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蘇霍伊的幾款主力戰機都如火如荼的在搶占著,尤以蘇-35和蘇-57的頻頻亮相更是引起了廣大軍迷的熱議。可惜又有一款名為“35”的戰機,卻如一位默默的老兵,在如火如荼的“搶人”戰中,卻在聚光燈外默默地掙扎,似乎也無心搶人。
![]()
卻因“高不成低不就”而總被調侃的“四代半”系列的新一代俄羅斯主力戰機也正式向全世界亮相了!。但無論如何,這款米格家族的“最終的絕地求生”還是“傳奇的最后一抹余暉”都已成定數
從外表看,米格-35和它的前輩米格-29宛如雙胞胎,但骨子里早已脫胎換骨。它最引人注目的突破,莫過于成功摘掉了“機場保衛者”的標簽——米格-29曾因航程有限,被戲稱為“飛不遠的小短腿”,而米格-35則通過擴大內部油箱容量,并換裝了更省油的發動機,航程一下子飆升到了3100公里,作戰半徑也輕松越過了1000公里大關。
憑借對機背的“駝峰”油箱的加裝以及對邊條翼的重新設計,使其終于能夠實現了遠距離的高效的奔襲,擺脫了長期以來就不得不隨前線機場打轉的局面。
![]()
它的“眼睛”和“大腦”也全面進化。座艙里清一色的液晶顯示屏取代了老式儀表,飛行員再也不用面對密麻麻的機械指針手忙腳亂。
盡管最初的宣傳中將“甲蟲-AE”的先進的“源相控陣”雷達一一降格為“機械雷達”但其所能達到的探測距離卻已達300公里,可一次性鎖定30個目標,并對6個空中目標同時發動攻擊,配合機鼻上的紅外搜索系統,即便雷達靜默,它也能悄無聲息地鎖定敵機。
可以說,米格-35的機動性就如一道隱藏的絕技般地把對手的防御體系都給打的粉碎了,尤其是在近距離的空戰中,其機動性就更是如一道電閃火起般地把對手的所有的防御體系都給打的粉碎了。
兩臺RD-33MK發動機噴口能上下偏轉,矢量推力技術讓它在空中宛如游龍,低速盤旋能力驚人。
![]()
盡管目前的量產型就已將此技術的全部升級潛力都充分地保留了下來,也就不必對比了它的實戰效能與那些一開始就裝備了此技術的四代機了。機翼下9個掛點能搭載6.5噸彈藥,從R-77中距彈到Kh-35反艦導彈,空戰對面樣樣精通。
然而,這樣一款“全能戰機”卻生不逢時。2007年首飛時,它雄心勃勃競標印度126架戰機訂單,結果慘敗給法國“陣風”。之后國際訂單寥寥無幾,連俄羅斯空天軍也只采購了寥寥數十架,與蘇-30SM、蘇-35的規模相比堪稱“邊緣角色”。
米格-35的尷尬,背后是輕型戰機時代的落幕。但隨著近幾年來我國空軍逐步將重型多用途的戰機作為發展的主攻方向而將輕型的單一作戰機的發展相對放慢,尤以對米格-35的“增重”為例,盡管該機的“增重”改造工作也已初步完成了,但其最大起飛重量仍僅達29噸,對其載彈和航程的競爭力均難以與蘇-30等重型的多用途戰機相抗衡。加上價格水漲船高,幾乎追平部分重型機,性價比優勢蕩然無存。
![]()
而更讓人不得不扼腕的則是俄羅斯的戰機發展戰略的明顯“拋人之本”——將數十年來所積累的寶貴的戰機研制資源幾乎全部傾注在了那一代代的五代機蘇-57上,使得這一代的米格-35等一線戰機只能被當作“過渡品”般的存在了下來。
但米格-35并非毫無價值。以米格家族的輕巧靈活、能應付前線野戰機場的可靠性為依托,將其強化的起落架也能在一般的土跑道上起降,其維修也大大地降低了對重型機的維護成本。對預算有限卻需快速升級機隊的國家而言,它仍是誘人的選項。埃及一口氣采購46架,正是看中其性價比與任務彈性。
![]()
米格-35像一位堅守傳統的老匠人,在隱身戰機與無人蜂群的時代,依然執著于打磨機械的極限。它或許無法重現米格-21的全球輝煌,但那份從“支點”血脈中傳承的倔強,仍在提醒世界:傳奇的謝幕,從來不是靜默的消亡,而是以最后的閃耀致敬一個時代的終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