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壓特朗普!俄羅斯大殺器部署,歐盟悄悄搞防御,美國怎么接招?
最近要是關注國際新聞,肯定繞不開俄羅斯那款叫“薩爾馬特”的導彈。
這玩意兒可不是小打小鬧的常規武器,是能扛核彈頭的洲際導彈,西方給它起了個外號叫“撒旦二號”,光聽名字就知道多有威懾力。
就在10月底,普京去視察軍醫院的時候,當著一群士兵的面直接撂下話:“‘薩爾馬特’還沒部署,但很快就會部署。”這話一出口,全球戰略圈直接炸開了鍋,相關討論就沒斷過。
要知道,俄羅斯之前也提過這款導彈的部署計劃,但從來沒說得這么肯定。
更關鍵的是,普京說這話之前幾天,俄媒剛爆了料,說專門給“薩爾馬特”準備的發射井正在升級改造,操作導彈的士兵也都練熟了,連警報系統都已經激活待命。
種種跡象擺在這里,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次真不是放煙霧彈嚇唬人,是真要動真格的了。
咱們先捋捋“薩爾馬特”的前世今生,這事兒得從好幾年前說起。
作為俄羅斯第五代重型洲際導彈,它的研發早就提上了日程,2017年就完成了第一次彈射試驗,當時就引起了西方的高度關注。
到了2022年4月,也就是烏克蘭局勢升級后不久,俄羅斯從普列謝茨克發射場把它打了出去,試射那叫一個圓滿成功,彈頭精準砸進了堪察加半島的靶場里。
2023年9月,俄航天集團更是放出消息,說“薩爾馬特”已經投入戰備值班了。
當時不少人都覺得,這款大殺器已經能隨時投入使用,西方媒體還為此緊張了好一陣子。
可誰也沒想到,2024年9月一份分析報告直接給了大家一盆冷水,說“薩爾馬特”某次試射搞砸了,甚至傳出發射井都炸了的消息。
這一下質疑聲就跟潮水似地涌過來:“是不是導彈技術不過關?”“之前說的戰備值班是不是吹牛?”“俄羅斯到底有沒有能力部署?”
![]()
我跟你講,普京這次公開表態,很大程度上就是沖著這些質疑來的,相當于直接給外界吃了顆定心丸:我們的導彈沒問題,部署只是時間問題。
而且最新消息顯示,俄羅斯玩的是“穩扎穩打”的套路,沒想著一步到位。
他們計劃先讓導彈具備初步作戰能力,能拉出來用,然后再花幾年時間搞批量生產,慢慢完成全面部署。
有商業衛星拍的照片為證,專門給“薩爾馬特”建的發射筒倉正在加班加點施工,鋼筋水泥堆得滿滿當當,進度看得一清二楚。
能讓俄羅斯這么上心,還讓西方坐立難安,“薩爾馬特”的實力絕對是實打實的。
你發現沒,俄羅斯國防部公布的那些參數,隨便挑一個出來都夠震撼的,根本不是靠嘴吹出來的。
先看射程,足足18000公里。
這啥概念?給你舉個直觀的例子,從俄羅斯莫斯科發射,不管是美國東海岸的紐約、西海岸的洛杉磯,還是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悉尼,全在它的打擊范圍之內,說白了就是能打遍全球主要目標,沒有盲區。
更狠的是,它用了一種叫“分數軌道轟炸”的技術,不走尋常路,不往北飛反而繞到南極上空,這樣一來,西方北方的反導預警系統根本監測不到,等發現的時候再想攔截,早就來不及了。
再說說載彈能力,這才是它的核心威懾力。
“薩爾馬特”起飛重量有208.1噸,光有效載荷就超過10噸,這載荷量啥概念?相當于一次性扛著好幾輛小汽車上天。
它能裝15到16個分導式核彈頭,每個彈頭都能單獨瞄準不同目標,還能搭配高超音速滑翔彈頭,速度快到沒法攔截。
更絕的是,它還能同時釋放好幾個誘餌彈,跟真彈頭長得一模一樣,敵方雷達根本分不清哪個是真的,只能干著急。
![]()
俄羅斯官方直言不諱:“這款導彈能突破當前任何反導系統。”這話還真不是吹牛,就憑這些配置,目前西方的防御系統還真攔不住。
說句實在話,“薩爾馬特”是來替代蘇聯時期“撒旦”導彈的,當年“撒旦”就把西方嚇得不輕,現在“薩爾馬特”在射程、突防能力上全是升級款,難怪北約國家一個個都坐不住了。
更關鍵的是,它不是孤軍奮戰,和“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波塞冬”核動力潛航器搭在一起,構成了俄羅斯新一代的“三位一體”核威懾體系,這才是最讓西方頭疼的。
對于這事兒,俄羅斯網友也有自己的看法,有網友說:“不用關注美國的尖叫聲,接著搞我們的高超音速武器就行,早晚全世界都不會再慣著美國。”
還有人打趣:“這是要開啟軍備競賽?得注意點,別像以前那樣把美國人熬得筋疲力盡了。”這些評論也能看出,俄羅斯民眾對這款導彈還是很有信心的。
從另一個角度看,俄羅斯這時候高調說要部署“薩爾馬特”,真不是單純為了炫肌肉。
背后的戰略算盤,其實明明白白擺著的。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針對西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態度。
現在烏克蘭沖突打了這么久,俄羅斯的常規軍力消耗確實不小,而美國、歐洲給烏克蘭送武器、送援助就沒停過,常規戰場上一直僵持著。
這種時候把“薩爾馬特”亮出來,就是要告訴西方:常規戰場的輸贏,影響不了俄羅斯的戰略威懾力。
尤其是對美國,這款導彈直接能對沖美國的反導系統優勢,潛臺詞就是“想談核裁軍就好好坐下來談,別在烏克蘭問題上步步緊逼”。
咱們再看美國的反應,那叫一個微妙。
一邊跳出來指責俄羅斯“試射導彈不合適,破壞地區穩定”,一邊自己悄悄試射了“民兵3”洲際導彈,還在推進“哨兵”導彈替代計劃。
可問題是,美國的“哨兵”導彈項目一直掉鏈子,預算一漲再漲,進度卻一拖再拖,反觀俄羅斯這邊,“薩爾馬特”都要實際部署了,這對比下來,美國確實挺被動的。
對歐洲來說,壓力就更直接了。
歐洲離俄羅斯這么近,“薩爾馬特”的射程覆蓋整個歐洲綽綽有余。
歐洲媒體最近天天報道這事兒,特別擔心“薩爾馬特”搭配的高超音速彈頭,再加上它能繞南極飛行的特性,覺得現有的防御系統就是個擺設,根本攔不住。
歐盟雖然沒公開跟俄羅斯叫板,但已經在悄悄研究自己的導彈防御系統了,說白了就是怕真出事的時候沒人保得住自己。
說白了,“薩爾馬特”就是俄羅斯手里的一張戰略王牌。
常規仗打累了,就把核威懾這張牌亮出來,逼對手好好坐回談判桌。
但這招也是把雙刃劍,你秀肌肉,別人肯定不會坐以待斃,要么搞自己的新武器,要么拉攏盟友加碼,搞不好就引發新的核軍備競賽。
核力量這東西,從來不是用來打的,是用來鎮場子、止戰的。
現在的核平衡一旦被打破,不管是大國還是小國,誰都沒法獨善其身。
![]()
所以說,秀肌肉可以,但得有分寸,真把對方逼急了,最后只會兩敗俱傷,這才是最該警惕的事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