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0歲男孩,一次校園玩耍中的碰撞,一場持續14小時的手術,6處器官的切除,兩年靠營養液維持的生命——近日,這樣一則新聞在網絡上迅速傳播,引發了公眾的強烈關注與憤怒。許多媒體以“10歲孩子被切除六個器官”為標題,將成武縣人民醫院推上風口浪尖,評論區充斥著對醫生“喪盡天良”、“強摘器官”的指控。
![]()
(網絡視頻截圖)
然而,當我們撥開情緒的迷霧,回歸醫學事實與法律鑒定,會發現這起事件遠非“黑心醫生”那么簡單。它折射出的,是醫療決策的復雜性、醫患溝通的鴻溝,以及一場正在發生的、針對醫生的網絡暴力。
悲劇的起點:從腹痛到多器官切除
10月31日,“紅星新聞”發布了文章《10歲男孩被診斷有腫瘤多器官切除,衛生健康局:醫院存在問題,已立案》,里面詳細記錄了這起事件的經過。
![]()
2023年10月26日,山東菏澤市成武縣的10歲男孩小燁在課間玩耍時被撞到腹部,持續疼痛。母親岳女士帶他前往成武縣人民醫院就診,初步檢查發現“腹腔內占位性病變”。加強CT顯示,小燁的胃和胰腺之間存在腫瘤,醫生建議進行腹腔鏡探查手術。
誰也不曾想到,這場探查手術會持續近14個小時,并最終發展為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手術)及部分腸道切除。手術記錄顯示,術中快速病理提示“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一種低度惡性腫瘤;術中出現大出血、腸管淤血等并發癥,最終切除了小燁的十二指腸、胰腺頭部、大部分胃、膽囊、部分小腸和升結腸。
手術后的小燁失去了正常進食能力,依靠全靜脈營養維持生命。兩年間,家人帶他輾轉南京、杭州多地求醫,被告知需進行多器官移植,但配型難度極大,費用高昂。全家陷入經濟與精神的雙重困境。
鑒定的結論:過錯存在,但非“誤診”
2024年12月,第三方司法鑒定機構出具意見書,指出成武縣人民醫院在醫療行為中存在過錯,與損害后果之間存在“同等原因”的因果關系。過錯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1.腹腔探查術式選擇存在瑕疵;
2.術前準備不充分,對風險預見不足;
3.對手術風險及替代療法的告知不充分。
值得注意的是,鑒定報告并未認定醫院“誤診”。患兒的確患有胰腺腫瘤,且術中獲得病理支持。腫瘤為“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雖屬低度惡性,但手術切除是標準治療方式。
2025年9月,成武縣衛生健康局也在書面答復中確認醫院存在三類問題:24小時內未完成病歷、手術知情同意書記載不全面、術前會診不規范。衛生健康局已對此立案,并將作出行政處理。
醫院在2025年7月向家屬賠償20萬元,但面對孩子終身的營養支持與可能的移植需求,這筆錢顯得杯水車薪。
被忽略的醫學真相:Whipple手術與血管損傷
在輿論風暴中,一個關鍵事實被有意無意地忽略:Whipple手術是胰腺腫瘤尤其是胰頭區腫瘤的標準術式,自1935年創立以來,已成為普外科最復雜的手術之一。它并非“切除六個器官”,而是根據病情需要切除胰頭、十二指腸、膽囊、部分胃、空腸上段和膽總管,并完成消化道的重建與吻合。
![]()
一名小兒外科醫師在了解案情后分析:“從文中推測,估計是做胰十二指腸的過程中損傷了腸系膜上靜脈(SMV),而且比較嚴重,單純縫合無法解決。后續由血管外科行自體靜脈移植,但未成功,導致中腸缺血壞死,最終被迫全部切除。”
![]()
