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統治者推行重農政策的第一道動因,是將糧食牢牢抓在手中。
![]()
在農耕文明時代,糧食不僅是果腹之物,更是維系統治的 “戰略武器”。
秦末的教訓刻骨銘心: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的直接原因。
便是戍邊途中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但深層根源在于連年戰亂導致的糧食匱乏,百姓早已無以為生。
劉邦稱帝后,儒生陸賈在《新語》中直言: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點醒了統治者:沒有足夠的糧食儲備,再嚴苛的律法也無法遏制民變。
晁錯在《論貴粟疏》中更精準地指出了糧食與統治的關系,他還警告漢文帝。
若不重視農業導致糧食短缺,“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
“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
這番話戳中了統治者的最大擔憂:農民若因缺糧流離失所,便會從溫順的 “編戶齊民” 變成難以管控的 “亡命之徒”。
而大規模流民正是王朝崩塌的前兆。
為了讓農民安心種地、保證糧食生產,漢代統治者推出了一系列實打實的政策。
而這些政策的本質,都是通過保障農民的基本生存條件,將他們 “綁定” 在土地上,從而確保國家有穩定的糧食產出。
糧食不僅能穩定民心,更是國家財政的 “根本財源”,這是統治者重農的第二重考量。
漢代的稅收體系以農業稅為絕對核心,形成了 “田租 + 人頭稅” 的雙重結構。
田租直接取自土地產出,雖然 “三十稅一” 的稅率看似不高,但基于全國數千萬畝耕地的總量,仍是一筆龐大的收入。
人頭稅則包括 “算賦” 與 “口賦”,15 至 56 歲的成年人每年繳 120 錢,3 至 14 歲兒童每年繳 23 錢。
而這些稅款的主要承擔者,正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
相比之下,商人帶來的稅收不僅微薄,還極難征管。
商人 “日游都市”,流動性強,不像農民那樣被土地固定,官府難以準確統計其財產與營業額。
更有甚者,商人常常通過 “匿財”“漏稅” 等手段逃避賦稅。
如《史記?平準書》記載,漢初商人 “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利在兼并也”。
他們一邊賺取暴利,一邊逃避國家稅收,導致 “上則富國,下則富家” 的財富分配失衡。
這種 “農窮商富” 的局面,直接威脅到國家的財政基礎:
若農民因貧困破產流亡,國家的稅基就會崩塌,而商人卻無法填補這個缺口。
漢武帝時期的 “算緡告緡” 政策,更暴露了統治者對商人 “避稅” 的警惕。
所謂 “算緡”,就是對商人的現金與貨物征稅,“率緡錢二千而一算”,手工業者 “率緡錢四千而一算”。
而 “告緡” 則鼓勵百姓舉報隱匿財產的商人,查實后舉報者可獲沒收財產的一半。
這一政策雖然嚴苛,卻精準擊中了商人的要害,短期內為朝廷充實了國庫,支撐了對匈奴的戰爭。
軍事防御的現實需求,讓重農抑商成為漢代統治者的 “必選項”,這是第三重關鍵動因。
漢代自建立起,就長期面臨北方匈奴的軍事威脅,文帝、景帝時期匈奴多次南下劫掠,甚至逼近長安。
到漢武帝時期雖轉向主動進攻,但對軍糧、兵員的需求達到頂峰。
而農業,恰恰是支撐軍事機器的兩大支柱 —— 糧食與兵源的唯一來源。
《漢書?食貨志》記載,五口之家的農夫 “其服役者不下二人”,正是這種 “兵農合一” 的模式,為漢代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源。
若農民放棄土地去經商,成為 “游食之民”,官府就無法通過戶籍制度征調兵員,邊防就會形同虛設。
更讓統治者警惕的是,商人與地方勢力結合可能形成的 “叛亂隱患”。
吳王劉濞的例子便是慘痛教訓:他利用封國的銅礦資源 “鑄錢煮鹽”,壟斷了當地的工商業,積累了巨額財富。
隨后 “招天下亡命者”,組建起強大的軍事力量,最終發動 “七國之亂”,差點推翻漢景帝的統治。
這件事讓統治者深刻認識到,工商業特別是鹽、鐵等關鍵行業若被私人掌控,極易滋生割據勢力,威脅中央集權。
因此,漢武帝時期推行 “鹽鐵官營”,將最賺錢的行業收歸國有,表面是 “抑商”,實則是 “削藩” 的延續 。
通過控制經濟命脈,防止地方勢力東山再起。
維護社會穩定與等級秩序,是漢代統治者重農抑商的第四重深層邏輯。
在統治者眼中,理想的社會結構應是 “士農工商” 等級分明,農民安于種地,商人安分守己,而重農抑商政策,正是維系這種秩序的 “調節器”。
因此,漢代統治者通過法律貶低商人的社會地位,來維系等級秩序。
當然,重農抑商政策也存在局限性,如抑制了商業活力、阻礙了技術進步等。
但站在漢代統治者的立場上,這卻無疑是當時 “成本最低、效果最穩” 的治國選擇。
它精準地抓住了農耕文明時代國家治理的核心矛盾,用一套環環相扣的政策,將 “民” 與 “地”“糧” 綁定,構建起穩定的統治秩序。
從這個角度看,漢代的重農抑商,本質上就是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強制手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