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作出全面部署,為我省新時代文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連日來,全會精神在全省文化界人士中持續引發熱烈反響。大家一致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貢獻力量。
在深入學習全會精神后,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文聯副主席姚建萍倍感振奮、備受鼓舞。
“姚繡”是非遺傳承人創辦的民營機構,專注蘇繡傳承與創新。姚建萍表示,得益于黨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機構從個人傳承發展為上百人團隊,涵蓋研發創作、品牌建設等領域,推動蘇繡走向年輕化、時尚化、場景化,實現藝術性與生活性融合。
![]()
啟航(局部圖)姚建萍作品
“‘十四五’期間,我們積極推進文化‘兩創’,讓蘇繡煥發新生。如今回望耕耘之路,更覺使命在肩、責任重大。”姚建萍告訴記者,下一步,將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技藝創新,聚焦當代主題創作精品,讓蘇繡成為講述新時代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二是推進標準化建設,結合“非遺與旅游融合標準化”建議,推動蘇繡產業規范化發展;三是繼續擴大國際傳播,通過國際文化交流等形式,讓蘇繡持續成為“國際舞臺上的中國名片”。
“全會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指明了方向。”江蘇省舞協副主席、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院長許薇表示。
首先,聚焦“創新創造”,激活江蘇舞蹈的一池春水。許薇認為,全會將“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置于突出位置,這就要求舞協必須打破思維定式,將“創新”精神貫穿于工作的全過程。“我們不能滿足于既有成績,要勇于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表達。舞蹈工作者,特別是青年人才,要在題材上敢于突破,在形式上大膽探索,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尤其是吳韻漢風的地域文化,作為創作的源頭活水。同時,要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積極運用數字技術、新媒體平臺為舞蹈創作、傳播賦能,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體驗,讓江蘇舞蹈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同時,堅守“思想引領”,鑄就江蘇舞蹈的精神內核。繁榮必須以堅定為導向。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自覺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引藝術方向。“舞蹈不僅是身體的語言,更是思想的表達。在省舞協的引導下,創作者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創作更多展現時代風貌、彰顯中國精神、富于江蘇特色的優秀作品。”
也需提升“傳播影響”,展現江蘇舞蹈的時代風采。全會提出,要“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對于江蘇舞蹈而言,就是要不斷提升其價值感召力和國際影響力。“我們要大力繁榮舞蹈事業,通過舉辦高水準的展演、比賽和學術活動,夯實發展基礎。要立足江蘇,放眼世界,用國際通用的舞蹈語匯,講好中國故事、江蘇故事,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使江蘇舞蹈成為展示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交流的亮麗名片。”
“全會擘畫的‘十五五’文化藍圖,為文博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中國海鹽博物館(鹽城市博物館)館長朱海燕表示。
中國海鹽博物館(鹽城市博物館)不僅是收藏與展示的殿堂,而且是連接歷史與未來、鹽城與世界的文化橋梁。立足新起點,朱海燕向記者闡述了接下來博物館的工作方向。
一方面,要在“活化”館藏方面有新作為。朱海燕表示,將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緊扣“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要求,堅持以物證史、以物敘事。“我們將依托鹽城獨特的紅色鐵軍、白色海鹽、綠色濕地、藍色海洋‘四色名片’,深化藏品科學研究,運用數字技術、創新展陳和豐富社教,讓文物‘說話’,讓歷史‘鮮活’,使博物館成為滋養文化自信、激發家國情懷的生動課堂。”
另一方面,要在“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方面有新突破。朱海燕強調,未來博物館將以海鹽文化為核心,通過策劃主題展覽、深入開發“尋鹽”系列研學與“鹽城鹽”文創產品等,傳承海鹽文明。同時,擴大“線上+線下”創意傳播與國際合作交流,講述鹽城好故事,共塑鹽城好形象。
“新征程上,我們將堅守文化使命,激發內生動力,優化服務供給,致力推動文物資源創造性轉化,讓文物煥發時代光彩,為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貢獻文博力量。”朱海燕說。
“在認真學習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后,作為一名奮戰在基層文化戰線上的兵,我倍感振奮、深受啟迪。”柳亞子紀念館館長鄒宏偉介紹,位于蘇州吳江區的柳亞子紀念館作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承載特定歷史文化價值的場所,兼具革命文物展示、地方文化傳播與愛國主義宣傳等功能,在傳承文化、教育公眾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貫徹落實好全會精神,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我們將堅持政治引領、思想性與藝術性協調統一,推進文物古建保護活化利用,加強優質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步發展,努力探索創建‘紅色+’文旅融合品牌,服務文體旅事業高質量發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以實際行動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藍圖。”鄒宏偉說。
作為一名南通藍印花布非遺傳承人,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副館長倪沈鍵表示:“全會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這讓我深刻認識到,我們所堅守的不僅僅是一門傳統手藝,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因,是文化自信的堅實根基。”
藍印花布的每一道工序,從刻版、刮漿到染色、刮白,都蘊含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順應自然的古老智慧。倪沈鍵表示,非遺的傳承不能止步于技藝的復制,更要著眼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我將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上來。一方面,要更扎實地做好‘傳幫帶’,培養更多年輕后繼人才,讓古老技藝生生不息;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將藍印花布與現代生活、時尚設計相結合,讓其獨特的藍白之美煥發新的生命力,更好地服務社會、美化生活,為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國家文化治理效能貢獻我們非遺傳承人的一份力量。”
江南時報記者 錢海盈 張雅倩 楊爽 姬傳濤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