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島內政壇又整出新動靜!
![]()
咱中國剛把10月25日定為“臺灣光復紀念日”,蔣萬安卻拿著詩歌朗誦當回應,硬說臺灣有自己的光復節。鄭麗文剛上任國民黨主席,也沒提統一,讓不少大陸網友直呼寒心!
咱中國正式把10月25日這天定為“臺灣光復紀念日”,說白了,就是要讓大家記得,臺灣從日本殖民統治下回到咱中國大家庭,這是歷史大事、民族大事。
![]()
各地紀念活動氣氛熱烈,網絡上也掀起一陣“光復熱”。可同一天,臺北市的氣氛卻有點“相差甚遠”。
蔣萬安作為臺北市長,沒按常規參加什么統一主題的儀式,卻現身一場詩歌朗誦會,照本宣科地提了句“臺灣有自己的光復節”。
這話一出,網上的討論就炸了。有網友直接說:你這是在切割歷史嗎?還是怕得罪島內某些選民?還有人調侃,臺北市政府這場詩會,氣氛是溫馨了,骨氣卻丟了。
其實大家都明白,蔣萬安這番表態不是一時興起。近些年他在很多問題上都表現得挺謹慎,尤其在兩岸議題上,更是小心翼翼。
不過,這么大的節日,這么多大陸網友關注,他還是選擇了“劃清界限”,這個態度已經很明顯了:反對統一,不想和大陸綁得太緊。
蔣萬安的家世在臺灣算得上“顯赫”,但自打他上任臺北市長以來,風格一直偏軟。很多人都說他是“政治新星”,但這顆星星,發光的方向總讓人捉摸不透。
其實,對蔣萬安來說,兩岸問題就是他的“高壓線”。你要說他完全不懂歷史吧,那不可能;要說他真心希望兩岸對立吧,也不是他性格。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蔣萬安最怕的是失去手里的權力和支持。畢竟現在臺灣的政治氣氛,稍微往統一傾斜一點,分分鐘就被同黨或對手“掛上標簽”。
在島內,尤其是臺北這種一線城市,年輕人的聲音很大。蔣萬安要想在臺北站穩腳跟,必須時刻“踩在平衡木”上。
說白了,他的“小算盤”很明顯:既不想讓大陸生氣,也不敢惹怒島內主流選民。可惜,這樣的“平衡術”,往往就是誰都不得罪,但也誰都不討好。
對比兩岸對“光復節”的態度,差距實在不小。咱中國這邊,紀念活動辦得有聲有色,各級機構都在高調宣傳,強調臺灣回歸是民族大業、歷史必然。
就連年輕人也自發制作短視頻,講述那段滄桑歲月,氣氛既莊重又感人。反觀島內,尤其是蔣萬安代表的臺北市政府,紀念活動變成了“私人定制”,變成了和大陸“隔空喊話”。
明明是整個民族的大日子,在臺北卻變成了只屬于“臺灣自己的節日”。這種刻意的“去中國化”,其實就是在給兩岸同胞制造距離感。
不少網友感嘆,蔣萬安的做法很現實,也很無奈。可現實歸現實,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態度,很容易讓兩岸的感情漸行漸遠。
很多大陸網友說,看到這種表態,真是“寒心透頂”。本來還覺得國民黨是“潛力股”,現在看來,和綠營也差不多。
再說說鄭麗文。這位新當選的國民黨主席,之前在島內政壇也是風風火火。外界一度期待,鄭麗文能給國民黨帶來新氣象。
![]()
可惜,她上任第一天的發言,就讓不少大陸網友“心拔涼拔涼”。鄭麗文一上來就說,自己的執政重心是“穩定兩岸關系”、“重塑臺灣政壇”,對“統一”只字未提。
很多人還記得,國民黨過去口頭上至少還會說“堅持九二共識”、追求統一。結果鄭麗文干脆直接跳過,連場面話都不想說了。
這讓人不得不懷疑,國民黨是不是又開始“變臉”了?是不是又在向島內主流民意妥協了?其實,鄭麗文這番表態,背后也是一筆“政治生意”。
在綠營氣勢正盛的當下,任何和統一沾邊的表態,都會被當成“原罪”。鄭麗文要想讓國民黨翻身,只能先“切割統一”,才能讓年輕人、城市中產放心投票。
說到國民黨,很多人都會覺得可惜。原先國民黨那可是“正統”,講究民族大義、講究歷史傳承。可如今的國民黨,已經和過去判若兩人。
現在的國民黨,分成了“老藍營”和“新藍營”。老藍營的主力軍,大多是有傳統觀念的中老年人,心里還裝著“中華民國”、想著“大一統”。
但新藍營的主力軍,則是島內的新中產、年輕人,他們更關注現實利益,更在意“臺灣認同”。鄭麗文的出現,其實就是新藍營崛起的標志。
她上任后,主打“穩兩岸、反對統一”,就是為了討好島內那批搖擺選民。老藍營的“統一夢”,在新藍營這里變成了“穩健夢”。兩派博弈,國民黨也成了“兩頭不討好”的角色。
不管是蔣萬安還是鄭麗文,他們的言行其實都是島內政治現實的縮影。現在臺灣社會,主流民意越來越傾向于“維持現狀”,敢喊“統一”的政客越來越少。
大家都怕失去選票、怕被貼標簽、怕丟掉飯碗。蔣萬安的“詩歌朗誦會”,鄭麗文的“重塑政壇”,說到底都是為了在選民和歷史之間尋找平衡。
可惜,這種平衡,往往是以犧牲歷史、犧牲民族情感為代價。不少大陸網友表示,看到這些島內政客的操作,心里就像吃了蒼蠅一樣難受。
明明是同根同源,結果卻被現實利益撕裂得越來越遠。甚至有人調侃:“贏麻了”的只剩下那些“政客”,兩岸老百姓才是輸家。
有網友說,像蔣萬安、鄭麗文這樣的政客,到底是民族復興路上的“絆腳石”,還是“助推器”?表面看,他們的表現讓人失望,甚至寒心。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的“現實主義”,其實也在提醒咱中國,統一之路不能靠幻想,更不能靠一廂情愿。
島內的現實越殘酷,咱中國越要有自己的節奏和步調。不能指望靠幾個政客“回心轉意”,更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一紙承諾上。
只有把自己的事做好,把國家建設強大,讓臺灣同胞看到希望,才能逐漸化解隔閡。蔣萬安、鄭麗文的“變臉”,其實就是一劑“清醒劑”。
讓咱們明白,兩岸問題沒有捷徑,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下去。展望未來,兩岸關系肯定還會反復拉鋸。
![]()
蔣萬安、鄭麗文這樣的政客,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關鍵還是看兩岸民眾的選擇,看咱中國的戰略定力。
對普通人來說,不用太悲觀,也不能太樂觀。統一是大勢所趨,但過程一定會很艱難。咱中國要做的,就是堅定信心、保持耐心,不被一時的波折影響。
蔣萬安再次亮明反對統一的立場,鄭麗文也讓大陸寒心,這些都是歷史進程中注定要出現的插曲。
歷史不會忘記每一個選擇,也不會原諒每一次逃避。蔣萬安、鄭麗文、以及所有兩岸的有識之士,都在為自己的選擇寫下注腳。
無論結果如何,民族復興的步伐不會停歇。希望未來的某一天,兩岸能夠真正心手相連,不再因為現實利益而疏遠彼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