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媒體曝出一份谷歌內部文件,他們打算把自己的算力放到太空,而谷歌CEO皮查伊也官宣,TPU將于2027年初上天,他們還給這個計劃起了個很酷的名字,叫做 Project Suncatcher,太陽捕手計劃——考慮到英偉達H100芯片已經隨Starcloud-1衛星入軌,AI算力之戰終于燒到了太空。
兩AI巨頭的目標幾乎一樣:在太空建一個功率達吉瓦級的AI數據中心——這可不是開玩笑,是真的要把GPU和TPU送上太空跑大模型。
![]()
這么一來,問題就來了:科技巨頭為何非要費盡周折把服務器搬到天上?難道AI軍備競賽已經蔓延到外太空了?
其實答案很簡單——地球已經快裝不下AI的胃口了。
你知道訓練一個大型語言模型要消耗多少電力嗎?拿GPT-3來說,單次訓練就需要1.3吉瓦時的電力——這相當于130個美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谷歌自己的AI計算需求,據內部預測每兩個月就會翻一番。
![]()
換句話說,AI正在變成一頭永遠喂不飽的“電老虎”。
太空卻完美解決了這個痛點。在太陽同步軌道上,太陽能電池板幾乎24小時都能接收太陽輻射,發電效率比地面高出至少40%。一位不愿具名的航天工程師透露:“我們測算過,同樣面積的太陽能板,在軌發電量是地面的1.8倍。”
這還不算完。真空環境本身就是天然散熱器——通過熱輻射就能解決散熱問題,完全不需要消耗珍貴的水資源。如今那些建在北極圈的數據中心,不就是為了散熱嗎?
還有一個好消息是,目前SpaceX的Starship每次發射報價已降至1000萬美元以下,而且這個數字還在持續下降。當一次性的發射成本低于在地面上建設和維護數據中心的長期開支,這筆經濟賬就開始變得誘人了。
![]()
于是谷歌的“太陽捕手”應運而生。這個被業內戲稱為“AI版星鏈”的計劃,核心就是讓近地軌道上的小衛星變身移動數據中心。
這些“飛行的服務器”到底強在哪里?傳統衛星的計算能力通常停留在TFLOPS級別,而谷歌計劃將單星算力提升至POPS級——整整三個數量級的跨越。
更關鍵的是它們之間的連接方式。通過100Gbps的激光通信,這些衛星能組成真正的“太空局域網”,實現分布式協同計算。這不就是直接把云計算平臺搬到了天上?
這么一來,催生了一個全新概念——“天數天算”。衛星采集的數據可以直接在軌處理分析,只把最有價值的結果傳回地面。好比讓衛星自己先“消化”數據,而不是把所有原始數據都丟給地面站。
舉個例子,對地觀測衛星以往需要將大量圖像數據傳回地面,再由數據中心分析。現在完全可以在軌道上直接完成識別、分類、分析,只傳回“某區域發現異常”這樣的結論信息。
太空中大量的衛星,每天產生巨量的數據,如果把原始數據全部傳回地面既慢又貴。而有了太空算力就可以在軌AI推理,讓衛星直接識別災害、識別地物、分析天氣——只把結果下傳,從“傳數據”變成“傳結論”。
這成果一旦推廣,這意味著:響應速度大幅度提升;下行帶寬極小占用節省資源;在軍事、氣候、災害、航天探測中具備天然優勢。
![]()
國星宇航的“零碳太空計算中心”前不久剛獲得創新大獎,某種程度上也印證了這個方向的前景。他們的方案顯示,在軌計算能減少高達80%的下行數據量——這對緩解日益緊張的星地通信帶寬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
那么問題來了:這真的是AI軍備競賽的新戰場嗎?
從某種程度上說,確實如此。當科技巨頭在地面上爭奪芯片和能源已經白熱化時,向外拓展成了必然選擇。太空提供了無限的能源與空間,這誰能不心動?
但更深層次看,這更像是一場基礎設施的升級。就像當年從個人電腦轉向云計算一樣,如今我們可能正站在“太空計算”的門檻上。
太空計算節點不依賴任何國家的電網與光纜網絡,在極端情況下(戰爭、地震、斷網)仍能保持信息流動。這意味著一種新的主權級安全層:算力不再局限于地表。
現在看來,當初馬斯克不停的發射火箭小衛星去太空占位置,如果再按照谷歌的思路,那么關于AI基建,那真的就像網友說的那樣:黃仁勛在地球上賣 GPU,馬斯克在太空上賣軌道了。
![]()
太空算力,可能是人類第一次將計算與宇宙能量直接連接的嘗試。這不僅是新的技術賽道,更是未來十年的國家級戰略高地與資本新故事。
當地球上的數據中心越來越卷,太空,或許真成了AI新戰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