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以色列國防軍突然發布一道命令,要求召回700輛配發給高級軍官使用的中國產汽車。這批車輛主要是奇瑞瑞虎8,原本是國防軍在三年前專門采購,用于配發給有大家庭的中校級軍官。
![]()
如今,以色列軍方給出的理由是這些車輛"可能被用于間諜活動",存在數據安全隱患。按照計劃,這些奇瑞車將被日本三菱歐藍德替代。以色列國防部官員解釋說,中國車輛配備的攝像頭、麥克風、傳感器和車聯網系統,可能會將數據傳輸到外部服務器,而且這種傳輸"有時甚至在用戶或當地進口商無法控制的情況下發生"。
這個說法聽起來冠冕堂皇,但仔細一想就讓人覺得有點荒誕。要知道,這批車可不是什么民間自發采購的產物,而是以色列國防軍經過三年使用后才突然發現"不對勁"的官方配備車輛。
![]()
2022年采購時,難道以色列軍方沒有進行任何技術審查?
更諷刺的是,據以色列《國土報》報道,國防部此前已對這些車輛進行過所謂的"安全消毒"處理,試圖移除或屏蔽潛在的數據傳輸功能。既然已經做過專業處理,為何三年后突然判定"不夠安全"?
![]()
這種前后矛盾的操作,說白了就是一場借題發揮的政治表演。
要理解這場鬧劇的本質,首先得看看中國汽車在以色列市場的表現。2024年的數據顯示,中國車企已經占據了以色列近五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其中比亞迪以1.67萬輛的銷量、6.2%的份額位居第五,奇瑞則以1.29萬輛、4.8%的份額排名第七,同比漲幅更是達到16%。
![]()
反觀即將替代奇瑞的三菱,同期銷量僅1.05萬輛,份額3.9%,在中國品牌的強勁增長面前早已相形見絀。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汽車的崛起并非偶然,2023年中國就已取代德國和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在新能源領域更是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優勢。
![]()
當中國品牌在以色列市場的份額節節攀升,甚至開始進入軍方采購體系時,某些既得利益者的神經自然被觸動了,這哪里是什么安全問題,分明是害怕中國汽車產業的競爭力沖擊了傳統市場格局。
真正的幕后推手,其實是美國。2024年以來,美國政府對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打壓可謂步步緊逼。
9月13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布自9月27日起,將中國制造電動汽車的關稅稅率上調至100%;隨后不久,美國商務部又提議禁止智能網聯汽車使用來自中國的軟件和硬件。
![]()
美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的報告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些措施本質上是出于狹隘的私利動機:一方面是國內政治需要,政客們將傳統制造業衰落歸咎于中國競爭,以此爭奪"鐵銹地帶"搖擺州的選票;
另一方面是為了保護本國電動汽車產業,通過關稅壁壘將中國產品排除在外;更深層的目的,則是打壓中國科技進步,遏制中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
以色列作為美國在中東最堅定的盟友,其軍方此次的舉動與美國的立場高度一致,這絕非巧合。
近年來以色列在對華政策上越來越向美國靠攏,這次針對中國汽車的行動,顯然是配合美國對中國科技產業打壓戰略的一環。
![]()
最具諷刺意味的是,以色列自身在全球監控和情報竊取領域早已臭名昭著。摩薩德在全球范圍內的監聽、竊密行動數不勝數,卻反過來指責中國車輛的攝像頭、麥克風可能被用于間諜活動,這種以己度人的邏輯實在荒謬。
更讓人費解的是,美國自己的安全公司在加沙地帶的車輛檢查中都能做到"一兩分鐘完成檢查",為何以色列對經過三年使用、還做過安全處理的中國汽車突然變得如此"警惕"?
這種雙重標準背后,暴露的正是其內心的虛偽——所謂的"國家安全"不過是打壓競爭對手的借口。
![]()
美國的打壓政策不僅缺乏合理性,更會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墨西哥經濟部就曾明確表示,美國禁止使用中國汽車組件的措施將影響墨西哥汽車產業,導致貿易壁壘、供應鏈中斷、生產成本上升和就業機會減少。
從全球范圍來看,這種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做法嚴重違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會助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浪潮。
更關鍵的是,在全球氣候危機日益嚴峻的背景下,電動汽車產業對加速零排放出行轉型、減緩全球變暖具有重要作用,美國及其盟友的打壓行為,無疑會阻礙全球能源轉型的進程。
![]()
再看以色列此次替換方案的選擇——日本三菱歐藍德。作為一款同樣配備車聯網系統的智能汽車,三菱難道就不存在數據傳輸的風險?顯然不是。
以色列軍方對此選擇性忽視,足以說明他們關心的根本不是什么安全問題,而是要通過替換車型來表明政治立場。
這種將經濟問題政治化的做法,短期內可能會迎合美國的戰略需求,但長期來看,只會損害以色列自身的利益。
![]()
中國汽車產業的競爭力并非靠保護主義就能削弱,相反,這種做法會讓以色列消費者失去更多選擇,也會讓以色列企業錯失與中國產業鏈合作的機會。
回顧整個事件,從2022年的主動采購到2025年的突然召回,從"安全消毒"到"不夠安全",以色列軍方的每一步操作都充滿了矛盾。當中國汽車在以色列市場份額突破新高之時,當美國對中國科技產業打壓不斷加碼之際,這場召回鬧劇的政治意圖已經昭然若揭。
說到底,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立場問題;不是安全隱患,而是競爭焦慮。
![]()
當一個在全球大搞監控的國家,反過來指責中國車輛可能從事間諜活動,這本身就是對"倒打一耙"最生動的詮釋。
在全球化時代,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試圖通過政治操弄來遏制競爭對手的發展,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參考資料:
跟風美英,以色列對中國車下手?——觀察者網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