文章”,以村里現有的果蔬種植基礎,注冊統一商標走品牌化發展之路,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二是做強“科技文章”,借派出單位的資源優勢,引進農業新優品種,手把手教村民掌握新技術,幫他們破解種養殖難題,實現“產量更高、品質更優”;三是做好“融合文章”,趁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契機“騰籠換鳥”,收回低效資產、盤活閑置資源,讓拾村村成為城里人愿意來、留得住的好去處,帶動集體經濟增收。
![]()
這三個月,看田里的水稻由翠綠漸染金黃;見證農宅翻新、道路修繕等項目穩步推進,我的心里滿是踏實。駐村工作從無捷徑,唯有俯下身子、沉下心來,把村里的事當成自家的事,才能不負組織的信任與村民的期盼。未來,我會繼續在這片土地上耕耘,把初心種進泥土里,把汗水灑在村莊上,和拾村村的鄉親們一起,把鄉村振興的畫卷越畫越美、越繪越實。
撰稿:吳玨
編輯:陸嘉俊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