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中俄簽訂《關于深化中俄農業投資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同時,中俄《聯合公報》提出:
-深化農業領域合作與交流,通過實施聯合投資項目,加強農產品生產、加工、儲存和銷售等產業鏈各環節合作。
-支持有序擴大農業領域投資合作,推動完善農業投資合作支撐體系,加強在農業生產、收儲、物流、加工等產業鏈供應鏈重要環節的合作,支持中國企業在俄開展大豆、玉米等農產品種植投資。
-利用俄羅斯國際跨越式發展區優惠政策推動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建設中俄農業合作試驗示范區。研究在俄羅斯遠東國際跨越式發展區框架內開展互利合作的可行方案。
-落實好中國東北地區和俄羅斯遠東地區政府間合作委員會雙方主席會晤達成的共識,豐富和擴大“中國東北-俄羅斯遠東+”合作地域和內容。
中俄簽訂《農業投資合作諒解備忘錄》,這是一個強烈且具有重大戰略指向的信號。
這意味著,中俄在農業領域將超出傳統農產品貿易關系,升級到從農業投資、種植、技術到生產加工、儲運、采購銷售等全產業鏈環節。這是一場中俄間跨越國界的農業產業鏈大重構與深度融合,可以說是前所未有。
問題來了,對于農業這個極為敏感的領域,俄羅斯為什么同意中國投資并深入到產業鏈供應鏈各個環節?
俄羅斯有四大糧食作物,分別是小麥、大麥、玉米和大豆,占俄羅斯糧食總產量的96%。下面是分布情況:
![]()
俄羅斯小麥與大麥產區分布圖(圖源金十數據)
![]()
俄羅斯玉米產區分布圖(圖源金十數據)
![]()
俄羅斯大豆產區分布圖(圖源金十數據)
在俄羅斯的這四種糧食作物中:
小麥和大麥是主糧,年產量約1.15億噸,約占糧食總產量的80%;年出口量約5600萬噸,約占糧食總出口量的85%。俄羅斯是全球第一大小麥出口國,約占全球小麥出口量的25%;第三大大麥出口國,約占全球大麥出口量的14%。
大豆和玉米是輔糧,年產量約2300萬噸,約占糧食總產量的16%;年出口量約600萬噸,約占糧食總出口量的9%。俄羅斯雖然是全球第四大玉米出口國,但占全球玉米出口量的比例僅為2.3%;全球第六大大豆出口國,但占全球大豆出口量的比例僅為1%。
2024年,我國從俄羅斯進口上述四種糧食作物約200萬噸,占我國這四種糧食作物進口總量的1.39%。俄羅斯這四種糧食作物出口量約6200萬噸,出口至我國的比例占其總出口量的3.75%
從上面的圖中可以發現:
俄羅斯小麥和大麥基本都分布在中南部、北高加索、伏爾加河、烏拉爾及西伯利亞西南部一線。玉米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北高加索和伏爾加河地區。大豆主要分布中南部和遠東地區,其中遠東地區的產量約占總產量的42%。
目前,俄羅斯小麥和大麥的種植區已經非常成熟,產量也基本穩定,因為產區主要分布在烏拉爾山以西,并擁有黑海便利的出口渠道,所以出口主要是面向中東和非洲的剛需市場。
在俄羅斯的四大糧食作物中,小麥和大麥已經沒有多大的增量空間,而玉米和大豆則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在產區分布上,則是廣袤的遠東地區。
![]()
俄羅斯遠東地區
不過,俄羅斯開發遠東地區的農業,種植大豆和玉米及其他農產品,卻面臨長期以來都解決不了的難題。
這個難題就是人口和資金。
1.關于人口
俄羅斯遠東地區696萬平方公里,占其國土面積的41%,相當于8.6個東三省。2024年,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人口約780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05萬人),占其總人口的5.5%,我國東三省任何一個省會城市的人口數量,都超過了俄遠東地區的總人口數量。
直觀一點說,俄遠東地區以相當于8.6個東三省的面積,生活著不足哈爾濱一個城市的人口。
俄遠東地區的人口數量在1991年達到峰值,約1100萬人。三十余年里,人口流失300余萬人,平均每年減少9.5萬人。照此發展下去,加之加之老齡化人口急劇減少,新生兒出生率逐年降低,到本世紀中葉,俄遠東地區的人口可能不足500萬人。
![]()
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農村人口數量變化情況
為此,俄羅斯在2016年推出“遠東1公頃”法案,旨在通過提供土地來吸引人口落戶。
該法案規定,每個俄羅斯公民都可以免費申請獲得遠東地區的1公頃土地,土地經營5年后,可無償租用或獲得產權。同時,俄羅斯政府還會給申請人提供優惠貸款以及種子、設備等補貼計有35項措施,以支持土地開發。條件就是,土地不能撂荒,不然就會被強制收回。
到了2021年,俄羅斯又推出“遠東1+1公頃”法案。
這版法案規定,凡是成功運營“遠東1公頃”土地的俄羅斯公民,都可以獲得第二公頃的土地。此后,普京在2023年又給出更加優惠的政策,為遠東地區提供特別抵押貸款,貸款金額提高到900萬盧布(約70萬人民幣),貸款期限20年,利率2%,并進一步擴大覆蓋人群,“不論他們的年齡和家庭狀況”。
這說明了什么呢?
