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于娜 北京報道
譽衡藥業近日披露2025 年第三季度報告,交出一份 “利潤亮眼、營收承壓” 的分化答卷。
財報顯示,譽衡藥業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6.65 億元,同比下滑 10.36%;歸母凈利潤 2.44 億元,同比激增 32.85%,其中第三季度單季歸母凈利潤 1.09 億元,同比增幅高達 86.86%,從盈利數據看表現強勁。不過,這份反差顯著的成績單背后,是3.77 億元委托理財收益的 “強力輸血”,成為利潤增長的核心支柱。
回溯近三年業績軌跡,譽衡藥業深陷“利潤波動依賴非經常性損益、營收持續下行” 的怪圈。2022 年公司歸母凈利潤虧損近 3 億元,2023 年靠資產調整扭虧為盈,2024 年凈利潤大增 93.43%,但營收仍降7.06%,2025 年前三季度延續這一分化態勢。在醫藥行業集采常態化、創新轉型加速的背景下,如何打破營收下滑困局,成為公司亟待解決的核心難題。
非經常性損益主導三年業績起伏
譽衡藥業2025 年前三季度利潤的爆發式增長,核心驅動力是委托理財業務的集中發力。
據三季報,譽衡藥業前三季度通過購買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固定收益類銀行理財產品等,累計實現理財收益3.77 億元,占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的 154.5%。這一收益規模不僅遠超 2025 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總額,甚至超過了2024 年全年 2.33 億元的歸母凈利潤。
![]()
(來源:譽衡藥業2025年三季度報告)
公司管理層在機構調研中表示,開展委托理財是為了提高閑置資金使用效率,且不影響日常運營資金周轉,但從實際效果看,理財收益似乎已成為利潤的“救命稻草”—— 若扣除這筆 3.77 億元的理財收益,公司 2025 年前三季度主營業務實際處于虧損狀態,凸顯出主業盈利能力的薄弱。
![]()
(來源:譽衡藥業2025年三季度報告)
此次理財收益“輸血” 并非個例,近三年譽衡藥業的利潤表現始終被非經常性損益主導。2022 年,公司因參股的譽衡生物開發支出計提減值準備 4.23 億元,導致全年歸母凈利潤虧損 2.91 億元,陷入業績低谷;2023 年,譽衡藥業迎來反轉,不過是通過處置資產、調整股權結構實現扭虧,歸母凈利潤增至1.20 億元,其中非經常性損益達 6695.69 萬元,占凈利潤比重超 55%,但營收仍同比下滑15.51%。
2024 年,譽衡藥業處置譽衡生物股權并獲得政府補助等非經常性收益,推動歸母凈利潤同比大增93.43% 至 2.33 億元,但營收同比下滑7.06%。
2025 年前三季度,除了3.77 億元理財收益,參股基金帶來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也進一步增厚利潤,截至 9 月底,公司參股的毓承資本投資的基石藥業股價上漲,產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360 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2600 萬元)。
一位長期關注醫藥股的投資人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理財收益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合計貢獻的非經常性收益,成為支撐譽衡藥業利潤飄紅的“雙引擎”。但這種盈利模式的不確定性極高。譽衡藥業也在公告中提示,理財收益率受市場影響可能波動,且理財期限多為短期滾動,未來若市場利率下行或資金需求增加,理財規模和收益可能大幅收縮。
營收下滑背后的主業短板
譽衡藥業成立于2000 年 3 月,總部位于哈爾濱,2010 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形成心腦血管、骨骼肌肉、營養用藥等多個產品集群,其中核心產品注射用多種維生素(12)、鹿瓜多肽注射液等在細分市場份額領先,擁有哈爾濱、廣州等多個 GMP 認證生產基地,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國醫藥工業百強。
與利潤的“虛高增長”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譽衡藥業主營業務持續低迷,營收已連續三年同比下滑。
2022年,譽衡藥業實現營業收入31.08 億元;2023 年降至 26.26 億元,同比下滑 15.51%;2024 年進一步下滑至 24.41 億元,降幅 7.06%;2025 年前三季度僅實現 16.65 億元,同比降幅擴大至 10.36%,從季度數據看,2025 年第三季度單季營業收入 5.65 億元,同比降幅 11.11%,較前兩個季度進一步擴大。
譽衡藥業在2025 年 10 月 29 日業績說明會中明確表示,“60% 以上收入占比的集采核心產品提供穩定現金流”。公司核心產品注射用多種維生素(12)雖長期占據 80% 以上市場份額,2024 年銷量增長 40%,實現銷售收入超 11 億元,但 2025 年前三季度增速大幅放緩至 10%,集采降價的稀釋效應逐步顯現。
更嚴峻的是,另一核心產品普伐他汀鈉片未中選第十一批集采,包括浙江海正藥業、江蘇恒瑞醫藥等6 家企業中選,譽衡藥業該產品2024 年銷量曾增長超 15%,但未中標產品將被排除在公立醫療機構主流采購渠道外,預計2026 年銷售額面臨下滑風險。
而目前公司其他產品也未能形成有效支撐,銀杏達莫注射液因策略性放棄全國中成藥集采,2024 年銷量同比下降,或需至2026 年集采周期結束后才可能回升;鹿瓜多肽注射液等產品雖保持穩健增長,但仍難以對沖整體營收的下滑態勢。
近三年來,譽衡藥業新品導入未能有效扭轉營收下滑局面。2024 年 7 月上市的西格列汀二甲雙胍緩釋片,目標是2025 年收入突破 1 億元,但 2025 年前三季度實際收入僅 2500 萬元,雖終端醫院開發家數超 700 家,但因未進入醫保目錄,在同類競品擠壓下,市場份額提升面臨困難。即便新合作的佩瑪貝特片能在第四季度進入醫保談判目錄,醫院準入及市場開發仍需較長過渡期,短期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研發投入不足進一步制約了主營業務的長期增長潛力,2022 年以來,譽衡藥業的研發費用占營收比例始終低于3%,遠低于醫藥行業 8% 以上的平均水平。2024 年研發投入占比雖提升至 3.97%,但研發資源主要投向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創新藥布局幾乎空白。
截至2025 年三季度末,譽衡藥業有6 個產品獲得藥品注冊證書,在研項目雖達 20 余個,但多為仿制藥,沒有一類創新品種。盡管公司賬上自有資金超8 億元,2024 年推出股份回購方案并實施完畢,計劃通過并購擴充產品矩陣,但至今未披露潛在標的或實質性進展,戰略落地存在不確定性。
同時,譽衡藥業的費用管控已逼近瓶頸。2023 年公司銷售費用同比下降 18.15%,銷售費用率降至 40.71%;2024 年銷售費用同比下降 25.82%,銷售費用率回落至 32.48%;2025 年三季度銷售費用率進一步降至 25% 以下,處于行業合理水平。但是,公司銷售費用率的下降主要依賴集采產品市場管理費減少,屬于政策驅動下的被動下降,未來大幅下降空間有限。
醫藥行業獨立評論人肖肖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在營收下滑、研發薄弱、新品乏力的多重制約下,譽衡藥業若想真正打破“理財撐利潤、營收陷下滑” 的困局,亟需擺脫對非經常性損益的依賴,在核心產品培育、研發創新、并購整合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否則這場 “利潤飄紅” 的盛宴或將難以持續。
責任編輯:姜雨晴 主編:陳巖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