另一名腔鏡外科醫師指出:“SPT(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屬于低度惡性,若腫瘤較大或靠近主胰管,確實可能需要行Whipple手術。但此類手術在縣醫院開展本身就有挑戰。術中若損傷SMV或SMA(腸系膜上動脈),極易導致災難性后果。只能說‘藝高人膽大’,但在兒童手術中,尤其要慎之又慎。”
![]()
這些專業分析指向一個現實:手術的擴大并非出于“惡意”,而是術中并發癥導致的不得已選擇。在腫瘤破裂、腹腔大出血的緊急情況下,轉院風險極高,醫生只能在“賭一把”和“放棄搶救”之間做出艱難抉擇。
輿論的失焦:從醫療糾紛到“偷器官”指控
盡管鑒定報告與衛生健康局結論均未支持“誤診”或“惡意手術”,但媒體報道與公眾情緒卻走向了另一個方向。
![]()
(網絡視頻截圖)
許多視頻與文章以“10歲孩子被切六個器官”為標題,強調“孩子只是碰了一下”、“醫生一次又一次讓簽字”,卻未提及患兒患有腫瘤的客觀事實。評論區大量出現“偷器官”“喪盡天良”等指控,甚至有人將此事與“活摘器官”的謠言相聯系。
這種敘事巧妙地利用了3個傳播要素:
1.“弱小受害者”形象:強調孩子年齡小、病情輕,激發保護欲;
2.“強權加害”想象:將醫院描繪為不負責任的“器官收割機”;
3.“陰謀論”土壤:契合民間對醫療黑幕的想象。
然而,事實是:
· 患兒患有腫瘤,手術有病理依據;
· 手術切除的是部分器官,并非“全切”;
· 胃、胰腺、十二指腸等器官并無移植市場,不存在“偷器官”動機。
正如一位評論者所言:“媒體褲子都脫了,你就給他們看這個?”當真相不夠“刺激”,某些媒體選擇性地強調情緒,忽略專業。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3個月前“周口市第六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邵某某因長期遭受網絡暴力跳樓身亡”的熱搜?
![]()
醫生的困境:在救命與自保之間
這起事件中,醫生的處境值得深思。一方面,他們面對的是一個腫瘤破裂、腹腔大出血的急診患兒,轉院不現實,保守治療無效;另一方面,他們必須在極短時間內做出高難度手術決策,并承擔所有可能后果。
一位醫生在評論中寫道:“只有醫生才明白醫生有多難。馬后炮誰都會放,但真遇到這種事,撒手不管和放手一搏,大部分醫生都會選擇后者。風險在自己手里,總好過不可控。”
然而,當下的醫療環境中,醫生的勇氣未必換來理解,反而可能成為“過錯”的證據。鑒定報告中“術前準備不充分”、“告知不充分”的結論,反映出醫院在流程管理上的瑕疵,但也從側面說明:在緊急救治與規范流程之間,醫生常常難以兩全。
更令人擔憂的是,此類事件對醫療行為的“寒蟬效應”。一位腔鏡外科醫師坦言:“當下環境,病不好慎做,患者不好慎做,患者家屬不好慎做!救命手術,下臺為主!非救命手術,預后為首!炫技無用,又沒人給你點贊加薪!出事有罪,多少年翻身困難!”
當醫生開始在手術前反復權衡“是否值得冒險”,最終受害的將是那些真正需要緊急救治的患者。
網暴中,沒有贏家
這起事件本質上是一起醫療意外與溝通失敗導致的悲劇,而非“惡意醫療”或“器官盜竊”。患兒的不幸值得同情,家屬的質疑也應被傾聽,但這不應演化為對醫生群體的無差別攻擊。
正如一位醫生所言:“健康中國,首先要有健康的醫患關系。”而健康的醫患關系,始于對專業的尊重、對事實的堅守,以及對彼此處境的理解。
在這場針對醫生的網絡暴力中,沒有贏家——除了那些永遠在尋找下一個目標的流量獵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