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6日報道(記者 林先昌 吳亦航)日前,福州首條城際鐵路濱海快線開通運營滿一個多月。在快線文嶺站,提著滿滿一袋番薯、海鮮的市民絡繹不絕,這條實現市中心至濱海新城、機場30分鐘通達線路,正以“地鐵+初級農產”模式打通農產品進城“最后一公里”,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
在文嶺站,市民正在挑選番薯
濱海快線起于福州火車站,經福州主城、閩侯青口、濱海新城、長樂國際機場,終于文嶺站,線路總長62.4公里。自9月29日載客運營以來,這條快線不僅重塑了福州城市交通格局,更成為連接城鄉資源的“紐帶”。
“從市區過來只要半小時,帶些地瓜、海鮮回去很方便。” 市民陳阿姨的話道出了不少人的心聲。而對文嶺鎮石壁村村民池先生來說,快線開通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收益:“周末是時候,現在每天地瓜銷量至少1000多斤,還有不少海鮮也跟著走俏。以前這附近沒什么人,現在人氣旺多了!”
作為長樂傳統農業鄉鎮,文嶺鎮沙壤地占比高,適宜番薯種植。近年來,當地通過“合作社 + 農戶”模式大力發展番薯產業,小小的地瓜已成為鄉村振興的“致富瓜”。據統計,2024 年福州市番薯種植面積34.4萬畝、產量(折糧)15.1萬噸,分別占全市糧食種植面積的27.4%和產量的 31.5%。
值得一提的是,番薯與福州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16世紀末,長樂人陳振龍歷盡艱辛從菲律賓引入薯種,在福州開創以番薯為主糧的飲食文化。2016年,“長樂番薯”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
福建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文爛指出,“地鐵+初級農產”模式的核心價值在于依托城市軌道交通的高流量、高通達性,顯著提升鄉村農產品的市場可達性與銷售效率,實現城鄉資源即時對接與互補。該模式不僅能打破地域限制,解決農產品“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銷售困境,還能帶動市民走進鄉村,為沿線鄉村發展觀光農業、采摘體驗、鄉村民宿等新業態創造條件。
事實上,“地鐵助農”在國內已有成功實踐。重慶地鐵“背簍專線”,允許菜農攜帶農產品直接進入市區銷售;濟南、天津等城市利用地鐵站人流優勢舉辦“助農市集”,均有效提升了農產品銷量,增加了農民收入。
對于“地鐵+初級農產”模式的可持續發展,王文爛建議,一方面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打造產業強鎮、“一村一品”,農業農村部門可協助提升農產品品質與品牌影響力,經營主體可融合直播帶貨等線上渠道擴大銷路;另一方面可借鑒濟南經驗,在更多地鐵站點開展常態化助農活動,如設置固定市集或農產主題列車,同時探索“地鐵+文旅”消費場景,增強沉浸式購物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