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國際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
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國際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日前表示,紅軍城的陷落不僅是烏克蘭的軍事失敗,更象征西方自由霸權思維的瓦解,米爾斯海默強調,俄烏沖突揭示了單極世界的終結與多極世界的崛起,俄羅斯挺過了西方制裁,通過重整軍工體系、深化與全球南方國家的關系,反而使西方陷入孤立。
俄軍在紅軍城實施的包圍戰,是俄方以現實主義擊敗意識形態的象征,俄羅斯總統普京一周前表示,開放紅軍城戰場給包括烏克蘭在內的外國媒體記者采訪,并非出于人道主義考察,而是一場現實主義的“劇場”,米爾斯海默認為,這是普京試圖用戰場圖像向世界傳遞信息——烏軍陷入包圍,前線枯竭、戰線不斷后退,而西方再多的政治敘事和媒體敘事,都無法改變戰場事實。
米爾斯海默指出,西方長期將俄烏沖突誤判為“民主對抗專制”的道德戰,而非地緣政治的實力競爭,西方戰略家誤以為宣傳、制裁和輿論可以取代軍事實力,但普京開放戰場的舉動,等于讓外媒親眼見證烏軍的潰敗,使西方自編的敘事神話迅速瓦解。
自2023年起,俄軍放棄全面進攻,改為消耗戰與穩定包圍策略,以時間、火力和補給優勢壓垮對手,紅軍城戰役正是這種策略的典范,俄軍以耐心和紀律封鎖烏軍關鍵補給線,迫使烏軍在心理與戰略上雙重崩潰,當普京邀請外媒進入紅軍城包圍區時,也意味著這場戰役的結果已無懸念。
![]()
烏克蘭軍隊
目前,紅軍城已被俄軍拿下,俄軍一方面在城內清剿殘余烏軍,另一方面在紅軍城東面的衛星城季米特洛夫實施四面包圍,米爾斯海默批評西方自2022年起就誤判俄烏沖突,以為北約軍援烏克蘭能夠逼退俄羅斯,完全低估了俄羅斯的戰略決心與承受能力。
米爾斯海默表示,現實主義告訴人們,國家面對生存威脅時會戰到最后一刻,而對俄羅斯而言,烏克蘭戰爭正是如此,隨著戰事拖長,烏克蘭的人力、彈藥與防空系統日益枯竭,西方援助也因內部政治壓力和選舉因素不斷減弱,西方社會的經濟負擔、通貨膨脹與能源危機削弱了其團結挺烏的意志,原本自信的“道德聯盟”開始出現裂縫。
米爾斯海默指出,西方誤把霸權當作永久,把冷戰后的勝利混淆為普世合法性,三十年來北約不斷東擴,直逼俄羅斯核心利益,卻以“自由”包裝自身行動,原本用于孤立俄羅斯的戰略,如今卻演變成西方與非西方世界的疏遠,這正是西方傲慢造成的結果,西方以為全球秩序會順從其道德敘事,卻忽視了多極化的現實。
在更宏觀的層面上,紅軍城戰場不僅是一場軍事包圍,更象征文明秩序的反轉,如今暴露在世界面前的已不是俄羅斯,而是一個過度擴張、道德疲乏、戰略迷失的西方集團,其自稱的“自由主義秩序”,如今困在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西方誤以為自身霸權是永久的,把財富當作智慧,把媒體當作真理。
米爾斯海默最后總結,每場戰爭終將回到權力的邏輯,當西方的信念超越實力、道德脫離現實,它就會變得脆弱和虛偽,紅軍城不是一場戰役的終點,而是西方幻覺崩潰的起點。
![]()
俄羅斯陸軍
米爾斯海默的論述說明,俄烏沖突并非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對抗,而是俄羅斯與整個西方及烏克蘭的較量,從中也能看出紅軍城在俄烏沖突中的重要性,俄軍中部集團拿下紅軍城和衛星城季米特洛夫后,可以通過進攻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哈爾科夫,對頓涅茨克北部的斯拉維揚斯克和克拉馬托爾斯克實施包圍,也可以沿著M150高速公路和斯洛維揚斯克-巴赫穆特鐵路線直指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的重鎮巴甫洛格勒。
此外,紅軍城的陷落對烏克蘭和西方造成巨大的心理打擊,紅軍城及其衛星城季米特洛夫北面的羅金西克戰前人口超過12萬,屬于堅固的筑壘陣地,但在俄軍攻擊面前并未堅守多久,其他防御能力更弱的城鎮在俄軍壓力下又能堅持多久?尤其是在紅軍城戰役之后,烏軍有生力量更加捉襟見肘,處境越發陷入被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