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賺了25億美元,他賺了9億美元!這很不錯!”橢圓形辦公室里的夸耀聲猶在耳畔,特朗普口中富豪朋友的財富暴漲,正與美國街頭工薪家庭的生存焦慮形成刺眼對比。樂施會美國分會的最新報告用冰冷數據揭開了現實:這個標榜“機會均等”的國家,正滑向寡頭統治的深淵,財富正以數十年未有的規模向上匯聚。
![]()
事實上,在美國財富分配的天平早已嚴重失衡。過去一年,美國最富有的1%家庭,即便只看其中“墊底”的成員,他們的財富增值,也達到了最貧困的20%家庭中“最富裕”成員的近千倍。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差距,而是天地之別。
那些耳熟能詳的科技巨頭創始人,如埃隆·馬斯克,其個人財富在短短一年內飆升了上千億美元,距離“萬億富翁”的稱號僅一步之遙。與此同時,全美超過四成的民眾,卻生活在聯邦貧困線兩倍以下的低收入水平,為了基本的住房、醫療和食物開支而苦苦掙扎。這種財富的“向上虹吸”效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重塑著美國的經濟版圖。
![]()
不過,這場財富大挪移的背后,并非簡單的市場機制失靈,而是有著清晰的政策推手。其中,特朗普政府力推的《大而美法案》扮演了關鍵角色。表面上,這部法案以“提振經濟”為名,承諾為所有人帶來福祉。然而,當我們剝開其華麗的外衣,會發現其核心條款卻是一場針對富裕階層的精心“饋贈”。
該法案將聯邦企業所得稅永久性地固定在21%的低位,并允許企業在研發和設備投入上獲得全額稅款抵扣,甚至擴大了“直通企業”的免稅范圍。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測算顯示,僅未來十年,這項政策就將為收入最高的1%人群帶來超過1萬億美元的減稅福利,其中近一半將落入最頂尖的0.1%富豪手中。這哪里是“提振經濟”,分明就是一場大規模的財富轉移,將國家財政的蛋糕,重新分配給了少數特權階層。
![]()
更令人憂慮的是,當富人階層歡慶減稅狂歡時,底層民眾卻在承受著雙重壓力。美國國會聯合稅務委員會的數據指出,未來十年內,年收入低于1.5萬美元的最貧困人群,其稅負反而會增加4%。這種“劫貧濟富”的荒誕景象,讓所謂“機會均等”的口號顯得異常諷刺。
為了彌補財政虧空,法案同時削減了低收入家庭的醫療補助,每年高達1200億美元,而這十年累計削減的金額,與最富有的1%人群獲得的減稅紅包幾乎如出一轍。至于那些“小費免稅”、“加班工資免稅”的所謂“利好”,不過是聊勝于無的蚊子肉,對于絕大多數低收入群體來說,要么杯水車薪,要么根本不符合條件,如同鏡花水月。這清晰地表明,政策的制定,已經深度偏離了公共利益,而傾向于少數精英的私利。
![]()
其實,在這場財富豪賭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了權力與財富之間日益緊密的共謀關系,這正是“寡頭政治”魅影的真實寫照。從總統就職典禮上那些富豪高管的身影,到Palantir、谷歌、洛克希德·馬丁等企業成為核心項目的最大資助方,再到這些企業反過來獲得巨額政府合同和政策傾斜,形成了一個封閉而龐大的利益輸送鏈條。
Palantir在短短一個財年內獲得了超過8億美元的政府合同,并被指定為聯邦數據管理的核心合作伙伴。洛克希德·馬丁等軍工企業則通過法案捆綁的關鍵礦產政策,從國防部獲得巨額撥款。甚至連總統家族,也通過各種商業運作,在任期內累積了數十億美元的財富。這些案例無不揭示,政策不再是公共利益的體現,而是成為了少數人尋租和鞏固財富的工具。
![]()
不過,這種“劫貧濟富”的現象,自然避免不了引發美國社會的強烈反彈。民主黨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直言不諱地指出,最富有的群體在“幾乎無需繳稅”的情況下積累財富,呼吁拆分大型企業、改革稅制、并加大對公共服務的投入。
樂施會美國分會總裁馬克斯曼的觀點更是一針見血:當億萬富翁和大企業蓬勃發展時,工薪家庭卻在生存線上掙扎,這明確無誤地表明,寡頭統治已經形成。他們甚至測算,如果對10億美元以上的財富征收3%的稅,僅前十大富豪就能籌集500億美元,足以保障2250萬人一年的食品援助,這足以說明現有分配機制的嚴重扭曲。
![]()
然而,白宮和財政部對此質疑的回避,并不能平息公眾的怒火。當數萬億美元的新增財政赤字需要全體國民買單,當每個家庭每年要額外支付數百美元的能源賬單,而富豪們的減稅支票卻動輒數十萬美元時,美國社會的裂痕只會愈發深刻。曾經在聚光燈下被夸耀的財富神話,最終將面臨一場無法回避的終極審判。
對于那些在生存困境中掙扎的民眾而言,他們等待的不僅僅是政策的解釋,更是一個能夠讓勞動獲得應有回報、讓公平真正落地生根的未來承諾。這財富豪賭的最終代價,將由整個美國社會來承擔。而如何重新找回“美國夢”的底色,將是擺在美國面前,最嚴峻也最緊迫的挑戰。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