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8月,印度知名經濟學家米希爾·夏馬爾一篇文章引發震動。
這位長期親美的“大儒”竟公開喊話,勸莫迪“抱緊中國大腿”。
這背后藏著怎樣的實力密碼?為何印度徹底變了?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編輯:BX
50%關稅!特朗普的鐵拳為何專打“自己人”?
這則消息就像一顆重磅炸彈,在國際輿論場上炸開了鍋。
要知道,米希爾·夏馬爾在印度可非等閑之輩,他是備受尊敬的經濟學者。
過去數十年,他一直是“聯美制華”戰略的堅定支持者和理論構建者。
可現在,他卻親手拆掉了自己搭建的意識形態高臺,公開“投降”。
這巨大的反差背后,是印度近年來承受的巨大壓力和深深屈辱。
![]()
今年8月,特朗普政府對印度輸美商品突然加征關稅,毫不留情。
起初是25%,接著又借口印度購買俄羅斯原油,再加25%,總稅率高達50%!
這一數字,對于經濟結構脆弱、高度依賴出口的印度而言,無疑是致命一擊。
![]()
印度官員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卻只能在媒體上表達“深表遺憾”。
更讓印度心寒的是,就在不久前的印巴空戰中,印度吃了虧。
美國這位“盟友”不僅沒有表示支持,反而兩次邀請巴基斯坦軍方首腦訪美。
這簡直就是一記響亮的耳光,公開打在印度自詡“大國”的臉上。
![]()
說到底,美國維系全球地位的方式,早已超越了傳統的軍事手段。
美元結算體系是它控制全球企業的無形枷鎖,三億多人的消費市場是它誘使他國的甜美毒藥。
誰不服從,就可能面臨市場準入被瞬間切斷的風險,歐洲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
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更是將這種霸權邏輯推向了極致,對盟友也絕不手軟。
印度的遭遇并非偶然,而是叢林法則下“誰弱誰挨打”的必然結果。
當印度媒體集體反思為何自己淪為了“工具人”時,他們終于將目光投向了東方。
![]()
中國的從容!從一顆螺絲釘到稀土王牌的底氣
然而,就在印度叫苦連天之時,我們卻發現,面對同一把關稅大棒,中國卻表現得異常從容。
這種鮮明的對比,才是最讓人深思的地方。
中國的底氣,并非憑空而來,而是源自幾十年如一日的深耕細作。
![]()
首先,我們手握著讓特朗普都忌憚的“買方話語權”。
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內需市場,汽車、電子、農產品,什么都能賣得飛起。
2023年,中國對美進口就高達數千億美元,許多美國企業超過三成的營收來自中國。
如果中美貿易戰全面升級,先哭爹喊娘的,恐怕是美國的農場主和企業主。
這種“買不買”的權力,是我們最堅實的護城河,讓對方的制裁大棒變得千斤重。
![]()
其次,我們更掌握著無人能及的“賣方主動權”。
中國構建了全球最完整的工業產業鏈,從原材料到高端制造,全鏈條齊活。
小到手機里的一個核心零件,大到大型的風力發電設備,我們都能高效穩定地生產。
美國想推動供應鏈與中國脫鉤,結果發現其他國家要么配套不全,要么成本飆升,根本頂不上。
![]()
中國這幾年面對美國封鎖,非但沒有被壓垮,反而越戰越勇,加大研發投入。
這正是我們敢于對美國說“不”的最大資本,也是讓美國投鼠忌器的根本原因。
這雙重籌碼,一個靠市場,一個靠產業,共同構成了中國從容應對霸權的堅實基礎。
![]()
夢醒時分!印度從“聯美制華”轉向“務實聯華”
中國的成功實踐,無疑為困境中的印度提供了一面鏡子,也提供了一種可能。
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開始從“聯美制華”的舊夢中驚醒。
他們發現,自己過去的行為充滿了戰略投機性,缺乏長遠的定力。
總想在大國之間左右逢源,獲取最大利益,卻忘了國際社會終究是實力的較量。
![]()
更關鍵的是,印度的經濟命脈,其實遠沒有想象中那么牢固。
印度長期鼓吹要“對華脫鉤”,振興“印度制造”,但現實是骨感的。
其制造業仍以中低端組裝為主,核心芯片、高端零部件等關鍵領域嚴重依賴進口。
這種偏科的發展模式,使其在全球產業鏈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毫無“賣方話語權”可言。
![]()
如今,這一系列的經濟問題和外交受挫,讓印度政府內部越來越多的官員開始務實。
他們認識到,摒棄冷戰思維,緩和對華關系,促進經濟合作才是明智之選。
我們看到,印度已啟動跨部門工作組,評估美印貿易協議的風險。
同時加速推動“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試圖開辟更多元的出口渠道。
甚至開始與俄羅斯探討本幣結算機制,以減少對美元體系的依賴。
這些變化,雖然只是初步的“去美國化”步驟,但意義重大,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可能。
![]()
實力為王!這才是百年變局中的生存之道
印度的反思與轉向,以及中國的成功經驗,共同為所有新興國家敲響了警鐘。
這個警鐘就是:在這個依舊強權橫行的世界里,靠依附和討好是換不來尊嚴的。
真正的安全感,永遠只能源于自身的強大,源于對核心命運的牢牢掌握。
中國的發展道路,正是對這一真理最生動的詮釋。
![]()
我們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咬牙建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這是我們面對風浪的壓艙石。
我們投入巨資修建高鐵、港口、發電廠,這是支撐國家經濟高效運轉的血脈。
我們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無論是“兩彈一星”還是芯片研發,都體現了制度優勢和組織力。
這些看似枯燥的投入,最終都化為了今天我們在國際舞臺上的從容和底氣。
![]()
IMF2025年的數據顯示,金磚國家的綜合GDP總量已經超過了G7國家。
這“東升西降”的背后,正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硬實力持續崛起的直接體現。
一個“依附的黃昏”時代正在到來,一個更加公平、多元的國際新秩序正在孕育。
![]()
歷史告訴我們,國際尊嚴從來不是誰的恩賜,而是靠自己的實力一磚一瓦筑起來的。
印度媒體的集體反思,不僅是對自身處境的清醒認知,更是對全球新興國家的偉大警示。
想要在強權面前保住自己的節奏,唯有筑牢工業根基,完善基礎設施,凝聚內部力量。
中國的實踐已經證明,并正在為更多國家提供參考——外部的安全感都是暫時的,內生的實力才是永遠的依靠。
![]()
結語
國際尊嚴,從來不是誰的恩賜,而是靠自己的實力,一磚一瓦筑起來的。
印度的覺醒是一個信號,預示著一個更加多元、公平的世界秩序正在孕育。
在這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你認為除了實力,什么才是我們最不能丟失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