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近日對外宣布了新一代X5的重要規劃,這一消息迅速引發行業和消費者的廣泛關注。
新一代X5將同時推出五種動力版本:汽油版、柴油版、插電式混合動力版、純電動版以及氫燃料電池版。
這樣的布局在豪華車陣營中并不常見,也顯示出寶馬在能源路線上的戰略多元化——不是簡單押注單一技術,而是嘗試以更廣的產品線覆蓋不同用戶需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氫燃料電池版本,寶馬明確提出第三代氫燃料電池系統將于2028年量產,并率先搭載于全新一代X5。
![]()
該系統由寶馬與豐田聯合開發,目標是把氫能車輛從實驗性產品轉向規模生產、日常使用的交通工具。
回顧寶馬在氫能領域的積累,并非一朝一夕。
早在1979年,寶馬就有過氫能測試車的研發記錄;2000年曾小規模試產過搭載氫能系統的車型;2014年與豐田合作推出過氫能原型車;進入近年,寶馬的iX5氫燃料電池試點車隊已在多個城市進行路測,第二代燃料電池系統由寶馬自研并借助豐田技術支持。
這條技術積累軌跡顯示出寶馬對氫能并非盲目跟風,而是長期投入與試驗的結果。
如今宣告第三代系統量產,則意味著寶馬認為氫燃料電池技術已經逐步具備向市場化邁進的條件。
新一代氫燃料電池系統在技術指標上有明確亮點。
官方信息顯示,第三代系統的體積比前兩代小25%,功率密度有明顯提升,使得整套系統在車輛中占用空間更少、結構更簡潔。
![]()
這種高度集成化設計意味著氫燃料系統可以更容易地與未來車型架構匹配,并有望實現與純電動車和插電混動車的共線生產,從制造端提高靈活性和規模化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配合豐田提供的雙極板技術,燃料電池壽命被估算可達到百萬公里級別,這對商用化推廣尤為重要,因為用戶和車企都希望關鍵部件具有足夠長的使用壽命以攤薄成本與維護風險。
在能量補給方面,氫燃料電池車最核心的優勢就是加氫時間。
寶馬宣布的數據顯示,搭載新燃料電池系統的X5可在3分鐘完成加氫,實現WLTP工況下504公里的續航。
這樣的補能體驗與傳統燃油車更為接近,突破了當前純電動車在補能速度上的短板:即便是續航已達數百公里的電動車,現實使用中在低溫環境會出現續航縮水的情況,且充電時間通常需要數十分鐘至近一小時才能接近滿電狀態,這些都對長途出行的便利性形成制約。
氫燃料電池在補能時間和續航穩定性方面的潛在優勢,的確讓很多車企與用戶重新審視其作為新能源汽車路線之一的可行性。
然而,任何技術的商業化都不是單靠產品本身性能就能完成的,基礎設施和供應鏈建設同樣關鍵。
在這方面,寶馬早已開始行動。
![]()
寶馬與中國相關企業在沈陽促成了首座加氫站的建設,華晨寶馬也成為國內首家使用綠氫燃料卡車進行物流運輸的汽車主機廠。
這一布局既是對氫燃料鏈條下游應用的一次實戰檢驗,也體現出寶馬試圖在中國市場推動氫能生態建設、與當地產業合作的商業策略。
根據統計,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國境內已累計建成各類加氫站560座,其中2025年上半年新建29座。
盡管在數字上呈增長態勢,但從使用體驗來看,加氫站仍然面臨明顯短缺與瓶頸問題,例如某些加氫站在高峰期出現排隊超過三小時的現象,這直接影響用戶對氫能車輛作為日常代步工具的接受度。
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則為氫能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早在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了《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提出將氫能納入國家能源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并把氫能視為實現終端用能綠色轉型的關鍵載體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方向。
這類政策導向有利于引導資本投入、技術研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也為車企與能源企業之間的協同提供了政策依據。
