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縣木頭峪鎮地處黃河沿岸,現有棗林面積30870畝,是紅棗主產區。但隨著氣候環境變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出現土地撂荒、紅棗裂果連年微收的發展困局。今年以來,該鎮將酸棗嫁接與藥材種植作為產業轉型的“金鑰匙”,有效破解紅棗產業瓶頸與土地資源閑置難題,蹚出一條“生態修復+產業富民”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黨建引領凝聚轉型共識
產業轉型的關鍵在于解放思想、開闊眼界、轉變認知,必須以“思想破冰”推動“行動突圍”。鎮黨委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通過黨委會、鎮村干部會、支部黨員會、村民代表大會“四級會議”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先后兩次組織鎮村干部、村民代表前往橫山區、清澗縣實地觀摩,用兄弟縣區的成功案例,讓群眾從“怕風險”“不可能”向“搶機遇”“能干成轉變,激發了黨員干部帶頭試、群眾跟著干的積極性。王寧山、張于家畔、喬家興莊等6個村黨支部率先示范,邁出了全鎮產業轉型第一步。10月23日,該鎮再召集鎮村干部到產業項目現場觀摩,教育引導干部主動應變求變,為下一步全面推開奠定基礎。
精心組織推動資源聚集
聚焦土地、技術、市場三大核心難題,該鎮精準打出土地流轉、人才引育、市場挖掘“組合拳”。年初利用農閑時間,在6個先行先試村按100元/畝標準,一次性流轉4354畝閑置土地,再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向浙江企業承包,承包期10年,企業保障流轉經費,負責截干嫁接、日常養護和市場營銷,生產過程中優先吸納本地群眾務工,建立起“企業+村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該企業還對自行嫁接、自行管理酸棗園的村民提供“免費技能培訓”,并按市場價保底收購酸棗,解決了群眾“不會干”的技術問題和“豐產不豐收”的后顧之憂。同時,該鎮還積極引導群眾,利用長期閑置的坡耕地、棄耕地種植遠志和柴胡等中藥材820余畝,形成了“上層酸棗結果、下層藥材增收”的立體種植模式,實現“一塊土地多份收益”。
創新模式加速成勢見效
為推動產業轉型從“試點”走向“全域”,木頭峪鎮計劃以三種模式漸次推進其余11村產業轉型。一是農戶自主經營模式,鼓勵有勞動力的村民自主實施、自我管理,企業提供技術培訓并保底收購;二是村集體主導模式,村集體流轉土地后統一組織生產,收益歸集體與農戶共享;三是企業托管模式,村集體將流轉農戶的土地托管給第三方企業,農戶既可收益流轉經費,也可參與生產經營務工。預計2026年將新增酸棗嫁接面積10000畝、林下中藥材種植達1000畝。
“今年,我們通過實施酸棗嫁接和中藥材種植產業,直接帶動村集體及農戶收入超100萬元,未來3-5年,全鎮這兩項產業綜合產值將達到2000余萬元。下一步,我鎮將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讓酸棗成為老百姓的’致富果’,讓林下經濟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奮力繪就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木頭峪鎮有關負責人說。
(任雄偉)
責任編輯:安心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