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創始人威廉·配第有一句名言:“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這個觀點道破土地在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價值,卻也在深圳寶安的當下,折射出一種獨特的“城”長煩惱,當城市以“寸土寸金”定義空間稀缺,當寶安作為深圳產業壓艙石,既要扛起制造業根基的重任,又要應對“好項目開始挑地方”的新考題,有限的“方寸之地”,如何承載產業升級與企業生長的未來?寶安的答案,就寫在一家家企業破繭成蝶的故事里。
訂單溜了、研發停了,寶安用一張租約破局?
走進美萊雅位于寶安福永翠崗片區的21385平方米新廠房,機器的嗡鳴里裹著蓬勃的生命力。很難想象,僅僅一年多以前,這家醫美器械行業的“奔跑者”,差點像一頭巨鯨,因空間的束縛而擱淺。“那段時間,我每天走進老廠房,都挺無力的。”美萊雅的負責人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走廊里堆滿了待發貨的箱子,人和叉車都得側著身子走。生產線主管天天向我抱怨,說產線已經超負荷,再多一臺機器都沒地方放。”那是一種看得見的“天花板”。4條生產線,是空間的極限,也成了企業增長的“緊箍咒”。一筆大額訂單因為產能無法滿足,只能無奈地看著它溜走。
![]()
受困的不僅是生產線。在另一頭,公司的“心臟”——研發實驗室,也因空間不足而“心律不齊”。一個被寄予厚望的新型激光美容設備項目,因缺乏足夠的實驗區,研發進度條被卡,周期延長了3—6個月,“我們當時錯過的,可能不僅僅是一個產品,而是一個技術迭代的窗口期。”一位研發骨干坦言。
企業不是沒有嘗試過自救。他們在市場上奔走了數月,看過無數個場地,結果卻一次次失望。要么是需要大規模改造,成本高昂;要么是二手、三手房東,租期朝不保夕。“我們這個行業,搬一次家傷筋動骨,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的變更流程就能耗掉大半年。沒有一個穩定的長期預期,我們不敢賭。”
轉機,來自福永街道的企業服務專員的例行走訪,踏進了美萊雅捉襟見肘的老廠區。“他們的‘空間焦慮’,寫在員工的臉上。”這份對企業困境的敏銳感知,很快轉化為街道主動介入的行動,街道像一位“產業醫生”,對美萊雅進行了一次深度“問診”。他們與企業負責人反復推演:醫美器械的潔凈車間需要怎樣的層高和管線布局?成品和原料的物流動線如何設計才最高效?未來擴充團隊,辦公和研發區需要預留多少空間?最終,翠崗片區的這塊拼圖,被精準地放在了美萊雅的版圖上。
“最關鍵的時刻是在談判桌上。”美萊雅的負責人至今對那一幕記憶猶新。街道工作人員、企業代表和一手業主懷德股份公司的負責人坐在一起。“我們當時最大的顧慮還是租期。街道的同志當場就向業主方闡明,像美萊雅這樣的高成長性企業,一個長期的穩定租約,是它敢于投入、扎根發展的基石。”
最終,一紙租約,白紙黑字,期限直至2030年。“當筆尖落下那一刻,我心里的一塊大石頭才算真正落地。”美萊雅的負責人感慨道,如今,在新廠房里,一個“滿血復活”的美萊雅火力全開:產能翻倍,直接幫助公司承接了之前無法滿足的訂單,與中東某品牌客戶簽訂了年供應30萬臺的合同;研發團隊從15人擴充到40人,新產品事業部與研發二部掛牌成立;“迷你按摩槍”“水光美容儀”等多條產品線,從圖紙變成了流水線上的產品。
![]()
美萊雅的新生背后,是福永街道在“產業空間供給”與“產業發展需求”匹配上,摸索出的一套可復制的打法。這套打法被福永街道辦一負責人生動地稱為“紅娘+菜單+定心丸”的組合拳。“像‘紅娘’一樣,通過精準走訪,形成清晰的‘企業需求畫像’;對照片區產業規劃‘總菜單’,實現片區產業定位的精準匹配;最后,用長期租期保障這顆‘定心丸’,讓企業敢于投入、能夠安心扎根。”他補充道,這套組合拳,最終目的就是讓同一領域的企業聚在一起,形成上下游協作的“小生態”,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打造成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
“租金沒降,成本卻低了”:寶安如何為一家“隱形冠軍”解開“成本和空間”死結?
