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專業將開辟全新的交通方式,還能創造意想不到的就業機會,絕對稱得上挑戰與機遇并存!”新學期剛過兩個月,北京郵電大學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大一新生吳芊漪,已經能夠清晰地說出自己專業的“未來圖景”。事實上,今年新入學的在京高校新生中,與吳芊漪一樣“嘗鮮”新專業的并不在少數:北京科技大學的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北京化工大學的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中國傳媒大學的智能視聽工程專業……
這一切變化的緣起是全國高校本科專業的“大洗牌”。今年新學期開學前夕,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行動方案(2025—2027年)》,系統部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工作,明確提出要實施急需學科專業超常布局行動。統計顯示,兩年來全國高校撤銷、停招本科專業點6638個,新增3715個本科專業點。
大批本科專業“下架”,是因為無法與市場經濟發展相匹配。那么,高校專業“上新”的依據又是什么呢?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十幾所在京高校發現,它們在最新一輪學科專業優化布局中嗅覺敏銳、行動迅速,多個新開設專業主要朝著三大方向發力:對標國家戰略、助推新興產業、服務區域布局。而眾多新專業的“開山弟子”們,在專家導師的悉心指導下,通過跨學科課程、科學研究與實踐項目,已經逐步走上了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成長之路。
對標國家戰略
六所高校新設“低空”專業
“低空技術與工程”是2025年首次招生的新專業,它承載著支撐國家低空經濟發展的使命。這一新設專業的背后,是低空經濟發展的“政策東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設立低空經濟發展司……全產業鏈都急需懂技術、能實踐的專業人才。為快速填補人才缺口,教育部2024年下半年“超常”布局,批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六所高校首批增設“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并在今年夏末迎來首屆新生。
“這不是簡單的‘舊專業換名字’,而是完全針對低空經濟痛點設計的新方向。”業內人士表示,從飛行器研發到低空通信,從交通調度到智能管控,新專業精準對接產業全鏈條需求,為低空經濟裝上“人才引擎”。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同樣新設“低空”專業,上述六所高校也走出了“各有專攻”的培養路——依托自身優勢學科,讓“低空技術”落地在不同細分領域。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造一架低空飛行器”成了“低空”專業學生的核心任務。從大二到大四,學生要分階段協作完成一個完整項目:先做氣動設計、畫數字樣機,再動手加工零件、組裝實機,最后還要完成飛行試驗。“相當于把一個小型飛行器研發流程‘搬進課堂’,氣動、結構、能源、控制等環節都要學。”北航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到了大四,學生還會前往杭州國際創新學院,親歷飛行器從設計到試飛的“全流程實戰”,真正實現“在做中學”。
北京理工大學把“低空”專業的重心放在“低空交通管控”上。“不光要會造飛行器,還要讓它們在低空‘有序飛’。”該校空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龍騰解釋,專業課程覆蓋飛行器設計、綠色能源、噪聲控制,更重點加入低空交通規劃、智能調度等內容,目標是培養“能管低空秩序”的領軍人才。學校還搭建了“學校—書院—企業”協同機制,讓學生在國家級科研平臺和企業項目中,學會解決低空交通擁堵、安全管控等實際問題。
以信息通信為優勢的北京郵電大學,則給“低空”專業打上了低空“探測—通信—計算—智能—導航”的特色。“低空飛行器要‘看得見、聯得上、算得準’,離不開通信和智能技術。”北郵未來學院副院長顧仁濤說,專業整合了信息通信、計算機、智能科學、控制工程四大一級學科,全面對接“無人化、智能化、網絡化”產業發展趨勢,打造個性化培養方案,開設以信息通信為基座的課程體系,拓展企業為主體校外專業實習平臺,強化項目制驅動的實踐能力考核模型,構建特色鮮明、交叉融合的專業發展新路徑。
助推新興產業
新設交叉學科培養復合型人才
