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志愿軍入朝參戰后,經過五次進攻性戰役,把戰線從鴨綠江推進到三八線附近,并對作為美軍仆從軍的韓國陸軍造成了重大傷亡。為了加強韓軍的戰斗力,美軍利用停戰談判的開始,在1951-1953年間對韓軍進行了系統性的整訓、重組和擴編,筆者現在就來簡單介紹下這一整軍工作的具體決策過程。
![]()
正在學習使用機槍的韓軍新兵
在經歷了抗美援朝頭三次戰役的慘敗后,美軍雖然對韓國陸軍的支援力度有所加強,但后者的狀況仍不容樂觀:包括步槍、手榴彈和地雷在內的基本作戰物資仍嚴重短缺,超過80%的官兵沒有接受過任何正規軍事訓練,導致指揮官為了避免軍隊崩潰只能在敵軍逼近時提前撤退以保存部隊,這也常常導致臨近的美軍和整他國家軍隊陷入苦戰,第四次戰役中的橫城反擊戰就是作為明顯的例子。因此包括李奇微將軍在內的美軍指揮官一致認,韓國軍隊的重組已經迫在眉睫。
在第五次戰役中的縣里戰斗中,韓軍第3軍團的三個師團遭志愿軍重創,并差點全軍覆沒,至此美國人已經徹底失去耐心,除仍駐扎在東海岸地區的戰斗力較強的韓軍第1軍團外,所有韓軍部隊都被下令撤回后方,以接受美軍的“保護”,美國軍官甚至對韓國同僚們嘲諷道:“如果你們沒有做好戰斗準備,就不要再繼續戰斗了。”之后美軍更是暫時切斷了對韓軍的后勤支援,在此壓力下,韓國國防部長及陸軍參謀總長也不得不引咎辭職。
雖然聯軍司令部和韓國政府一致認為應對當前的韓國陸軍予以重組和加強,但在該怎么做上,雙方仍存在分歧。時任韓國總統李承晚堅持要求美國方面立即擴大韓軍的規模,并提供足夠多的武器彈藥,但聯軍總司令李奇微將軍則認為單純擴大規模并不利于提高當前韓軍的戰斗力。雙方經過一番明爭暗斗,最終韓軍在縣里戰斗中的慘敗使得李總統顏面盡失,并不得不將韓軍重組的工作交給聯軍司令部全權負責。
負責韓軍重組工作的是于1951年3月接替李奇微擔任美第八集團軍司令的范弗里特中將,他曾在希臘內戰中率領美國顧問團對希臘保皇黨軍隊進行支援,經過顧問團兩年的整訓,保皇黨軍隊戰斗力大大加強,并最終徹底消滅了在希臘北部山區活動的希臘人民軍游擊隊。在對韓國陸軍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觀察后,范弗里特將軍于1951年7月向美國陸軍部提交了一份韓國陸軍的重組方案,并指出其中最重要的環節是加強對韓國陸軍的軍事教育和訓練。
![]()
新征入伍的韓軍士兵
美國陸軍參謀總長柯林斯、陸軍部長佩斯都對范弗里特的方案予以積極支持,李總統和韓軍將領們也都將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使得他得以放開手腳大干一場,范弗里特因此也被后世韓國人尊稱為是“現代韓軍之父”。當然僅憑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如此龐大的軍隊重組工作,在范弗里特的要求下,美軍駐韓國顧問團(KMAG)到1951年7月已經擴大到1300余人,比戰爭爆發初期的人數增加了四倍。
就像他方案中所提到的那樣,范弗里特的第一個措施是改善韓軍的教育體系,在經歷了戰爭初期的大崩潰后,截至1951年5月,韓軍教育體系雖然恢復到12所軍事院校和2個訓練中心,但各院校都是獨立運營,沒有統一的領導和協調機構。位于濟州島的新兵訓練中心,則自身條件極為有限,已無法訓練更多的新兵,也缺乏諸如培訓汽車駕駛員在內的專業課程。
經過調研,KMAG指出,如果所有的院校都集中在一個地方,就能收到更好的訓練效果,于是,位于大邱的韓軍訓練司令部于1951年8月正式成立,該司令部整合合并了全部12所軍事院校,向不同院校分派不同類型軍官的培養計劃,并提供統一的軍事教科書、訓練材料與軍隊作戰指導手冊。到1952年1月,訓練司令部又遷往光州,并改稱韓國陸軍訓練中心,李總統更是將訓練中心親切地尊稱為“尚武臺”,期待其能成為未來強大韓國陸軍的希望和搖籃。
除了整合了軍事院校外,為了緩解需要整訓1.4萬余名新兵的濟州島訓練中心的壓力,范弗里特又在論山設立了陸軍第二訓練中心,并將新兵的訓練周期由四周延長至六到八周,增強了韓軍基層官兵的基礎作戰技能。此外,考慮到韓軍各師團自重建后,至今只有三分之一的部隊完成過野外整訓,范弗里特下令解散了那些訓練不足的部隊,并于1951年8月在富平設立了第一野戰訓練中心,由第八集團軍各部負責指導所配屬的韓軍部隊。
![]()
韓軍鎮海士官學院的新學員
野戰訓練中心(FTC)針對韓軍的整訓計劃長達九周,從最基礎的士兵單兵整訓開始,一直到小隊、中隊、大隊、聯隊規模的集中作戰整訓,并由美軍各部抽調優秀軍官軍士予以指導、監督。經過野戰訓練中心的整訓,首支受訓的韓軍部隊第9步兵師團戰斗力提升很快,范弗里特干脆趁熱打鐵又于1951年9月在襄陽、陽口、史倉里新成立了三個野戰訓練中心,并要求韓軍各師團陸續入場整訓。