如果說美萊雅的破題,是寶安為高成長企業打破“天花板”,解決“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增長饑渴。那么,另一家隱形冠軍深圳鑫華鋒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的成長經歷,則揭示了寶安在產業空間供給上更為精細的另一面:如何為存量巨大的基礎制造業,遞上打開 “成本”與 “空間” 困局的鑰匙。
![]()
與美萊雅面臨的爆發式增長困境不同,鑫華鋒的焦慮,更具普遍性,也更隱蔽。作為海康威視、惠普等行業巨頭的核心供應商,這家企業并不缺少訂單,卻長期在“成本”與“效率”的夾縫中求生。
在他們位于福永的老廠區,焦慮是可以被量化的。由于是二手、三手轉租,租金蠶食著利潤。而面積不足的廠房,則直接導致了“有單不敢接”的窘境。生產線無法擴容,倉儲空間告急,企業的發展被牢牢困住。這場困局的破解,同樣始于福永街道一次例行的“規上企業走訪”。企業服務專員在主動上門中,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家優質企業正被“高租金”和“小空間”雙重制約。得知困境后,一場迅速而精準的匹配行動隨即展開。
這場突圍戰,是一場典型的“深圳速度”與“寶安精度”的交響。街道的核心考量,并不僅僅是為鑫華鋒找一個“更大的地方”。他們結合行車記錄儀的生產特性,對產線布局、物流效率的高要求,將目光鎖定在了產業定位高度契合的鳳凰片區。從企業提出訴求,到最終確定鳳凰社區騰豐一路12號這處11973平方米的空間,并簽訂租約,整個流程耗時約四個月。在此期間,街道的角色超越了“中介”,他們協同企業,直接與一手業主鳳凰股份公司對接,共同溝通租期、租金等關鍵事項。這一舉動,讓企業第一次觸碰到了最核心的租賃權益。
![]()
當鑫華鋒入駐新址后,一個變化悄然浮現,財務報表上的單位租金與之前老廠相差無幾,但企業的綜合運營成本卻實現了質的下降。這筆賬得從空間本身算起。新園區的廠房設計更為科學合理,空間使用率高達70%~90%,遠高于傳統工業園。這意味著,鑫華鋒用同樣的租金,換來了遠超以往的“有效生產面積”。新空間允許企業根據生產流程進行更精細的功能分區,生產效率和物流效率得到極大提升。
![]()
更重要的是,那份直面一手業主、租期穩定至2028年的合同,它像一枚定海神針,終結了企業對未來租金上漲和頻繁搬遷的陣痛。這份“穩定性”,迅速轉化為了企業深耕實業、謀劃長遠的底氣。
在新園區里,“脫胎換骨”的鑫華鋒生機勃勃。公司的發展藍圖,也從應對眼前的生存壓力,轉向了更長遠的未來:一份清晰的5年、10年計劃已經制定,以新園區為根基,逐步增加智能化設備生產,并積極開拓海外市場。雖然企業目前仍處于增資擴產的初期,但運營成本的優化,已使其能將更多資源優先投入到產品研發和員工福利提升中,從而增強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從美萊雅的“空間擴容”,到鑫華鋒的“成本重構”,不難看出寶安產業空間供給的兩種不同維度,指向同一個核心:不單純追求低租金的短期效應,而是通過提供高質量、高效率、高穩定性的空間,系統性地降低企業的綜合運營成本,為其長期發展賦能。
“通過精準摸排、高效協同,為企業匹配最合適的土壤,并打通項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從‘硬空間’供給向‘軟生態’構建升級,這不僅吸引著企業‘走進來’,更重要的是,讓它們能真正‘留下來、強起來’。”福永街道相關負責人總結道。
智造“小巨人”卡“成長瓶頸”,寶安“定制套餐”救場?
