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11月5日訊(記者 余詩琪)前進,前進,還是前進。
過去兩年,對一級市場來說,是一段相對低迷的時間。募資端的收緊是不爭的事實,2024年新增的備案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數量和總注冊資本,較2023年分別下降45和23%。
資金端的寒意,一線從業者都有著清晰的感知。即使是資深投資人都會感慨,過去幾年經歷了世界觀的破碎與重組。
行業生存與發展的范式、預期無一不在變化中重構。在普遍的迷茫與探索中,依然有人在不斷向前。《科創板日報》始終關注那些帶來變化的人和機構。
新近崛起的天空工場資本(原“追創創投”)是行業里無法忽視的存在。此前預測,這家2023年9月成立的機構預計2025年底募資總規模將突破200億元人民幣,極有可能成為2025年國內募資規模最大的風險投資機構之一。
這樣的成績在創投市場的黃金年代都不多見,在當下更算得上逆周期成長。《科創板日報》記者對話了天空工場資本總經理、基金合伙人徐騰。他是天空工場資本創始合伙人之一,完整地經歷了基金從零起步到百億規模成長的全過程。
近日,徐騰也再次收獲了一個重磅項目IPO。11月3日,明略科技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被稱為“全球Agentic AI第一股”。上市首日,明略科技上漲106.1%,市值突破400億港元。
回顧投資明略科技的決策,他表示,除了賽道與模式,本質上是投創始人其人。“在投資過程中,我們最需要關注的,是創始人協調資源、調動團隊,將公司不斷做大做成的能力與動力,他們的韌性以及持續進化的學習能力,是無法量化卻至關重要的品質。”
這位90年出生的青年投資人在采訪中聽起來溫和、內斂,但又不掩鋒銳之氣。在他的規劃中,百億只是天空工場資本的起點,“要追求各維度全面領先,成為行業里的標桿機構。”
圍繞“清華團隊”深度布局,兩年200億
《科創板日報》:天空工場資本將自己定義為新型產業基金,怎么理解這一定位,這與常規的CVC(企業風險投資)有何不同?
徐騰:這是我們定義的一種面向未來的新型產業基金模式,與CVC有區別,我們更多的定義自己為EVC,即產業生態投資基金。我們會兼顧企業的戰略布局,配合政府引導基金的產業落地訴求,形成需求高度一致的基金管理模型。而針對財務投資人,我們也會采取不同的基金策略,充分滿足財務投資人對財務回報最大化的訴求。
此外,我們有一套獨特的產投模式與完善的創新孵化體系。基于深厚的產業資源與高能級的孵化體系,我們可以為早期項目提供包括技術、渠道、供應鏈、運營等全方位、深度的投后管理和戰略支持,助力早期項目實現技術突圍、商業規模化落地的增長閉環,加速商業化進程。
目前看來,我們投資的孵化項目表現都很不錯,好幾個項目在第一年就實現了盈利。依托成熟的組織管理體系與方法論,這些項目的成長也都很穩健,成長性也非常可觀。
《科創板日報》:在“募資難”的當下,天空工場資本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徐騰: 還是要用我們的核心優勢去打動LP。到今天我的感受是,整個市場上大家對于產業方向(如機器人、AI)是有積極共識的。如果現在市場上有個質地特別好的機器人或者AI項目,很多LP都會感興趣。
難點在于如何讓LP相信一級市場的基金能克服周期長、DPI不佳的痛點。我們的策略是通過兩方面努力:一是優異的基金回報。廈門基金作為我們的首只基金,基金內幾乎所有的項目,只要投資超過4個月的,都實現了估值至少翻倍。被投項目中如泳池機器人公司浪涌未來增長迅速,今年就能實現規模化收入和盈利。
另一方面我們已經完整的布局了從早期投資、成長期投資和上市退出的全流程閉環方案,意味著,我們在早期投資的時間點,就已經明確了后續我們會幫助公司實現后續融資及上市,也幫助我們的LP實現退出,我們有這個能力做到這一點,系統性緩解LP對DPI指標的擔憂,保障出資人權益。
這意味著我們基金回報周期是可以縮短的,實現對傳統創投退出問題的解決。
《科創板日報》:你提到了天空工場資本財務型投資還會持續進化,其中既包括美元基金的募集,也有人民幣基金的動作,目前能力和資源匹配度已經到了什么狀態?
