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所有中華兒女而言,臺灣主權問題一直是我們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話題,從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之后,蔣介石帶領剩余的殘兵敗將敗退臺灣,我們便開始了漫長的和臺灣當局的磋商和談。
對于有些激進的愛國主義人士來說,他們會覺得解放臺灣只是時間問題,只要解放軍整裝待發一起攻向臺灣,那么解放臺灣地區指日可待。
這種想法不能說是絕對錯誤,但在如今看來多少有些太過天真,從金門戰役的慘烈到毛主席私下多次和蔣介石商議兩岸統一再到如今臺灣局勢的瞬息萬變,妥善順利的解決好臺灣問題并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么簡單,尤其是在早年間經歷過戰爭和鮮血的我們更不應該再讓中華兒女陷入戰爭和流血之中。
早在70年前,毛主席就曾對如何解放臺灣、什么時候解放臺灣作出過精準預言,那么偉人又是如何說的呢?
解放戰爭的結束
![]()
從淮海戰役和遼沈戰役結束之后,蔣介石就在為自己找退路,大陸是肯定不能待了,不管是云貴川還是西藏,蔣介石知道自己的部隊根本打不過陸地作戰優勢的解放軍,所以臺灣也就成為他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隔海相望易守難攻的天然地理位置讓蔣介石十分看重臺灣地域,尤其當時我軍的海軍和空軍發展幾乎為零,蔣介石正是吃準了這一點,所以知道我軍一時半會打不過去,這才放心在臺灣地區駐扎,再尋找合適的機會反攻大陸。
![]()
蔣介石為了在臺灣東山再起可是沒少花心思,據不完全統計,他個人就籌措了400多萬兩黃金運往臺灣,按照當時的估價都在數億美元,更不用說隨著時間的流逝,黃金價格水漲船高,其他的古玩字畫,還有民國時期那些專家學者,蔣介石更是網羅的一應俱全。
除了國民黨內部的運轉,蔣介石還積極尋求美國人的幫助,他知道解放戰爭的失敗已經證明自己的部隊面對解放軍毫無還手之力,所以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支持者。
不過美國人顯然不愿意白給蔣介石打零工,世代以擴張為本質的他們希望蔣介石能夠宣布臺灣獨立,杜魯門從中也能分得一杯羹。
然而蔣介石這個人在民族大義上倒還是能站得住腳,一直頂著杜魯門搞“臺獨”的壓力。
![]()
面對蔣介石的春秋大夢,毛主席等人也沒閑著,1949年初,米高揚秘密到西柏坡和毛主席商談大陸解放事宜,毛主席談到西藏和臺灣地區問題時十分頭疼:“臺灣問題要比西藏問題更嚴重,解放面臨的困難更多。”
同年3月,中央軍委首先提出要武力收復臺灣,一直到10月,隨著福建地區的順利解放,解放臺灣也被正式提上日程,粟裕率領解放軍戰士展開了金門戰役,和在陸地上捷報頻傳不同,金門戰役從開始到結束更像是一場消磨部隊自信心的失敗。
9000多名解放軍戰士的犧牲讓“戰神”粟裕痛定思痛,看著解放軍被大海吹的四處漏水的船支,再看看對方的固若金湯,粟裕知道光靠著一腔熱血根本達不到順利解放臺灣的目的。
不能以犧牲戰士們生命為代價換取兩岸統一,他向中央發去電報:“解放臺灣還需從長計議,目前還存在三大難點,海空力量缺乏,后期保障欠缺,國際局勢不穩。”這第一次武力解放臺灣就此告一段落。
毛主席精確預言
![]()
粟裕當時的建議讓中央軍委內部也產生了質疑聲,有人提出應該趁著這次金門戰役失敗的教訓盡快總結經驗,短時間內再度發起總攻。
但是粟裕拿出了很詳細的軍事對比,粟裕提出:“如果要想解放臺灣,我們必須保障50萬解放軍上島,物資供應不能少于14萬噸。”
人和物資倒是能擠出來,但是運送人員上島的艦艇可不是一時半會能造出來的,更不用說臺灣地區和祖國大陸已經分開了50多年,島上可沒有信仰共產主義的老百姓,盲目出兵只會得不償失。
情況如果不好很有可能其他國家趁著我們軍隊在外趁虛而入,這樣的代價我們是承擔不起的。
![]()
正在黨內軍內對是否出兵臺灣爭論時,一江之隔的朝鮮戰火再起,為了避免美國人把戰火再度引到我國,毛主席迅速作出指示,任命彭德懷元帥率領志愿軍出兵朝鮮。
