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眼下談起樓市,許多人脫口而出的都是“怎么還沒見到底在哪兒”,這種情緒并非空穴來風,而是真實地寫進了經濟走勢和百姓日常的柴米油鹽里。
一方面,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已滑入負增長區間,從水泥鋼筋到家電家居,整條產業鏈都感受到寒意;另一方面,不少家庭多年積攢的財富隨房價回調而縮水,曾經被視作“鐵罐頭”的房產,如今卻成了每月都要盤算的心病。
這場調整究竟還要走多遠?普通人正經歷怎樣的生活變化?政策又可能朝哪個方向發力?聽我小李慢慢說,咱們就從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說起,一層層把這盤棋看清楚。
![]()
跌了五年還沒停?
自2021年房地產從峰值回落以來,已經走過五個年頭,市場的降溫速度與持續時間,超出多數人最初的預判。
隨便走訪幾個售樓處就能發現,無論是新房成交熱度還是新開工項目的數量,相較高峰期普遍萎縮六至七成;二手房市場更是直觀,許多城市的平均價格相比高點已下挫三成以上,若是在郊區或戶型不夠理想的樓盤,跌幅甚至更深。
對比美國、歐洲以及日本等曾經歷過房地產劇烈波動的經濟體,可以觀察到一個共性現象:它們從高峰進入平穩階段的過程中,成交量通常會腰斬,房價則平均下跌四到五成,整個周期往往延續六到七年之久。
以此為參照,當前我國房地產的交易量下滑幅度已超過這些歷史案例,房價跌幅也正逐步逼近國際經驗區間,但調整期才剛邁入第五個年頭。照此節奏推演,市場真正實現筑底企穩,恐怕仍需一段時日沉淀。
![]()
不過國際模式只能作為參考,并不能簡單復制到國內現實。各國房地產運行機制存在本質差異,例如歐美以存量房交易為主導,而我國過去十幾年高度依賴新房開發驅動,開發商融資結構、居民購房偏好等方面均有顯著不同。
值得肯定的是,本輪調整中并未出現類似其他國家常見的金融系統性崩塌,銀行體系整體保持穩健,這是我國應對風險的一大優勢所在。
但也要清醒認識到,房地產牽動上下游數十個行業,其深度調整勢必波及就業市場與消費活力,最終仍將傳導至普通勞動者的工作機會與收入水平,這一影響鏈條不容忽視。
![]()
最揪心的是中產
在房地產下行過程中,承受壓力最直接、感受最強烈的,往往是中產家庭。典型的場景是:數年前在房價高位購入房產,如今資產價值縮水超三成,可每個月的還貸金額卻絲毫未減。
為了維持信用記錄、避免斷供,有人選擇下班后跑網約車貼補家用,有人不得不削減孩子的興趣班支出,僅保留必要課程,甚至連年度體檢都被迫延后。
此前網絡熱議的《北上廣深那些消失的中產階級》一類話題,重點并不在于收入數字下降了多少,而在于心理層面的安全感正在流失。
過去買房意味著財富增值與未來確定性的增強,能給全家帶來長期穩定的心理預期;而現在,房子更像是壓在肩上的債務負擔,工資一到賬先想的是還月供,消費變得謹慎,換工作也不敢輕易嘗試。
![]()
有意思的是,資本圈和輿論場的關注焦點,與老百姓的實際關切之間,似乎出現了某種錯位。
市場上熱炒的“科技牛”“科幻牛”,從人形機器人到核聚變、量子計算,確實是代表未來的前沿方向,理應受到關注和支持。
但對于絕大多數普通人而言,更關心的仍是眼前的現實生活:房貸能不能少還一點?房價還會不會繼續往下走?孩子上學用的學區房會不會貶值?
歸根結底,房地產不是一個抽象的宏觀指標,它連接著千家萬戶的“家”。即便前方有再炫目的“星辰大海”,也不能忽略腳下“好好過日子”的基本訴求。
![]()
政策能幫上忙嗎?
既然市場自發修復仍需較長時間,那么政策是否能夠提供一些支持?目前業內討論較多的方向主要有三個,每個都有潛力,但也都需要精細設計,權衡利弊,絕非一推即靈。
第一個方向是化解商品房庫存壓力,有觀點提出由中央統籌專項資金,收購滯銷的商品住宅,改造為保障性住房。
特別是在人口持續流入的大中城市,這類房源可用于解決農民工、新市民等群體的居住難題,既能有效去化過剩供給,又能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推動更多人實現“住有所居”。
這一思路出發點良好,但在執行層面面臨諸多挑戰:哪些城市優先納入?選取哪家開發商的項目?按什么標準定價?
![]()
如果操作不當,容易滋生“代理人問題”——地方政府可能為了爭取資金過度申報需求,部分房企也可能借機抬價甩包袱,導致財政資源錯配、效率低下。
要讓這項措施落地見效,關鍵在于全過程公開透明,比如引入獨立第三方機構進行資產評估,公示收購名單與后續分配結果,確保每一分公共資金都花得明明白白。
![]()
第二個方向是是否對房地產開發企業實施主體救助。目前政策基調堅持“救項目不救企業”,核心目標是保障樓盤如期交付,防止“爛尾樓”激增,但不對企業的整體債務兜底。
也有建議借鑒海外做法,通過公共財政或國有資本向頭部房企注資,避免因企業集中倒閉引發系統性風險。
但這條路爭議不小:過去幾年部分開發商盲目擴張、加杠桿囤地,造成嚴重債務隱患,若動用公共資源為其買單,可能形成“道德風險”,等于變相獎勵錯誤決策。
![]()
倘若真要推進此類舉措,必須設定嚴格前提條件,例如要求企業剝離非主業資產、壓縮高管薪酬規模,且所獲資金只能專項用于保交樓和支付購房者違約賠償,嚴禁挪作他用或投入新項目擴張。
第三個方向,也是目前來看最貼近民生、社會接受度較高、實施阻力較小的選項,是借助財政手段減輕居民房貸負擔。
![]()
受制于“貨幣政策不可能三角”,大幅降息的空間受限——既要維護銀行凈息差安全,又要穩定人民幣匯率,難以單純依靠利率工具來降低居民還款成本。
但財政政策具備更強的定向調節能力,可考慮對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息給予階段性補貼。
無論已購房者還是潛在入市者,都能從中受益。對于背負高額月供的中產家庭來說,利息減免將直接緩解現金流緊張;而對于觀望人群而言,購房門檻降低后,入市意愿有望逐步回暖。
結語
其實這一輪房地產調整,本質上是中國經濟從“規模擴張型”邁向“質量導向型”發展的必經之路,轉型本身就需要時間和耐心積累。
只要政策始終錨定“滿足居民合理居住需求”這一根本目標,避免復雜繁瑣的操作流程,優先從減輕家庭房貸壓力切入,再循序漸進推動庫存處置與企業債務重組,市場的恢復進程或許會比預期更快一些。
畢竟對大多數人來說,房子的核心意義在于“住”而非“炒”。當“家”的負擔輕了,人心自然安定,市場信心也會隨之重建,日子才能過得更加踏實從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