說明“遠東公頃”計劃收效甚微。
從2016年到2021年的這五年間,僅有9.4萬人獲得遠東1公頃土地。從2022年到2024年的這三年間,僅有4.7萬人獲得遠東1公頃土地。也就是說,平均每年有1.76萬人,遠抵不上每年流失的人口數量。
需要指出的是,在這14萬人所獲得的土地用途中,42% 用于建造住宅,12%用于旅游設施,8%用于商業設施,僅有26%從事農業生產。
2.關于資金
2015年,俄羅斯在遠東地區推出“自由港+超前區”法案,旨在吸引境外投資解決開發資金來源問題。
該法案規定,投資者第一個5年所得稅稅率為零,第二個5年所得稅稅率從20%降至10%,同時不征收法人財產稅5年,不征收土地稅3年。
至2023年,俄羅斯在遠東共設立了5個自由港和22個超前發展區,但未達到發展預期。
于是,2023年9月,普京在東方經濟論壇宣布在遠東地區建立“國際跨越式發展區”,這是“自由港+超前區”的升級版。
2025年7月,俄羅斯通過聯邦法案,為遠東“國際跨越式發展區”內的企業提供優惠政策:
-企業所得稅自首個有應稅利潤的周期起算,連續10年為零稅率。
-社會保險費享受7.6%的基準優惠費率,超出部分費率為0%,有效期10年。
-設立15年稅收穩定預期條款,除增值稅、消費稅和礦產資源開采稅外,區內企業的企業所得稅、財產稅、土地稅、運輸稅及社會保險費率不受未來增稅或稅(費)率上調政策影響。
-入駐企業受俄羅斯法律保護,企業所有者數據信息不會被公開(規避歐美國家制裁)。
*企業須在俄羅斯境內注冊,投資額須達到5億盧布以上,項目須符合高附加值生產屬性或從事俄規定的經營范圍。
由上可見,俄羅斯在遠東地區所推行的 “遠東公頃土地”和“自由港+超前區”兩大改革嘗試,都陷入發展困境。
所以,在農業領域,俄羅斯最終決定向中國開放投資。
但是,對擁有土地、缺少人口和資金的俄羅斯來說,要吸引中方到遠東境內投資,介入涉農全產業鏈環節,就必須給予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投資保護協定”。
這就是中俄簽訂《關于深化中俄農業投資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的背景。眼下,中俄農業投資合作還是屬于“備忘錄”性質,估計明年應會出爐“中俄農業投資保護協定”。
在中俄兩國開啟前所未有的遠東農業投資及全產業鏈合作過程中,我國東北地區將扮演重要角色,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2023年3月,中俄《聯合聲明》提出:
-深挖兩國地方合作和邊境地區合作潛力,提高實效,發展中俄“東北-遠東”地區互利合作。
2023年9月,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提出:
-東北是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門戶,在我國加強東北亞區域合作、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
2023年12月,中俄《聯合公報》提出:
-擴大合作地域范圍,推動中國更多省份參與中國東北地區和俄羅斯遠東及貝加爾地區合作。
2024年5月,中俄《聯合聲明》提出:
-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優惠制度框架下按照市場化、商業化原則加強投資合作。
2024年8月,中俄《聯合公報》提出:
-中俄地方合作和邊境地區合作積極發展對雙方經貿、投資和人文合作具有特殊意義,支持兩國城市間開展交流,進一步拓展合作地域、行業和規模,完善法律法規基礎。
2025年5月,中俄《聯合聲明》提出:
-中方歡迎俄方2025年擔任“大圖們倡議”輪值主席國,支持加強東北亞地區合作,深化“大圖們倡議”成員國在交通、能源、貿易與投資、數字經濟、農業、旅游和環境等領域協作,探討“大圖們倡議”向獨立國際組織轉型。
2025年10月,中俄《聯合公報》提出:
-落實好中國東北地區和俄羅斯遠東地區政府間合作委員會雙方主席會晤達成的共識,豐富和擴大“中國東北-俄羅斯遠東+”合作地域和內容。
回顧三年來中俄一系列聯合聲明與公報,從“東北-遠東”互利合作到“東北-遠東+”合作模式,勾勒出中俄區域合作的前行路徑,我國東北從國內經濟的“大后方”正轉型為向北開放的“最前沿”。這場跨越國界的農業產業鏈重構,我們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去擁抱這片充滿希望的“新東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