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最近是不是刷到不少樓盤 “悄悄降價” 的消息?不是那種一刀切降三成的猛操作,而是像剝洋蔥似的慢慢降 —— 去年還掛 1000 萬的房子,今年初降到 700 萬,年中又跌到 500 萬,最近中介說掛牌價直奔 400 萬去了。
有人罵開發商 “坐地起價又坐地殺價”,也有人盼著再降降抄底,但很少有人想明白:為啥現在房價要 “慢慢跌”?這背后其實是政策在給樓市 “拆彈”,就怕一下子炸了傷著咱們所有人。
先說說這事兒的來龍去脈。從 2024 年下半年開始,全國 200 多個市縣出臺了 470 多條樓市政策,到今年 11 月更是放大招:140 平米以下房子契稅統一 1%,賣滿 2 年的二手房免征增值稅,連銀行房貸都能協商調整還款周期。表面看是給買房人讓利,實則是給房企留了條活路 —— 要是讓房價像 2011 年北京通州那樣,一下從 2.68 萬跌到 1.98 萬,開發商得賠 2 億,現在根本賠不起。
為啥非得 “階梯式降價”?核心就兩個字:怕亂。
第一怕業主鬧翻天。2011 年太倉有個樓盤降了 20%,百名業主直接堵了售樓處;北京那個項目更狠,每平米降 7000 元,開發商掏 2 億才擺平。現在房企欠著銀行貸款、工程款,還有農民工工資,要是一次性大降價,前期業主維權不說,資金鏈斷了更麻煩 —— 農民工拿不到工資要鬧事,銀行壞賬多了要出金融風險。慢慢降就不一樣了,每次降一點,大家心理上能接受,維權的烈度也小了。
第二怕金融系統扛不住。咱們的房貸占了銀行貸款的大頭,要是房價一下跌狠了,有人斷供,銀行就會堆一堆壞賬。就像 2014 年杭州樓盤大幅降價時,專家就警告過,開發商現金流斷了會連累銀行。現在讓房價慢慢降,房企能慢慢回款還貸款,銀行也有時間消化風險,這就是 “保護金融系統” 的真相。
這波操作帶來的影響,早就滲透到咱們身邊了:
對買了房的人來說,是 “鈍刀子割肉”。早期 1000 萬買房的人,現在看著房價跌到 400 萬,心疼但沒法鬧 —— 每次降一點都在 “合理范圍”,律師都得說 “房價波動自己擔責”。但晚買的人確實撿了便宜,上海一套 1000 萬的房子,現在光增值稅就能省 25 萬,相當于多賺一年工資。
對開發商來說,是 “續命不是救命”。廣東黃埔區已經開始收購存量房當安置房,房企能回籠點資金,但利潤早被削薄了。以前開盤靠搶,現在得跟中介合作、搞老帶新,銷售提成翻番還賣不動。
對市場來說,分化越來越明顯。一線城市核心區,比如北京西城、東城,房價跌幅不到 0.1%,有的樓盤還能 “加推即售罄”;但三四線城市,就算給 1000 元 / 平米補貼,成交也就漲 8%,庫存壓得喘不過氣。說白了,不是所有地方的房子都值得等降價。
聊到這兒,我得說句實在話:這波 “階梯式降價 + 政策托底”,本質是給樓市 “軟著陸” 的緩沖墊,不是讓房價 “觸底反彈” 的興奮劑。
有人說這是 “救市”,我倒覺得是 “穩市”。政策既不想讓房價瘋漲透支未來,也不想讓它暴跌引發危機。就像給發燒的人退燒,不能一下用猛藥,得慢慢降溫。但咱們得看明白:這解決的是 “短期風險”,不是 “長期問題”—— 人口往大城市流,三四線房子供大于求,這些根本問題沒解決,房價就不可能回到以前的瘋漲時代。
還有人盼著房價跌到 “白菜價”,別做夢了。真跌到那一步,銀行壞賬堆成山,咱們的存款、理財都可能受影響,最后倒霉的還是普通人。現在這樣慢慢降,其實是把風險攤到好幾年里,讓大家都能扛得住。
最后想說,樓市早不是 “閉著眼買都賺” 的年代了。那些喊著 “房價必漲” 的中介,和盼著 “房價崩盤” 的網友,都沒看清真相:未來的房子,核心城市核心區可能穩得住,三四線非核心區只會慢慢貶值。這波 “階梯式降價” 就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樓市最真實的樣子 —— 它不再是暴富工具,只是個用來住的商品。
至于以后房價還會怎么降?哪些地方的房子能扛住?咱們下期接著聊,點個關注別錯過,咱不聊虛的,只說實在的。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