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掛在嘴邊的人,突然喊出“武力保臺”,你說炸不炸?
國臺辦剛剛重申“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只針對“臺獨”與外部干涉,沒想到隔天鄭麗文就對著外媒放話:國民黨也沒打算放棄武力保衛臺灣。
這到底是她露出真面目,還是又一場選票算盤?
![]()
“和平”話語下的戰略緩沖
過去幾年里,兩岸關系的主旋律在我們這里一直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框架內推動。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明確表明,和平是首選,武力僅作為最后選項,針對的是“極少數臺獨分割分子和外部干涉勢力”。
在臺灣島內,廣大民眾對“戰爭”二字普遍敏感:他們更希望安穩生活、經濟發展、交流便利,而不是成為地緣博弈的焦點。
這樣一個民意基礎,讓任何黨派宣出“武統”或“武保臺”的口號都必須謹慎。
![]()
在這種背景下,鄭麗文當初主打的“九二共識為定海神針”“反對臺獨”“推動兩岸和平發展”話語,符合藍營傳統、也較容易被中間選民接受。
但話語雖是“和平”,現實的戰略環境卻在累積壓力:島內“去中國化”、民進黨加深“抗中保臺”敘事、外部勢力對臺軍事支持增強,大陸方面態勢也越來越強硬。
面對這種趨勢,主張和平當然是主流,但“只說和平”也可能被標簽為“軟弱無力”。
![]()
一句“武力保臺”震撼登場:從選票布局到輿論博弈
10?月底,鄭麗文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她在強調兩岸應“壓低軍事風險、通過對話化解矛盾”的同時,也跳出了“我們也沒有放棄武力保衛臺灣的決心”這一句。
這并不是簡單的言語沖突,而是極具輿論效果的政治信號:
對內:對國民黨傳統深藍支持者釋放“你們不用擔心我們太軟”的安慰劑。
深藍一路以來對“國民黨太溫和”“沒骨頭”有強烈不滿,這句話就是在回應這種不滿。
![]()
對外:向國際媒體、海外華人、島外觀察者指出:國民黨不是“只會談和平”的溫情派,我們也保有捍衛意志。
對島內中間派:擺明姿態:我們強調和平,但不回避防衛,這或許能吸引那些既反戰爭又擔憂安全的選民。
換言之,這一句“武力保臺”不是孤立的口號,而是深刻嵌入了黨內選票結構、島內話語權爭奪、兩岸戰略互動之中。
![]()
黨內經濟與戰略現實:為何“硬話”成為必須?
國民黨目前面對的困境是多重的:
財務短缺:負債超十億新臺幣、資產受限、動員能力下降。
支持者愈發要求“看得見的承諾”,不僅僅是“我們和平”。
派系分化嚴重:有人主張對話、有人大力主張防衛強硬。
領導人必須表現出“能協調各方”的能力。
![]()
選舉壓力逼近:2026地方選舉、2028大選已進入倒計時,若在人氣、話語、策略上落后,將直接影響國民黨的生存空間。
面對這些現實,僅靠“和平”口號難以維穩。
用“硬話”標識:我們不僅有意愿,更有決心,我們不是紙上談兵。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鄭麗文在此刻選擇言語迅猛切換——這是一場對黨內、對選民、對島內外環境的戰略下注。
![]()
大陸視角:話語清晰但不尋求對抗
從我們這里看,“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是長期宣示,目標非常明確:針對的是“臺獨”勢力與外部干涉,而并不是對臺灣同胞的普遍威脅。
我們此番在四中全會、公報中提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強調和平路線,但也給出了“最后一搏”的可能。
在這樣的框架下,國民黨若希望真正參與兩岸關系的下一個階段,必須明確如下幾點:
![]()
堅守“一個中國”原則與“九二共識”,這依舊是基礎。
避免被外媒或島內輿論牽著走,而是在對話中保持清晰定位、行穩致遠。
持續推進兩岸交流、融合,而不僅僅停留在“武力保臺”這種強話語的光環之下。
如果國民黨只在口號上耍“硬”,而在行動上依舊含糊、不作為,就極可能被我們視為選舉工具,而不是兩岸關系真正的合作方。
![]()
選票邏輯背后的風險:和平承諾被掏空?
話語是猛烈的,但落地是否可靠?
這是一個關鍵問題。
鄭麗文所喊的“武力保臺”雖然能夠在短期內造勢,但也存在三大風險:
誤讀風險:島內或外界可能將其理解為“國民黨偏軍事化、趨強硬”而遠離和平派選民。
![]()
兩岸誤判風險:我們可能認為這是主動對抗姿態,而不是談判籌碼,使得戰略空間被逼縮。
選民信任風險:昔日“和平牌”支持者看到“武力保臺”這一轉變,可能覺得“你不是你原來的你”,從而失去信任。
換句話說,喊出聳動語句容易,但保住原有基礎、穩定施政路徑、贏得選民持久支持,比一時叫出強詞更難。
一旦兩岸和平倡導的誠意被稀釋,國民黨的話語基礎可能被削弱。
![]()
現實路徑:硬話后,需要的是硬行動
硬話喊出來后,該如何落地?
這里有幾個關鍵方向:
強化兩岸實質性交流:比方說經貿、文化、青年、科技合作。
通過共同項目,展示國民黨“與大陸對話”的實際路徑。
防范“臺獨”實質動作:不僅是語言上的反對,必要時要提出機制、路線、政策,體現國民黨對維護兩岸穩定的責任。
![]()
重建主流安全話語權:將“安全”從軍事、武器競賽轉為“對話、整合、提升臺島競爭力”的框架,讓安全成為人民日常可感知的利益維度。
明確黨內路線統一性:不能讓派系各異、言論分割成為黨內軟肋。
領導層應形成清晰、一致的信息,避免公眾誤判或混淆定位。
如果這些行動不能跟上強硬話語,強話語反而可能演變為空洞宣言。
對國民黨而言,下一步的挑戰不只是“怎么說”,而是“怎么做”。
![]()
結語:一句話鳴炮并非真正開戰,關鍵在于航程是否穩健
一句“我們也沒有放棄武力保衛臺灣的決心”,聽起來像警告,更像姿態。
但姿態終究只是開始,決心若無行動支撐,就是海市蜃樓。
鄭麗文此刻的不妥協和表態,既顯示出她對島內焦慮選民的回應,也暴露出國民黨內外交困的重壓。
![]()
下一步,她必須用行動證明:國民黨不僅能喊強話,更能為兩岸和平、為兩岸融合、為臺灣安全發展拿出可觸的方案。
光喊“我們也能抗”還不夠,真正的勝負在于:在不放棄和平的前提下,怎樣穩住“和平”與“主權”二者之間的平衡桿。
歷史不會為一句話駐足,它在看誰能在風浪中穩住舵桿。
參考資料:中國新聞網——國臺辦:愿意為和平統一創造廣闊空間 但我們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中國新聞網——預設立場、打斷發言、大談個人意見…看外媒專訪鄭麗文“翻車”現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