現實中,氫能產業鏈涉及制氫、儲運、加氫站建設等多個環節,每一環節都需要相應的法規、補貼和市場激勵來推動,因此政府的中長期規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氫能能否走出小規模示范,進入更廣泛的市場。
![]()
與此并行的是市場競爭與成本壓力。
當前純電動車在銷量上已經形成一定規模效應,電池成本在過去數年快速下降,充電網絡也在持續鋪設。
消費者在購買決策時往往會比較運行成本、保值率、使用便利性等維度。
氫燃料電池車的優勢在于快速補能與較長續航,以及在低溫等極端條件下更穩定的續航表現,但制氫成本、加氫站單站投資高、運輸與儲存安全性等問題仍未徹底解決。
如果以綠氫為目標,制氫需要大量可再生能源配套,使得初期氫氣成本居高不下,除非在某些區域形成規模化綠色制氫與氫氣交易市場,否則燃料成本會成為用戶接受的重要阻礙。
更現實的挑戰是網絡效應:加氫站數量不足會導致車主在購車時產生“里程恐懼癥”,即擔心在實際使用中無法方便補能,從而影響氫能車型的銷量增長。
寶馬的選擇既有技術層面的考慮,也有商業戰略的因素。
![]()
對寶馬這樣的傳統豪華車企而言,維護品牌的技術領先形象與產品線的完整性至關重要。
推出多種動力形態、在同一車型下提供從燃油到氫能的完整覆蓋,不僅能夠滿足不同市場對性能與使用習慣的多樣化需求,也可以通過交叉補貼和平臺共享,降低單一車型在開發與制造上的邊際成本。
更重要的是,通過與豐田這樣在燃料電池領域有深厚積累的企業合作,寶馬既能借力成熟技術,又能把自身的工程與制造能力與對方的專利技術融合,減少重復試錯的成本。
從消費者視角來看,氫燃料電池車尤其適合對續航與補能時間有嚴格要求的使用場景,例如長途商務出行、商用車及部分公共交通領域。
對于私人用戶而言,如果加氫網絡能夠在城市間和城郊形成合理覆蓋,氫能車將帶來類似燃油車的補能體驗,同時擁有零排放的環保屬性,這對在意出行效率和環保形象的用戶有較大吸引力。
但若補能網絡仍難以快速鋪開,氫能車仍有可能被限制在部分示范區域,難以普及到廣泛的消費者群體。
產業鏈協同是下一步的關鍵。
寶馬與中國企業的合作、在沈陽推動加氫站建設、華晨寶馬試用綠氫運輸等舉措,都屬于產業鏈試點與生態構建的典型動作。
![]()
要將這些試點上升為區域乃至全國性的使用平臺,需要在制氫成本、加氫站建設規范、運輸與儲存標準、安全監管等方面形成標準化流程。
此外,設備制造端也需要規模化生產燃料電池堆、氫氣高壓罐等核心部件,以降低整車成本并提高可靠性。
從技術發展的軌跡看,燃料電池系統的體積縮小與功率密度提升是實現主流化的重要前提。
體積小意味著更多車型能夠在有限的整車空間內兼容燃料電池系統,功率密度的提升則有助于提高車輛的動力性和能量利用效率。
如果如寶馬所述,第三代系統能夠實現與純電和插混車型的共線生產,這將極大地提高工廠的柔性制造能力,使得車企可以根據不同市場需求快速調整產線與產品組合。
這種靈活性在未來能源技術并行發展的過渡期尤為重要。
政策與市場的互動將決定氫能能否成為主流。
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用地與接入便利等手段加速加氫站布局,同時推動綠氫示范項目,降低制氫成本。
![]()
市場端的需求刺激則需要車企提供更多適配不同使用場景的氫能產品,并與能源企業共同承擔基礎設施建設的風險。
如若這些條件能夠逐步滿足,氫能將在商用與特定個人用車市場率先放量,隨后可能向更廣泛的乘用車市場擴展。
總結來看,寶馬在新一代X5上同時布局氫燃料電池與其他能源類型,是一種覆蓋性策略,既保留了傳統燃油車用戶,也為未來能源轉換預留空間。
氫燃料電池技術在補能速度、續航穩定性和長期耐久性上具有明顯優勢,但要成為大規模替代方案,還需要在制氫成本、加氫站網絡、產業鏈規模化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寶馬與豐田的合作、在中國推動加氫站建設、以及歷史上的長期技術積累,都是朝著這一目標邁出的重要步伐。
對普通消費者而言,下一步需要關注的是加氫站的實際覆蓋情況、氫氣價格走勢以及氫能車輛的保養與二手價值表現。
對行業觀察者而言,關注點應包括燃料電池系統的耐久性驗證、制造成本下降路徑和政策扶持力度。
如果技術與基礎設施能夠協同進步,氫能或將成為新能源汽車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如果相關瓶頸遲遲未被突破,氫能可能繼續停留在示范與小眾應用階段。
寶馬的這一步棋具有前瞻性,但最終效果仍需時間和市場檢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