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廣東游客林軍驅車千里,只為重游赤壁;江西游客呂敘生3次來咸,只為聞一聞桂花香……“今年的咸寧有點火。”僅國慶、中秋“雙節”8天,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長25.17%,旅游總收入同比增長27.14%。
這座鄂南小城到底有何魅力?答案是:有顏值,有內涵,有擔當。
論“顏值”,咸寧是名副其實的生態之城——地處湘鄂贛三省交會要地的咸寧,峰巒疊翠,含雨蓄綠,先后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最適宜人居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多項桂冠,森林覆蓋率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常年位居全省前列,自然生態優美。
談“內涵”,咸寧是厚重的文化寶庫——坐擁溫泉之鄉、桂花之鄉、千橋之鄉等諸多美譽,更是三國赤壁之戰的發生地、萬里茶道的重要源頭,千年歷史沉淀下的三國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底蘊深厚。
講“擔當”,咸寧是積極的行動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咸寧市委、市政府將文化旅游業作為“3+3”優質高效服務業體系之一強力推進,在湖北建設“赤黃紅”文旅主軸上展現擔當作為,聚力打造文旅千億級產業集群,加快建設全國知名文旅康養目的地。
![]()
特色集群崛起
品牌景區煥新顏
一座城市的魅力,在文旅深耕中見真章。
“站在摩崖石刻前,江風伴戰鼓,1800年前的祈愿儀式重現眼前,仿佛穿越千年!”10月7日,廣東游客林軍驅車11個小時錯峰打卡三國赤壁古戰場,舊地重游的他難掩激動。
作為湖北“赤黃紅”文旅線路核心節點,咸寧文旅的一張亮麗名片,三國赤壁古戰場景區今年投入3.7億元,完成圣火舞臺、三十六計長廊等11個文化節點提檔升級,讓千年古戰場煥發新生。
從“看景”到“入景”,景區以三國文化為魂打造沉浸式體驗。戰鼓激昂、古樂悠揚間,開園迎賓表演、漢服秀、“桃園結義”情景輪番上演,《赤壁·借東風》實景演藝運用全息投影技術重現經典戰役,數字化陳列館讓游客“親歷”火燒赤壁的震撼。身著漢服的游客穿行“東風街”,投壺射箭、體驗《鳳雛的咖啡》古今對話節目,53種三國主題文創產品更讓文化記憶可觸可帶。
“小時候就熟讀三國,現在帶孩子實地感受三國文化,比書本更生動”,武漢游客李紅霞的話,道出了景區文化賦能的核心吸引力。
景區煥新絕非單點突破,而是咸寧全域文旅布局的“一盤大棋”。依托“一核三帶”發展布局,該市緊盯游客需求,推動特色項目集群崛起:崇陽縣萬畝杜鵑園、通山縣枇杷小鎮、隱水紅色研學項目相繼運營,“梓有集”民宿、向陽湖濕地·音樂湖畔等四大景區同步煥新,音樂湖畔的帳篷露營與夜間演藝、蜜泉湖大草原的滑草與小火車、瑤祖故里的瑤族服飾體驗與農耕勞作,構建起“全齡段、全場景”供給體系,讓生態、民俗與休閑深度融合。
文化旅游業,關乎國計民生,帶動千行百業。從三國古戰場的文化深耕到全域景區的協同煥新,咸寧正以文化賦能旅游,以旅游激活產業,讓“滿城山水滿城泉”的生態稟賦與深厚文脈相融共生。
市場精準對接
桂鄉樂韻唱新曲
一座城市的活力,在文化賦能中顯格局。
雙節期間,咸寧以“音樂+文旅”為紐帶,串聯起一場場視聽盛宴。
“旋律一響就忍不住跟唱,太暖心了!”10月1日,月亮灣街區桂香浮動,“桂香緣你·悅見咸寧”音樂節溫情啟幕,武漢游客黎少恩感慨萬千。沿街煙火氣十足的美食攤位,紅歌激昂、國風雅致、潮音動感輪番登場,萬人齊唱《我和我的祖國》,紅旗與熒光棒在夜色中交織成紅色海洋。
月亮灣音樂節的暖場序曲后,唐藝大型戶外直播演唱會成為流量擔當。10月4日至5日,擁有4600萬粉絲的網絡大V唐藝團隊獻唱,近8萬人涌入現場,50余萬名網友在線互動點贊超5000萬次。