同時也正是這段中美交戰的關鍵時期,美國海軍在臺灣海峽部署艦隊兵力,意圖把臺灣據為己有,蔣介石倒是沒有趁人之危,但也是朝鮮戰爭的結束讓蔣介石不得不正視現如今國民黨隊伍和解放軍的差距。
連不可一世的美國人都愿意投降求和,國際局勢的變化更潛移默化影響著兩岸關系的發展。
美國人在朝鮮戰場的失利只能讓他們把更多的期待放到臺灣地區,只有把臺灣地區扶植成自己的傀儡政權,美國才能在國際舞臺上繼續占據主動地位。
![]()
1954年美國和臺灣簽訂《共同防御條約》,這讓大陸通過武力手段強行解放臺灣的困難又增加了不少。
1956年印尼蘇家諾到訪中國,他和毛主席又再度談起臺灣問題,毛主席根據新形勢再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臺灣最后一定會走向大陸和美國中的一個,我們和美國最大的不同是,我們不會放棄臺灣,而美國人會根據形勢考慮。”
很多人對毛主席的這一看法不太理解,直到上世紀70年代,隨著“冷戰”的加劇,美國人不得不重新審視國際格局,當時著名的“小球轉動大球”也是中美堅冰突破的第一步。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交往,美國總統在談起臺灣問題也并不像之前那么強勢,這更加證明臺灣不過是美國針對我國的一個棋子罷了。
大陸和臺灣的關系變化
![]()
1960年開始,毛主席也向臺灣地區釋放出一個信號,那就是“一國兩制”,只要臺灣能夠回歸,那么對于制度體制的問題,兩黨可以進行磋商。
臺灣地區可以暫時走資本主義道路,甚至毛主席還提出蔣介石可以行使臺灣地區的三軍指揮權,對于我黨給出的誠意,蔣介石十分慎重。
晚年的蔣介石對于故土的思念到達了頂峰,在1975年的除夕,萬家燈火團圓的日子中,已經病重的蔣介石叫兒子到病床前:“經國,你通過香港的秘密渠道,和大陸聯系一下,告訴毛澤東我想再談一談統一的事情。”
或許蔣介石也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晚年的他更希望祖國兩岸統一,避免成為中國歷史造成主權分裂的罪人。
![]()
收到蔣介石消息的毛主席十分重視,但當時他已經病痛纏身,尤其國內局勢尚不穩定,他給蔣介石的回信中點名由鄧小平代替他全權處理。
為了確保這次談判的順利進行,鄧小平做了萬全準備,同時還承諾支付臺灣地區軍資費用等條款,這一看大陸也是誠意滿滿,可正當鄧小平一行人計劃5月起程時,蔣介石在當年4月離世,緊接著次年毛主席去世,大陸和臺灣的統一問題最終走到哪里就徹底畫上了一個問號。
對于蔣介石的離世,黨內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臺灣要想回歸必須要在蔣家統治之后,可毛主席卻說:“收復臺灣一定要在蔣介石期間,否則會越來越困難。”
![]()
其實說到底蔣介石盤踞臺灣還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卷土重來打回大陸,更多的是他和毛主席之間政見不統一的矛盾,但他是不會支持國家民族分裂的。
可要在蔣介石死后,這些不同政黨爭權奪利,背后如果有美國人或其他資本國家的扶助讓他們走上掌控臺灣的位置,他們很有可能為了一己私利將臺灣地區主權拱手相讓,到時候面臨的問題和麻煩都是難以想象的。
![]()
現如今在“九二共識”之后,幾乎所有臺灣當局領導人對兩岸和平建設都沒有作出過實質性的工作。
無論是前些年吵的沸沸揚揚的“佩洛西竄臺”,還是這些年民進黨推行的“去中國化”政策,或是修改歷史書籍,對鄭成功收復臺灣等歷史置若罔聞,種種現象都證明著主席當時對臺灣問題的精準預測。
這也更加證明,收復臺灣,大陸更在等待著合適的時機,一旦時機到來,大陸必將迅速出手。
結語:
![]()
與臺灣刻意制造摩擦不同,大陸對臺灣地區一直保持著友好幫助,不管是菠蘿滯銷暢通內銷通道,還是缺水從福建鋪設海水管道,種種做法都證明了我們希望也期盼臺灣早日回歸到祖國的懷抱當中。
但這并不意味我們對臺獨勢力的縱容和無限忍讓,面對敵人的挑釁我們勢必也要作出反擊。
史料來源:[1]亞西:臺灣掀起“毛澤東熱”[J].黨風與廉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