此外,為了提升韓軍各師團的戰斗力,盡管遭到美國陸軍內部的強烈反對,范弗里特還是堅定地推行他要求擴大韓軍各師團炮兵及裝甲兵部隊規模的計劃,使得在1952年以后,每個韓軍師團在作戰時能得到一個155毫米口徑火炮營和六個105毫米口徑火炮營的火力支持。一開始,由于缺乏足夠的炮兵軍官,范弗里特甚至協調從美第八集團軍炮兵部隊中抽調軍官軍士到韓國陸軍炮兵司令部工作,使他們能專注于韓軍新編炮兵部隊的管理和訓練工作。
為了提升韓軍中高級軍官的專業程度,范弗里特又要求選拔優秀韓軍軍官前往美國受訓。在朝鮮戰爭爆發前,僅有15名韓軍軍官在美國受訓過,但在1951年9月20日,有250名韓軍軍官及20名翻譯前往美國本土的步兵訓練中心和炮兵院校受訓,培訓時間長達20周。1952年,受訓軍官是594人,到1953年增長到829人,到1954年更是增長到1019人,此后在五六十年代,每年都會有超過1000名韓國軍官前往美國受訓,對韓國陸軍的現代化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1952年5月,李奇微將軍調任北約總司令后,新任聯軍司令克拉克將軍要求進一步擴大韓軍規模,以適應未來由韓國軍隊單獨保衛韓國的目的,按照他的設想,屆時韓軍將擴大到20個師團、總兵力70萬人,而在此之前,考慮到韓國的經濟水平,盡管面臨韓國政府和范弗里特將軍的不斷請求,李奇微將軍仍一直將韓軍的規模嚴格限制在10個師團38.3萬人之內。
![]()
韓軍新兵的打靶訓練
然而克拉克將軍遭到了美國時任總統杜魯門身邊諸多人士的反對,一方面,由于美國陸軍的預算有限,大幅增加韓軍的規模意味著要削減諸如歐洲等其他地區的預算投入,另一方面,美軍也缺乏足夠多的軍官軍士,用于訓練和指揮如此眾多的韓軍新編部隊。盡管面臨國內的重重阻礙,克拉克還是在1952年10月向美國陸軍部提交了他的韓軍擴編方案,按照當前三個陸軍訓練中心每周能至少7200名合格新兵的速度,他將在未來兩年內完成韓軍十個新編師團的組建和整訓計劃。
由于克拉克的韓軍擴編計劃需要投入大量的軍事物資,此外考慮到停戰談判的順利進行,一旦戰爭結束后,如此大規模的韓國陸軍將會為過剩軍力,對冷戰前沿的力量平衡構成新的威脅,故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陸軍部最終只是部分采納了克拉克的計劃,即將現有的韓國陸軍軍力控制在12個師團46.3萬人的規模,此后如要再擴編一個師團,都必須得到杜魯門總統的親自批準才行。
然而誰也沒想到,1952年10月,原美軍駐歐洲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將軍宣布參加美國總統選舉,并在10月29日的一次演講中,批評杜魯門在擴大韓國軍力方面缺乏主動性,他聲稱美國不該直接干預亞洲局勢甚至參加戰爭,而是應培養當地親美勢力與蘇東集團抗爭,范弗里特也趁機公開批評杜魯門在擴大韓國軍力上的保守立場。受此影響,杜魯門不得不在兩天后批準了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的將韓國陸軍擴大到14個師團的方案。
即便如此,杜魯門最終還是輸掉了1952年底的美國大選,新當選總統的艾森豪威爾對克拉克的擴軍計劃持積極態度,在經過美國陸軍部和國防部內部的激烈爭論后,他最終在將韓軍擴大為20個師團65.5萬人的方案上簽了字。李總統及其韓國政府雖然始終支持克拉克的擴軍計劃,但在美國政府的這場內部爭論中,一貫高調的他卻始終保持克制態度,他認為沒必要就這個計劃激怒美國媒體,以免出現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
正在學習操作迫擊炮的韓軍新兵
韓國方面,為了響應克拉克的擴軍計劃,早在1952年5月就已經做好了包括修訂《兵役法》在內的所有行政準備工作,用于擴軍的新兵也早就在訓練之中,所以10月底新編兩個師團的許可一出來,韓軍第11、12步兵師團(后改稱12、15師團)的編組工作很快就完成,并在1952年底被先后部署到前線。艾森豪威爾的批準下來后,新師團的編組工作更是推進得異常順利。很多韓軍軍官的職業生涯也因此受益,在整個1952年中,韓軍少校晉升中校的平均時間只有不到十個月。
最終,到1953年7月停戰協議正式生效后,韓軍已成為一支擁有20個師團、能接手全部前沿接觸線陣地的可靠現代化軍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