低碳技術和與之相關聯的清潔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從中孕育出的新文化產業……近年來,一批新興產業在北京蓬勃發展,顯示出巨大的市場前景。然而,每項新興產業都不是某個單一傳統學科能夠涵蓋的,需要理、工、法、管、文、藝等多個學科交叉融合,共同培養人才。事實上,早在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就修訂了《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在傳統13個學科門類之外增置“交叉學科”門類。而在新興產業最為活躍的北京,高校新設的交叉學科專業也最多。
“碳中和”是典型的交叉學科,不僅需要自然學科提供理論支持,還深度依賴工程技術學科、設計與制造儲能與碳捕集系統等,而社會學科、信息技術等學科,都會深度參與到碳中和系統之中。作為今年首批設立“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高校,北京科技大學打破傳統學科壁壘,促進工、理、管、經深度融合,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多維能力。北科大碳中和學院副院長張朝磊介紹,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這個新專業依托于冶金、材料等北科大優勢學科的深厚積累,緊扣碳中和核心路徑,系統覆蓋源頭減碳、過程降碳與末端固碳的全鏈條知識體系。
中國傳媒大學今年新增了四個專業:智能視聽工程、智能影像藝術、游戲藝術設計、智能工程與創意設計,前三個專業屬于全國首批開設的專業。北青報記者注意到,這四個專業都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傳統藝術相結合。
例如,“智能視聽工程”專業是人工智能與視聽工程多學科交叉、多技術耦合、多領域滲透的新興交叉專業,旨在面向視聽產業需求,培養既精通視聽工程領域核心理論與實踐精髓,又擅長運用前沿智能技術破解行業難題的創新型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
“智能影像藝術”專業則是融合人工智能技術、數字藝術創作、影視虛擬制作的新興交叉專業,以“技術賦能藝術”為核心,整合戲劇與影視學、設計學、計算機科學等多領域知識。
“游戲藝術設計”專業更是面向北京的文化數字化戰略、新質生產力核心人才培養以及游戲電競行業發展、游戲出海發展等重要需求而設立的,是科學、藝術、人文跨學科交叉融合、學界與業界深度聯通的新興專業。
北京化工大學今年增設的“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也是新興交叉學科,聚焦鋰電池、光伏、儲能等新能源領域,涵蓋新能源材料的設計、制備與應用,以及能源安全、動力系統優化和節能減排等關鍵方向。該專業注重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通過系統的材料科學、電子信息、能源工程等多學科交叉培養,掌握新能源材料的制備、器件優化及產業應用,具備復雜工程問題分析、工程管理與國際交流能力,能夠在新能源、環保、教育等行業從事多種工作。
服務區域布局
成立新學院打造學科新矩陣
除了需在教育部備案的新專業,北京一些市屬高校采取了更為靈活的做法:對現有專業重新進行整合并升級,成立新學院,以迅速地響應國家和北京市戰略發展投射在人才培養上的需求,構建覆蓋戰略關鍵領域、銜接國家需求與區域發展的學科新矩陣。
在建校65周年之際,北京工業大學于近日揭牌成立了四個新學院:新能源學院、集成電路學院、人工智能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學校表示,此舉是為了更好地服務“雙碳”、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網絡強國等國家和北京市的重大戰略需求,加強新興交叉領域學科布局,破解產業“卡脖子”核心技術難題,填補高端創新人才缺口。作為北京市屬高校中唯一進入國家“211工程”、國家“雙一流”建設的地方重點大學,這套學科建設“組合拳”既是對未來人才需求的精準預測,也是對創新人才的定制培養。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北工大新能源學院將依托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學科基礎,整合多學科資源,聚焦新能源生產、存儲與利用效率提升,突破關鍵材料與器件瓶頸,助力北京打造綠色智慧能源產業集群;集成電路學院將瞄準集成電路設計與系統、集成微納芯片與制造等研究方向,重點建設集成微納芯片工藝平臺;人工智能學院則重在打造“AI+”交叉學科體系,聚焦跨媒體智能與模式識別、具身智能與機器人、自然語言處理與大模型技術等,重點建設高水平機器具身交互智能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將圍繞網絡空間安全基礎、密碼學及應用等方向,構建“教學—科研—產業”三位一體的網絡安全生態體系。
