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2月初,有鑒于第一次“圍剿”紅軍失利,蔣介石下令調集20萬大軍,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二次“圍剿”,他不僅自兼總司令,還調軍政部長何應欽到南昌任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代行總司令職權。
此次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的圍剿,可以說是下了血本,不僅在兵力上增加了一倍,策略上也采取了“步步為營”的辦法,旨在通過逐步包圍的辦法,擠占蘇區的生存空間。
何應欽更是在南昌驕狂的宣稱:
“此次“剿共”,我們已有完整精密的計劃,無論在物質上精神上,都有著絕對的優勢,一定有“剿滅”的可能。”
![]()
不過,就在敵大軍壓境的情況下,中央蘇區在如何應對敵人“圍剿”中,卻發生了嚴重的分歧,這又是怎么回事兒呢?
1
1931年2月初,也幾乎在蔣介石第二次調兵”圍剿“中央蘇區之際,黨中央在上海與共產國際遠東局聯合開了幾次會。
當時黨的實際負責人周恩來在同共產國際遠東局幾次商討以后認為,黨當前的工作主要有兩件大事:
“一是加強蘇區和紅軍工作;二是改變城市斗爭方式。”
應該指出的是,由于顧順章叛變的緣故,那時候黨在白區的工作也遭到了特別大的破壞,黨中央在上海也很不安全,也正是在這樣一種前提下,黨的工作重心才發生了轉變。
那時候,中央已經開始醞釀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并召開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客觀上來看,這件事也為上述兩件事做了不少前期準備工作。
比如成立蘇區中央局。
![]()
圖|中共蘇區中央局、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舊址(龔氏宗祠)
1931年1月14日,蘇區中央局在江西寧都小布成立,周恩來任書記,蘇區中央局的成立,有助于加強黨對蘇區以及紅軍的領導工作。
因為周恩來那時還在上海,兼任著組織部長、軍委書記兼中央特別委員會負責人等諸項要職,所以職務暫時由項英代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原定方案中,是要關向應任蘇區中央局書記的,原名單成員也與后來有所不同,但由于紅一、紅三軍團攻打長沙的緣故,關向應走到長沙以后,沒辦法再抵達中央蘇區,這才又臨時換了人選。
當時,根據中央會議,蘇區中央局的成員有項英、毛澤東、任弼時、王稼祥、朱德,顧作霖等九人,在項英未到中央蘇區之前,由毛澤東代理項英的職務(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沒有收到中央這封指示信,因此蘇區中央局一直到項英抵達以后才成立)。
不過,項英在抵達蘇區后,蘇區中央局發布的第一條命令就是,取消紅一方面軍總前委以及中國工農革命委員會,宣布成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
蘇區中央局在宣布了這一命令后,等于說拿掉了毛主席兩個職務,即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書記、中國工農革命委員會主席。
項英也就此成為中央蘇區集黨政軍權的唯一領導。
![]()
圖|項英
1931年4月17日,為了處理富田事件,中央派出了以任弼時為負責人的中央代表團抵達江西寧都青塘,并出席了蘇區中央局第一次會議。
當時,會議最主要還是要討論,如何應對蔣介石的“圍剿”?可出席大會的人中,除了毛主席、朱老總等少數有軍事經驗外,項英、任弼時、王稼祥、顧作霖等人都沒有實際指揮軍事的經驗。