徐騰:人民幣基金上,我們接觸了超過500個項目,目前出手了40多個。這些被投企業背后,依著業務生態上下游去追溯,大概會有上百家產業鏈上的企業。
這就是一個勢能龐大的生態圈,我們會沿著自己投資思路去里面挖掘、覆蓋。這個策略現在已經開始奏效了,不斷有產業鏈上的企業看中我們的產業背景主動找過來,池子是越做越深的,到后期我們預計會有超過500家潛力項目的規模。
在此基礎上,我們優中選優,尋找商業價值最高且能賦能的項目進行財務投資,納入天空工場資本的大生態協同當中。
在更早期的階段,人民幣基金亦有布局,重點關注具備科研積累但缺乏產業化能力的項目,尤其是清華、北大等頂尖高校背景的創業團隊。目前在我們的投資企業中,多數團隊都畢業于清華。這些項目通常處于科研向產品轉化的關鍵階段:部分已有初步研發成果,但距離規模化市場落地仍有差距(如技術成熟度、商業模型驗證等)。
天空工場資本的核心賦能價值在于,憑借深耕產業的獨特基因與豐富的全球化資源網絡,為被投項目提供從產品定義、場景驗證到渠道搭建等的全鏈條支持,加速其商業化進程。在投資階段選擇上,我們傾向布局早期階段的成長窗口期。這一階段項目技術可行性得到初步驗證,我們的產業賦能能更高效地推動其跨越“實驗室到市場”的鴻溝,實現成果的價值釋放。
美元基金則會采用純美元架構,定位為面向全球的市場化基金。其核心策略是依托清華全球校友網絡,系統覆蓋全球頂尖科研團隊的早期項目及優質產業項目,構建真正的全球化投資能力。
目前美元基金的進度和LP的反饋都超出了預期,有專門的合伙人在負責這只基金募資工作,我們也在招募更多海外背景的人才加入進來。
《科創板日報》:對您個人和天空工場資本而言,未來的關鍵目標是什么(如規模、回報)?
徐騰:我們追求的是各個維度全面領先:管理規模、基金回報、幫助政府完成返投、為LP創造回報,都要成為行業標桿。這是天空工場資本做事的價值觀體現——追求高目標快執行。具體來看,今年目標管理規模達200億人民幣。在成立初期,我們就定下過兩年達到一百億規模的目標,現在已經達到了。
這既驗證了我們模式的可行性,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差異——多數人將目標視為終點而患得患失,我們則視其為資源配置的起點,用"必然實現"的信念驅動行動。在行業低谷期,信心和行動力都至關重要。
對偽需求零容忍
《科創板日報》:具體到投資策略上,天空工場資本形成了什么樣的獨特方法論?
徐騰:在財務投資基金上,我們融合了產業視角(價值判斷、Know-how)和金融視角(專業分析、估值),并借助產業資源實現最大化財務回報。
一方面,我們的核心團隊均來自頂尖投資機構,具備專業投資能力。另一方面,在項目篩選和挖掘上,我們可充分利用我們的產業優勢與產業資源。基于業務團隊一線的產業視角,我們能從技術迭代浪潮中精準捕捉到前沿技術方向與優質企業。
產業投資基金則有著更復雜的考慮。這些項目本身具有商業價值,同時有落地和生產需求。產業基金成為政府與項目合作的基石,既提供資金,也會帶來產業落地。基金會投資相關產業的上下游,幫助生態企業在創業早期就構建生態布局能力,而非等到規模很大時才做投資。這也服務于生態企業的協同發展需求。
《科創板日報》:您之前提到,天空工場資本目前投資的多數項目團隊畢業于清華大學。投資清華團隊,在很多人看來,或許是一種偏“舒適區”的投資策略。您如何看待這種評價?
