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德拉羅伊特新建的博物館講述了這個僅50人聚居地如何橫跨西德巴伐利亞與東部圖林根的故事
一條淺得剛沒腳踝的小溪,竟讓社區隔絕四十余載。由于地形巧合,這個被松林、草場與壯麗景色環繞的莫德拉羅伊特小村落的50位居民,意外置身冷戰漩渦中心。他們不幸地處西德巴伐利亞與東部圖林根交界,這道邊界先后豎起了鐵絲網和高墻。美軍稱其為“小柏林”。
當他們的圍墻被推倒數月后,甚至在1990年德國統一前,當地居民就自發開始銘記這段歷史。這項事業即將結出碩果:11月9日柏林墻倒塌36周年之際,莫德拉羅伊特德德博物館將正式開放。雖然聯邦總統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已于10月初為博物館揭幕,但當時展覽尚未完全就緒。施泰因邁爾對親歷往昔的村民說道:“你們見證了非人道分裂,它撕裂了多少家庭,讓鄰里變陌路。”
![]()
早在1810年建村時,這個村落就橫跨巴伐利亞王國與羅伊斯公國——后者以所有男性成員皆取名海因里希并按出生順序編號而聞名。正如施泰因邁爾向聽眾所述,這種特例從未阻礙居民在同酒館暢飲、同教堂禮拜、同校舍求學。
隨后二戰爆發。蘇軍甫一抵達便在溪邊豎起木樁。他們曾接管全村整年,將指揮部設于巴伐利亞一側的房屋,懸掛斯大林畫像與紅星。經美軍勸說才撤回溪流對岸。有段時期村民尚可躍溪往來,但隨著管制收緊,即便彼此相熟也需查驗證件,且必須夜歸。
![]()
隨后在1952年,鐵絲網出現,邊界正式關閉。1966年,如同五年前的柏林,這里筑起了配有地雷、坦克陷阱和哨所的圍墻。村民們仍可登山相望,但在東德一側,揮手呼喊已被禁止。有位婦女只因回應(巴伐利亞)村民的“新年快樂”而說了句“你也一樣”,就被列入史塔西監視名單。
這些故事是博物館館長羅伯特·勒貝格恩告訴我的,他幾乎耗費半生心血創建了這座博物館。早期曾征詢村民希望保留多長的圍墻,他們選擇了西側邊緣的一段——那里正是某位村民曾在深夜用梯子成功逃脫的地點,此后邊境防線被大幅加固。
![]()
兩座瞭望塔與記錄村莊重大歷史時刻的場景復原群像得以保留。行走其間,勒貝格恩列舉著當年戒嚴規定:任何人不得進入邊境5公里范圍內;農民需特批才能照料莊稼;夫妻不得同時操作聯合收割機——以防雙雙逃亡。武裝哨兵時刻警戒。
從波羅的海向南延伸至此的西德與東德邊界全長1400公里。雖然柏林最常被銘記,但農村地區越境遇難人數(逾300人)是大城市的兩倍多。勒貝格恩提醒我,95%的越境嘗試都以失敗告終。
莫德拉羅特村民多為農夫匠人,他們在兩大意識形態陣營的灰色地帶埋頭務農,謹小慎微地生活。勒貝格恩解釋道,他們既不支持==共產主義==政權,也未積極抵抗。
然而對訪客而言,這座小村莊成了朝圣地。每年約1.5萬人手持望遠鏡前來窺探,旋即匆匆離去。1983年,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在德國國防部長陪同下到此參觀。
統一二十五年后,講述類莫德拉羅特虛構村莊故事的電視劇《塔恩巴赫》再度引發關注。
![]()
新博物館的開放——設有咖啡館、商店、影廳和大型停車場——可能會帶來進一步的推動力。這會改變村莊嗎?無論如何,它始終在變化。一些最初的兩地居民已經去世,另一些則搬離了此地。新居民陸續遷入,包括一位來自萊斯特郡名叫達倫的男子。他的德國妻子卡瑟琳是巴伐利亞警方的交警。他們住在山坡上,經過一個雞舍,位于圖林根州一側。
至少在行政劃分上,這個村莊仍然處于分割狀態,擁有不同的車牌和郵政編碼。當施泰因邁爾到訪時,陪同他的是巴伐利亞和圖林根兩州的州長。當他跨過溪流時,正式由一方警力移交給了另一方。歷史已翻過篇章,邊界卻依然如故。
本文為深度編譯,僅供交流學習,不代表作者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