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5日報道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1月2日刊登香港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香港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顧問張炳良題為《中國將找到自己的現代化道路,而非照搬美國的模式》的文章。編譯如下:
目前,中美在貿易問題上采取一定的互諒互讓,有助于緩和緊張局勢,但中國對美國根深蒂固的對華敵意不抱幻想。
特朗普自詡擅長通過施壓手段解決沖突,但美國已不再能隨時隨地掌控全局。或許,小國不得不屈服于他的關稅威脅,但大國完全有底氣對其說“不”。
世界其他國家正努力適應特朗普帶來的動蕩與干擾。正如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今年7月所說,我們必須學會在“全世界暫時減一”的新局面下運轉——至少在現階段,這個框架沒有美國的參與。
全球經濟持續動蕩,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顯示,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3.2%,2026年為3.1%,較今年4月的預測有所上調。這表明各國正通過政策調整來應對不斷變化的局勢。
中國清醒認識到,任何談判都必須立足于自身的比較優勢。在經濟與外交政策層面,中國正制定戰略:通過拓展全球貿易布局實現多元化,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2018年,中國對美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19.2%,而到2025年中期,這一比例已降至僅10%,但中國的出口總額卻實現增長。
“十五五”規劃建議強調堅持科技自立自強,以防止被美國“卡脖子”。中國還加大力度發展新質生產力、擴大內需,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并加快區域協調發展步伐。
中方近期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闡述了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需要遵循的原則,即奉行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倡導以人為本、注重行動導向。多極世界需要建立新的合作平臺,真正尊重各國(無論大小)的利益,搭建起連接全球南北的橋梁。
西方曾是亞洲國家的借鑒對象,但如今這種影響力正逐漸減弱。一方面是因為東方崛起,另一方面則緣于美國在國際事務中奉行雙重標準。
亞洲的崛起正在改變世界格局。作為復興中的大國,中國和印度都不再盲從西方的節奏。兩國均擁有數千年文明史,將在傳承自身歷史遺產的基礎上,規劃下一階段的現代化進程。
美國和歐洲可能對全球力量平衡的變化感到不適與不安,但將中美關系類比“修昔底德陷阱”的好戰言論只會滋生恐懼政治。西方需要重新認識亞洲,尤其是深入理解亞洲的歷史與價值觀。
如今,中國在經濟、軍事、科技與文化領域已具備對美說“不”的底氣,也有足夠信心倡導非西方敘事。
特朗普執政期間暴露出的美式民主缺陷已十分明顯,這種民主模式絕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治理良方。
每個國家、每種文明都在探尋自身的現代化路徑。中國道路未必適用于他國,但揭示了自主選擇與自強自立的重要性。(編輯/鄔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