項英從一開始就提出,中央蘇區兵力太少,難以與敵人周旋,不如撤退轉移,中央代表團成員顧作霖引用斯大林的原話“四川是中國最理想的根據地”,主張紅軍撤退到四川。
更麻煩的是,項英的主張得到了一大部分人的贊同。
2
毛主席當然不同意,他后來表示:
“叫花子打狗要靠墻。紅軍打敵人,要依靠根據地。“
從1927年9月毛主席領導秋收起義,到開辟井岡山根據地,再到紅四軍出擊贛南,在贛南、閩西打下堅實基礎,數年努力才有的心血,一朝放棄,任誰也無法接受。
更重要的是,毛主席認為,敵人并非是不可戰勝的。要知道在蘇區中央局成立之前,毛主席、朱老總率領紅軍就已經打破了敵人第一次“圍剿”。
不過,在蘇區中央局會議上,毛主席的建議只是少數。
為了增加自己的話語權,毛主席建議將會議擴大到全軍軍長、政委、參謀長以及政治部主任,讓親臨一線的指揮員發表意見。
后來出席大會的彭老總等富有經驗的一線將領都贊同毛主席主張,贛南、閩西特委負責人也堅決不同意主力紅軍退出根據地。
毛主席的建議才從少數變成了多數。
也是在這次會議中,蘇區中央局根據毛主席的建議,增選了彭老總等五人為中央局委員。
“打不打”的問題,到此算是解決了,接下來就是該怎么打的問題。
當時,會上有人提出“分兵退敵”的建議,即“分散敵人注意力,犧牲一部分,保留一部分”。
毛主席、朱老總不贊同分兵退敵,主張仍然采取第一次反“圍剿”時的辦法,即誘敵深入。
![]()
在第一次反“圍剿”時,紅軍就利用了敵人的驕狂,采取誘敵深入的戰略,一舉敲掉了張輝瓚的十八師兩個旅,迫使敵人各路大軍全線后撤。
盡管毛主席此次建議仍然是少數,但好在還是有眾多富有經驗的將領支持。
“打不打?”,“怎么打?”的問題都解決后,下一步就是“打誰”的問題。
當時,國民黨軍是兵分四路進攻中央蘇區:
第十九路軍:由蔡廷鍇指揮,進攻寧都、龍岡等地;
第五路軍:由王金鈺率領,從吉安出發,途經泰和、吉水向藤田方向進攻;
第二十六路軍:由孫連仲指揮,由樂安向東韶等地進發;
第六路軍:由朱紹良帶領,進攻廣昌等地。
到底針對哪一路打,各方面意見都不相同,特別是在針對先打強敵還是先打弱敵上,有不同看法。
根據出席會議的歐陽欽給中央的報告稱:
“當時多數同志的意見是打蔣(光鼐)、蔡(廷鍇),理由是蔣蔡打坍之后我們有出路,便于發展,可以伸開兩手到湘南到贛南。這時澤東同志意見認為在進攻我們的敵人中,蔣蔡比較是強有力的,在歷史上未曾打過敗仗,曾經在湘南把張發奎打得落花流水,我們現在主要的是擇敵人弱點打破,打蔣蔡沒有絕對勝利的把握。我們應打玉金鈺這路,因為這路敵人既弱,且地勢、群眾都好。”
毛主席出人意料的提出打王金鈺的第五路軍,在當時并不被人看好。
原因也很簡單,王金鈺部在此次進攻中央蘇區的國民黨軍中戰斗力雖然不強,但敵人同樣也考慮到了這一點,王金鈺的第五路軍在當時位置并不靠前,而是一直在口袋底部,負責配合蔡廷鍇、郭華宗兩部進攻。
![]()
想要打口袋底的王金鈺,就要從蔡廷鍇、郭華宗兩部的夾縫間穿過,風險相當大,一個不留神,被敵人察覺,蔡、郭兩部包夾上來,我軍就是十死無生的境地。
朱老總一開始也憂心忡忡,覺得打王金鈺不是“鉆牛角”,太難了。
不過,毛主席卻有不同的看法,國民黨第5路軍雖是“圍剿”主力,但其初入南方、人地生疏、水土不服、懼怕紅軍、士氣不振,且該敵所屬5個師均為雜牌師,戰斗力不強、不擅長山區作戰,所以才掉在最后面,選擇敵第5路軍作為初戰目標對我運動殲敵有利,具有較大的取勝把握,可實現初戰必勝的目的。
毛主席先是說服了朱老總,然后又和朱老總說服了大家。
3
1931年4月19日,毛主席、朱老總向紅一方面軍下達命令:
“目前敵軍的行動似以寧都為目標,步步為營的向我軍前進。”“本方面軍奉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決心以極迅速行動首先消滅王金鈺敵軍,轉向敵軍攻圍線后方與敵軍作戰,務期各個殲滅敵軍,完成本軍任務。”
命令下達后,紅一方面軍各部隊行動迅速,于4月23日抵達吉安東南的龍岡、上固地區集結待命。