另一所以工科見長的市屬高校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則把新學院部署在了京外。今年高考前,該校在張家口懷來成立“天樞書院”,面向北京和河北考生首次招生,成為積極響應“優化教育資源布局、服務京津冀教育協同”部署要求的一項重要舉措。值得一提的是,天樞書院9月剛入學的489名新生錄取分數遠超兩地特控線。
據介紹,天樞書院創新構建“書院制+完全學分制+全程導師制”融合模式,并設立高端制造、新能源、數據經濟三大產業研究院,覆蓋八個本科特色專業,包括財務管理、數字經濟、大數據管理與應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智能交互設計。這些專業皆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特別是張家口地區的產業布局密切相關。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天樞書院實施“完全學分制”,學生入學后可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課程選擇,并最終形成畢業專業。
天樞書院的另一個特點是產教結合,著力打造高質量復合型人才。書院成立了“天樞產教聯盟”,精準對接張家口地區“東數西算”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核心區的戰略定位,與企業共建實踐基地、共研核心技術、共育新型人才,在產業真實場景中鍛煉實踐創新能力,在多學科協作中增強產業素養和能力,塑造學生未來就業和深造所需的強勁實力,更為區域產業升級提供人才與科技支撐。
·追訪·
學習科研加實踐 新生期待快成長
如今,在京高校各新設專業的首批新生們,已經在跨學科課堂與實戰項目中開啟了自己的成長之旅:北郵通過“競賽驅動”,把全國大學生嵌入式大賽、無人機大賽融入教學,還開設創新創業工作坊,從項目培育到成果轉化全程幫扶;北航讓學生早早就接觸企業實習,采用“課堂+車間”的工學交替模式,在企業導師指導下解決實際技術難題;北科大除了開設以院士牽頭的課程,還通過校地校企產教融合基地,將國家重大、重點科研項目融入學生培養環節……
“原以為學通信、計算機就夠了,沒想到數學、物理也得‘啃硬骨頭’!”回憶起開學初的院長座談會,北郵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大一新生吳芊漪笑稱,跨學科的課程設置讓她有點意外,但更多的是期待。如今,她已經加入學校“雛雁計劃”,從生活中的小問題入手,設計開發智能體,在具體實踐中培養自己解決真問題的能力。
“我們希望學生能從‘真實需求’出發,找到科研問題,再拿出工程方案。”北郵未來學院副院長顧仁濤介紹,除了競賽驅動和創業幫扶,針對“低空”專業的新生,北郵還設立了“科研午餐會”“未來學者計劃”“X-Lab”計劃等特色項目,讓學生走進跨學科科研團隊,參與低空系統研發、重大課題攻關,全面增強學生的科研素養與原始創新能力。
對于首批新生,北科大碳中和學院打破“單點技術減碳”的局限,培養學生全生命周期分析碳流的能力。該學院副院長張朝磊透露,學校依托工、理、管、經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通過四年培養,致力于將學生打造為“既能扎根流程工業一線解決實際問題,又能站在行業前沿引領技術創新”的復合型碳中和人才,為我國低碳轉型提供核心支撐。
“目前首批新生入學已有兩個多月。為了幫他們更好地適應,學院開設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毛新平牽頭的特色入門課程《碳中和科學與工程概論(名師講壇)》,還為每位新生配備本科生導師。”張朝磊介紹,為強化學生實戰能力,學校在20余家校地校企產教融合基地,將國家重大、重點科研項目融入學生培養環節。目前,以寶武集團為代表的產教融合基地已介入教學全過程,構建了“企業參觀+專項調研+技術報告”三位一體的項目式實踐教學體系。
中傳“游戲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理解國內外游戲領域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熟悉游戲理論、設計、創作、制作等相關規律和智能化制作手段,具備國際化視野、藝術修養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正如中傳本科生院副院長賀小飛所說:“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才能夠應對未來的產業變革與挑戰。”
北京青年報記者 雷嘉 張月朦 葉婉
來源:北京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