將視線投向5公里外的沙井街道,在深圳遠東卓越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工業的力量以一種精密而磅礴的方式呈現。這里,是誕生100多項國家專利的地方,是服務全球智能制造企業的“一站式采購平臺”。
![]()
然而,對于這家成立11年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而言,這股強大的生產力,曾一度被無形的“空間墻”所禁錮。隨著業務的飛速擴張,原有的場地已無法承載其更大的發展規模。遠東卓越需要的是一個能承受重型設備、保障高強度電力供應、匹配其精密供應鏈網絡的“定制化基石”。
這種高端的煩惱,對于任何一個志在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區域來說,都是一道必答題。而寶安區沙井街道,用一次精準高效的服務,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高效對接的開端,始于街道一份日常的“產業企業臺賬”。沙井街道早已將遠東卓越這樣的高新技術企業納入了動態跟蹤。定期的上門走訪,使得工作人員對企業的運營狀況、發展瓶頸了然于胸。當遠東卓越對“定制化空間”的需求浮出水面時,沙井街道啟動了一套“專項評估”機制。他們的資源庫里,早已梳理出了轄區內具備高承重、強供電等特性的“適配自動化企業”的產業空間資源,推薦馬安山社區第二工業區38棟廠房,是一次深思熟慮后的精準落子。
“我們去現場勘查時,完全是按照自動化智造企業的標準來的。”一位街道負責人解釋道,“不是面積有多大,而是地基承重夠不夠;不是租金多少,而是電力增容方不方便;還有門口的馬路,最大的設備運輸車能不能順利拐進來。”
正是這種“斤斤計較”的評估,確保了推薦的廠房與遠東卓越的需求高度契合,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其在供應鏈布局、客戶分布上的區位優勢。然而,真正的“定制化”服務,還體現在從確定意向到快速投產的“最后一公里”。由于該廠房屬于社區股份公司集體物業,這為簡化流程、高效決策提供了天然的優勢。當遠東卓越確定入駐意向后,街道集資辦迅速啟動了優化審核流程。原本可能需要較長時間的租賃手續,通過優化簡化手續提速提效,為企業搶出了寶貴的投產時間。
這背后,體現的是政府對“自動化企業特殊需求”的深刻理解與高效響應。對于這些以設備為核心資產的企業而言,產線停擺意味著效率損失,設備兼容性直接影響投資回報率。因此,政府的角色,從“空間介紹人”升級為“全流程資源整合者”,通過并聯審批、技術適配指導等舉措,主動化解企業入駐過程中的障礙。這種“保姆式”的服務,看似只作用于一家企業,卻能清晰觸摸到沙井乃至寶安在土地空間規劃上的深層邏輯:通過“空間布局的優化”,來提升整個區域的產業競爭力。
當像遠東卓越這樣的“小巨人”企業被安放在合適的產業社區時,其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也會隨之而來,從而激發強大的產業集聚效應。這不僅是為一家企業筑基石,更是為整個區域的產業生態“強鏈補鏈”。優質的產業空間吸引優質的企業,優質的企業集群又提升了區域的整體價值和競爭力。這或許就是寶安在面對“寸土寸金”的現實挑戰時,所給出的極具遠見的解答。
破局“三維困局”:先進制造業高地的營商新拳法
企業的蝶變,恰是寶安制造業活力的一抹抹縮影。作為深圳工業“基本盤”,這里聚集著5.45萬家制造業企業,占深圳總量超1/3;5117家規上工業企業與7397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構筑起產業韌性,23項產品拿下全球市場占有率的桂冠。枝繁葉茂的市場生態,離不開精準的戰略護航,寶安以“資金、空間、應用場景”三大戰役為核心的系統化舉措,正以全方位拳法破解企業發展瓶頸。
以“寶企金服”投融資大會打響資金戰役第一槍,空間戰場的深耕更顯戰略深意:通過“普惠+定制”體系釋放近1億㎡產業空間,從2萬㎡“零租”前沿產業空間到41.83萬㎡折扣創新型用房,精準匹配從初創團隊到“小巨人”的全周期需求。而應用場景的全域開放,則讓“城市即試驗場”成為現實,從低空物流到智慧醫療,為企業提供從研發到市場化的完整鏈路支撐。這套“要素保障+場景賦能”的創新打法,不僅為寶安構建了留住企業的“護城河”,更鍛造了一柄激活市場、參與全球競爭的鋒利“戰矛”。
“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新時代詮釋
一千多年前,杜甫渴望“安得廣廈千萬間”;今天,這一愿景在寶安有了更具時代內涵的落地,當城市無法在空間上無限擴張時,寶安選擇向內挖掘潛力、向管理要效率、向服務要未來,用空間適配度、長期穩定性、生態協同力的多維乘積重新定義土地價值。
從為美萊雅渴求的一紙“確定性”租約卸下焦慮,到助力鑫華鋒算清“效率賬”破解成本死結,再到為遠東卓越筑牢“定制基石”承載智造雄心,寶安的實踐不僅為深圳破解“土地約束下的產業升級”提供了樣本,更以“為奮斗者筑巢,為創新者鋪路”的實干,為奔跑的企業找到夢想拔節生長的土壤,播下名為“信心”的種子。而這,既是“深圳奇跡”在制造業領域最值得續寫的新篇章,也是新時代“安得廣廈千萬間”最鮮活的詮釋。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潘瑩瑜
攝影:南都N視頻記者 劉有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