在完成集結以后,毛主席、朱老總又下令,部隊從龍岡向西推進20多公里,在東固地區隱蔽待機。
東固位于贛中南,地處吉安、吉水、永豐、泰和、興國5縣交界地區,別名“東井岡”。此地被崇山峻嶺環繞,只有五條羊腸小路通往外面,加之此地又是老根據地,紅軍在此地隱蔽了20多天,都沒被察覺。
不過,要說起來,整個行動中,紅軍也不是沒有遇到過困難。
國民黨軍第五路軍雖然是此次“圍剿”的主力,因為飲食習慣以及氣候原因,士氣始終較低落,加上此前進軍過程中多次受到襲擾,擔心遭遇上次像張輝瓚那樣的情況,走到富田地區以后,便據守不出了。
這也是紅軍為什么在東固地區隱蔽待機20多天的原因。
可問題是東固本身是一個窮地方,3萬多紅軍擠在這里,影響了當地老百姓的生活,雖然說當地百姓對紅軍留在這里表示了支持,還把自己的口糧省出來給紅軍,但這并不是一個長久的辦法。
后來毛主席考慮不能再隱藏下去,還是要把敵人引出來,方便我軍在運動中殲敵。在和彭德懷仔細考察了周圍環境后,選定了東固與富田之間的白云山。
不過,還沒等到紅軍有所動作,敵人就先坐不住了。
![]()
1931年5月13日,國民黨軍第五路軍第28師、第47師的一個旅離開富田,向東固地區進犯,有意思的是,由于敵軍麻痹大意,誤以為紅軍當時還沒有電臺,所以各部隊之間溝通還是明語通話。
毛主席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命令全軍進入戰斗準備。
這一次,毛主席不僅下定決心要殲滅敵人進軍東固之敵,還計劃了要乘勝掩進王金鈺部。
第二天下午8時,毛主席、朱老總發出進攻富田的命令,紅軍主力大膽穿插,從從北面的郭華宗師和南面的蔣光鼐、蔡廷鍇部之間二十五公里的空隙中隱蔽西進,以兩翼包抄的方式攻擊敵軍后背。
1931年5月16日晨,朱老總率領的紅一方面軍總部在西進途中與敵28師先頭部隊遭遇,雙方發生交火,總部警衛連堅決阻擊敵軍,為主力爭取時間,中路紅3軍主力乘敵第28師后尾全部離開中洞時,居高臨下對敵實施猛攻。敵軍在我突如其來的側面攻擊下頓時陷入混亂,大部被殲,殘敵驚慌失措、紛紛潰逃。右路紅4軍、紅64師兵分兩路搶占了九寸嶺、觀音崖兩處隘口,在向富田攻擊前進過程中乘勢殲滅敵第47師1個旅大部。
當天晚上,紅軍占領了富田。
第二天,紅軍各主力部隊在富田勝利會師。
5月19日,紅軍乘勝向東橫掃,在吉水縣白沙殲滅國民黨軍第43師一個旅和第47師一個旅殘部,取得第二次反“圍剿”中第2個勝仗。
5月22日,紅軍又在中村殲滅了前來增援的國民黨軍第27師先頭部隊一個旅大部。這是第二次反“圍剿”中第3個勝仗。
紅軍幾天之內 連續取得勝利,為整個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當然,這一戰也令眾人看出,毛主席在軍事上確實有獨到的天賦。
![]()
1931年5月24日,蘇區中央局恢復了幾個月前取消的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并以毛主席為前委書記,統一領導作戰及戰區的地方工作。
中央局委員任弼時后來在給中央的報告中,還提到一件事:
“代理書記項英“工作能力不夠領導,中央局決以毛澤東為代理書記”,請求中央批準。”
1931年10月,臨時中央批準了毛主席出任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
同年12月,周恩來抵達蘇區后,正式接任了蘇區中央局書記。
1943年11月,任弼時在延安整風期間,在日記中回憶起第二次反“圍剿”時期的一段經歷:
“未到中區前是有毛右傾的觀念的,到中區后認為有獨特見解,有才干。”特別是在國民黨大軍壓境之際,毛澤東深察敵情,臨機果斷,指揮若定,使他深為折服。而代理書記項英則“猶豫不決(特別在軍事行動上),領導戰爭能力弱,故有推毛為書記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