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5日,第3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頒獎禮現場,中國演員王傳君手握最佳男演員獎杯,用一句“我配得感很低”打破了娛樂圈的喧囂。
這個曾因《愛情公寓》中關谷神奇被標簽化的演員,如今憑借電影《春樹》中不到40分鐘戲份的角色王冬冬,成為東京電影節史上第七位華人影帝。
這場勝利并非一帆風順。
11月3日,同片主演白百何突然在微博發文“還能這么操作…”,配圖朋友圈得魚忘筌和過河拆橋,瞬間將《春樹》劇組推向輿論漩渦。
網友爆料稱,白百何因戲份少于自己的王傳君而不滿,更有人拋出“滬圈資本施壓評委”的陰謀論,指責評委文晏為換取投資偏好王傳君。
這一切讓王傳君的獲獎蒙上“黑幕”陰影。
然而,回看王傳君的演藝生涯,這一獎項實至名歸。
2009年《愛情公寓》的關谷神奇讓他家喻戶曉,但喜劇演員的標簽也成了枷鎖。
2018年《我不是藥神》中白血病患者呂受益的顛覆性表演,讓他斬獲長春電影節最佳男配角,此后的《孤注一擲》《南京照相館》更見證了他對復雜角色的駕馭力。
東京電影節評審團認可的不是戲份長度,而是表演的密度。
王傳君飾演的外地人冬冬,用有限的出場時間詮釋了漂泊者的迷茫與溫暖。
![]()
“妮可·基德曼憑23分鐘拿奧斯卡,表演價值何時由時長決定?”
這一觀點獲得大量業內人士支持。網友指出,《春樹》中王傳君雖戲份精簡,但角色層次豐富。
從初到成都的疏離感到與白百何角色互動中的細膩轉變,堪稱減法表演的典范。
更有人對比白百何的“小妞電影”戲路與王傳君的多元突破,直言國際評審更看重藝術感染力而非明星光環!
獎項分配早有貓膩?
反對聲浪則聚焦行業潛規則。
白百何粉絲曬出數據,作為絕對女主角,她承擔了影片70%以上的敘事主線,而王傳君角色更像功能性配角。
這種落差讓同片演員不能兼獲男女獎的流言甚囂塵上,盡管東京電影節官方從未有此限制。
更深層的不滿指向資源分配。
有評論稱白百何婚變后事業低迷,《春樹》是她沖擊國際獎項的賭注,如今希望落空怎能不憤?
真相何在?
這場爭論的本質是公眾對獎項公信力的焦慮。
但事實是,東京電影節采用多元文化評審團制,主席為前柏林電影節總監卡洛·沙特里安,5名評委需達成共識才能頒獎。
所謂資本操控全局既無證據,也低估了國際電影節的獨立性。
正如媒體人所言:“當我們在爭論戲份多少時,是否忘了表演的本質是觸動人心?”
![]()
這起風波映照出中國影視圈的深層病灶,對流量的追逐常淹沒對藝術的敬畏。
回望歷史,國際獎項的認可從來不是零和游戲。
2019年《地久天長》讓詠梅、王景春同時捧回柏林銀熊,證明了好作品能成就所有參與者。
王傳君的獲獎感言值得深思。
他坦言躲在角落害怕焦點,卻以專業態度完成角色。
而部分演員沉迷于“C位之爭”,反而迷失表演初心。
這種對比揭示了一個真理。
演員的終極價值在于作品厚度而非熱搜數量。
正如網友感嘆:“當內娛還在爭咖位時,國際舞臺已用藝術標準投票!”
《春樹》的獲獎更具象征意義:這部全程成都取景、四川話對白的低成本文藝片,擊敗了眾多商業巨制。
提醒我們,打動人心的從來不是炫技或流量,而是對普通人生活的真誠關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