徐騰:“舒適區”往往意味著一種路徑依賴和思維的懈怠,而我們對清華團隊的深耕與投資,恰恰相反,是一種“主動選擇”與“策略聚焦”。
我們堅信創新的源頭在頂尖人才與前沿科技的交叉點。我們認為,這些頂尖高校背景的創業團隊所擁有的,不只是堅固的技術基礎,還有“從零到一”的原創性技術能力和系統性的工程實現能力。
《科創板日報》:我們看到天空工場資本所投項目非常多元(如魔法原子、浪涌未來、千訣科技等),這些賽道是如何選擇的?
徐騰:項目產品形態多元,但投資邏輯一致。我們就是沿著泛機器人產業鏈和AI兩大主線,再加上對企業全球化能力的考察。例如,魔法原子、浪涌未來、坦途都屬于機器人本體或智能硬件終端產品,均面向全球市場。
所有項目均符合基金的母題:泛機器人、AI。賽道選擇上,我們不糾結于單一賽道只投一家。會根據市場規模和技術路線不確定性靈活處理。大方向可能多投幾家不同技術路線;相對小的方向可能聚焦一家,利用產業能力深度賦能。
《科創板日報》:在項目眾多的情況下,篩選邏輯和標準是什么?
徐騰:我們看項目的時候,首先看的是需求是否真實。這是一切的基礎,比如說千訣科技,他們現在還處于早期階段。但我們相對更有信心,因為我們自己有生態體系,有人形機器人項目,所以我們很清楚它現在做的是不是下游需要的,是不是離產業落地是近的。
這種產業視角構成了我們區別于傳統投資機構的關鍵壁壘,而且在項目篩選過程中始終圍繞雙重驗證機制展開。這種雙向驗證機制體現在兩種典型場景:當生態企業在生產環節發現技術缺口時(如下游廠商尋求上游解決方案),基金團隊可同步推薦接觸中的標的;反之當外部項目展示創新方案時,我們又能立即聯動生態企業驗證其應用價值。
在此過程中,財務視角同步發揮著校準作用。我們既關注估值合理性,也測算長期增長空間,但所有判斷都建立在需求真實性的基礎之上。
《科創板日報》:天空工場資本過去一年節奏非常快(出手、募資、招人)。作為新銳機構,如何平衡速度與質量?
徐騰:大家可能會覺得我們發展節奏特別快,但這其實是因為我們把功夫都做在了前面。現在投的這些項目,實際上我們對它們的跟蹤早就開始了。在基金正式啟動投資之前,有些項目我們已經密切觀察了一年多。
正因為前期花了這么長時間去研究、去了解,等到真正出手投資的時候,才能既快又準。這不是運氣好突然踩中了風口,而是實打實的積累。項目投下去很快就能看到好表現,源頭還是在于我們前期工作夠扎實。
同樣的,招人也是因為我們跟蹤的項目池越來越大了。以前可能同時深度跟進二三十家,現在同步在看的優質項目接近一百家。要保證對每個項目都做足功課——深入分析、反復驗證——自然需要更多專業人手。所以擴團隊不是為了趕速度,而是要匹配我們不斷擴大的優質項目源。
外界看我們好像動作很快,但每一步都踩得穩。有的投資機構可能拿到商業計劃書,盡調一兩周就匆忙決定,但我們從來不這樣。
《科創板日報》:聚焦機器人和AI方向是在2023年成立時就確定的嗎?當時是否有預判到現在的風口?
徐騰: 2023年時我們就堅信這個方向。機器人行業過往存在投資人感興趣但難賺錢的問題。我們定義的“機器人”更寬泛,包括AI能夠驅動的一切硬件終端,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場景。AI的賦能價值巨大,結合AI的機器人產品如玩具、服務型機器人等都是積極方向,具身智能的時代正在到來,我們清楚看到了這一點,也在積極挖掘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