一場文旅盛宴的成功背后是咸寧“想在前頭、做在實處”的用心——精準對接不同群體需求,讓每個游客都能感受到誠意與便利:大學生享優惠票降低消費門檻,免費景區專車解決出行難題,18元機關食堂套餐送上平價美味,充足免費停車場打消自駕顧慮。
從用“來咸聽歌”引客,到用赤誠之心待客,多元消費場景也成功被激活。月亮灣音樂節帶動街區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商戶營業額平均增長50%;唐藝直播吸引1萬余名省外游客,直接帶動消費1100萬元,帶貨咸寧優品2.5萬單。
火爆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咸寧深耕“文化賦能文旅”的必然。今年以來,該市遵循“季季有主題、月月有活動”機制,推出150余場文旅促消費活動,發放文旅惠民消費券核銷金額1285.35萬元(位列全省第3)。咸寧讓“音樂+文旅”成為核心磁石,實現“流量”向“留量”“增量”的高效轉化,構建起“活動有熱度、消費有活力、服務有溫度、游客有獲得感”的文旅生態發展新格局。
城市魅力呈現
文化遺產活起來
一座城市的張力,在文化遺產的活化中展底蘊。
今年8月,咸寧國際陸港物流園項目現場發現的古墓葬群,4座墓葬出土37件文物為研究古代喪葬制度提供實物依據;赤壁李家林唐代墓葬入選2024年“湖北六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盤龍紋銅鏡再現盛唐時期文化風貌;赤壁大湖咀遺址作為長江以南目前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周城址,入選國家文物局2025年度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填補區域歷史研究的空白。
商代銅鼓、西周青銅甬鐘、春秋戰國青銅甗等文物相繼面世,每一件文物出土,都在為咸寧歷史拼圖補全關鍵一塊。
咸寧文化底蘊深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國家級非遺項目4個,中國傳統村落27個,古民居291處,百年以上古橋50余座。近年來,該市積極推進萬里茶道申遺,推動“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組織實施羊樓洞等一批古民居保護修繕工程,著力加強三國文化、桂花文化、溫泉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資源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
今年2月,咸寧全面推進古民居產業化利用工程,盤活古民居資源。總投資200萬元的白霓鎮回頭嶺村古民居產業化利用項目已經收尾。
情景舞蹈《又見桂花開》入圍湖北省第七屆“金鳳獎”,參加第五屆湖北藝術節優秀群眾文藝作品惠民展演。歌曲《我想去赤壁》獲“詞曲中國”2025年度優秀原創詞曲評選金獎。市香泉合唱團代表湖北省參加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第二十屆群星獎合唱比賽決賽。5項文創產品在全省獲獎——這些承載咸寧文化符號、傳遞城市魅力的“流動名片”,讓沉睡的歷史資源轉化為驅動發展的新動能。
如今,咸寧正在全力打造“三國赤壁 英雄咸寧”文旅公共品牌,讓文化自信扎根城市發展,文化遺產正成為帶動經濟、提升魅力、滋養心靈的寶貴財富,推動咸寧穩步邁向“越來越多人向往的文旅勝地”。
來源:咸寧日報
記者:朱亞平 通訊員:陳展
一審/編輯:黃亞琦
二審:石麗麗
三審:陳小彬
監制:朱封金
出品:咸寧日報網絡傳媒中心
![]()
![]()
1.
2.
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