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實現良好開局。在“什么是現代化、如何實現現代化、實現什么樣的現代化”的思考與實踐中,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應運而生,在守正中彰顯歷史必然,在發展中體現時代大勢,在超越中凸顯人民認同。
![]()
以馬克思主義“魂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為根本堅守
《建議》指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過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續奮斗。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文化品格與實踐底色彰顯其對馬克思主義“魂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不忘本來的堅守傳承。
首先,馬克思主義基礎性回答了“什么是現代化、如何實現現代化、實現什么樣的現代化”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在自身不斷發展以及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中,對于現代化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現代化既是世界性概念,也是歷史性概念,內容和標準于不同時空中存在差異。根本而言,其本質是要用現代最新科學技術裝備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對整個物質生產領域開展全面且根本的技術改造,最終讓國家在經濟和技術層面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馬克思主義認為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要通過科學技術創新、生產資料合理配置、勞動生產率提升等手段,為社會變革與文明進步奠定物質基礎。馬克思主義還認為現代化沒有定于一尊的模式與標準,一個國家不能僅通過依賴外部力量、照搬西方模式邁向削足適履的現代文明,必須根據自身實際探索出合適的現代化道路。
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持續推進提供了不竭的文明動力。中華文明歷來注重兼收并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正是這種特性的時代體現,二者相融催生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這種文化形態扎根中國大地,既傳承著中華文明的深厚基因,又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黨的創新理論的發展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構成了現代化層面的重要文化支撐。在此基礎上,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得以形成,它既包含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也涵蓋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推動著文化現代化與現代化文化之間的良性互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滋養,讓文化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最后,堅持“兩個結合”的過程本身就是中國式現代化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在探索中持續推進的過程。超越復古主義與全盤西化二元對立的文化自覺是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構建正確科學的現代化觀不可缺少的要素。馬克思主義能夠跨越時空,在中華大地上落地生根并廣泛傳播,核心在于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內在契合性。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只有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實現深度融合才能為理論創新注入不竭動力,為實踐發展指引正確方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中那些深植于社會土壤、被廣大民眾在日常中踐行的價值理念,是這種融合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這種融合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路徑,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
以一系列標識性范疇、原創性貢獻、原理性成果完善馬克思主義現代化觀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九個方面的本質要求、五個重大原則進行了系統闡述,以一系列標識性范疇、原創性貢獻、原理性成果完善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體系,建構起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基本內容。
首先,共同富裕、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范疇是界定“建設什么樣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概念,也是承載其理論要義的關鍵詞。這些范疇的深層內涵,在于突破以西方為中心的傳統現代化模式的桎梏:秉持文明復數論、互鑒論、共存論與平等論,摒棄“現代化即西方化”的單一認知;強調不循老路、不走邪路,主張在傳承與融合中延續歷史脈絡,開辟不割裂傳統的新路;堅持立足自身實際的結合,不搞脫離規律的例外,踐行和平發展,不搞對抗威脅,倡導平等共存,不做從屬附庸,追求共同進步,不搞黨同伐異。這樣的理念與路徑選擇,既符合文明發展的客觀規律,也契合中國自身的發展需求,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引。
其次,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就“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問題對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現代化觀作出了一系列原創性貢獻。例如:實現人民立場、中國話語、時代表達的高度統一;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為解決阻礙現代化的貧困難題提供科學方法論;以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反映自身國家現代化道路的獨特性質;為解決人類共同問題提供價值共識基礎等。這些貢獻回應了如何突破西方現代化困境的重大課題,形成了重要的路徑創新,既體現出獨特的理論價值,也彰顯出深遠的世界意義,最終開辟出一條以人民為中心、以共同體為底色、以文明互鑒為路徑的現代化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秉持結合的理念、堅守和平的方向、遵循平等的原則、追求進步的目標,在價值維度上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范式的根本性超越,為人類現代化事業發展提供了新的選擇與借鑒。
最后,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提出了包括戰略目標論、深厚基礎論、共同特征論、鮮明特色論、本質要求論、重大原則論等在內的一系列原理性成果。這些成果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深刻揭示了現代化在本質、動力、路徑、歸宿等層面的內在規律。這一系列原理性成果并非否定現代化的普遍性,而是在遵循其共性要求的基礎上充分彰顯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這深刻區分了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不同,使中國式現代化目標更加清晰具體;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正確處理好一系列重大關系,通過“并聯式現代化”的推進模式有效規避西方“串聯式現代化”存在的局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風險重重,必須通過偉大斗爭贏得偉大勝利。
![]()
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祛魅西方中心主義
在現代化議題的全球敘事中,西方話語曾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對現代化的本質、邏輯、路徑、成效均奉西方標準為圭臬,西方中心主義一時間甚囂塵上。如今,這一態勢已走到歷史拐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去西方中心主義勢不可擋。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種以東西方平等互惠、交流互鑒為內核的新型文明進程。在這一進程中,它摒棄零和博弈的陳舊思維,始終秉持平等普惠、雙向賦能的價值導向。主張不同文明要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開展對話,要在包容多樣的前提下共同前進。這樣的主張打破了“文明優劣論”的歷史桎梏,為不同文明之間的良性互動提供了正確指引,也為人類文明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讓人們看到,文明之間并非只有替代或沖突,平等交流、互學互鑒才是推動文明持續進步的正確路徑,這一理念對于促進世界文明多樣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始終堅守“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辯證邏輯。一個歷史悠久的東方大國如何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處理好歷史與當代、東方與西方、現實與未來的辯證關系,這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從東方視角看,廣大東方國家早已掙脫殖民的枷鎖,獨立自主的發展訴求與日俱增,不再被動接受西方中心主義的固化秩序;從西方視角看,其自身面臨的發展失衡、治理困境等問題不斷加劇,維系過往主導地位的能力持續衰減,“東方從屬于西方”的舊格局難以為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蘊含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民族敘事,也凸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人類敘事。其深層邏輯中,既蘊含互惠平等、交流互鑒的發展智慧,也彰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明追求,將民族復興與人類發展緊密聯結。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追求的是超越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以“主體間性”為哲學支撐,不將任何國家或文明視為附庸的“客體”;它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實踐指引,將全人類共同價值融入發展進程,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的和諧共生;它摒棄“文明沖突論”的歷史循環陷阱,致力于構建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新型文明秩序。西方中心主義主導的歷史向世界歷史轉化之本質是“東方從屬于西方”的單向格局,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旨在以東西方的平等交流互鑒開創新型世界歷史,并由此孕育出超越資本主義文明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執筆:張曉明 田茂農,作者單位系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2025年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鞏固文化主體性的方法論研究”階段性成果)
來源:四川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