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剛耍橫,德國扭頭就“求饒”。
戲剛開場,荷蘭政府還以為自己拿捏住了局面,得意洋洋地要對安世半導體搞“國家安全”審查。結果,安世中國一份公告拍在桌上,德國人第一個坐不住了,絲毫不顧荷蘭老兄的感受,連夜就向中方遞上了請求。
這臉打的,啪啪響。
這事兒得從頭說起。荷蘭在9月底突然發難,說要“保護國家安全”,直接動手凍結了安世半導體的全球資產,甚至把中方創始人張學政的職務都給免了。
![]()
他們搬出的理由,是一部73年前的老法案。說白了,就是找個借口搞事情。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荷蘭這是在跟誰的節奏?還不是大洋彼岸。前腳美國剛把安世的母公司聞泰科技列入“實體清單”,荷蘭后腳就跟上了。
他們以為,凍結了“總部”,就能控制整個安世。
但荷蘭人算錯了一筆大賬:總部在荷蘭,可安世的“心臟”和“肌肉”全在中國。
安世半導體,那可是全球汽車芯片的巨頭。它家的車規級芯片,市場占有率高得嚇人,歐洲每五輛車里就有一輛在用。而這些芯片,超過七成,甚至八成的產能,都在咱們東莞的工廠里。
![]()
荷蘭那個總部,說難聽點,更像個“注冊地址”。你把空殼子凍結了,就想拿捏住生產線?
中方的反應,這次是真叫一個“穩、準、狠”。
荷蘭不是耍橫嗎?行。11月2日,安世中國直接發了一份公告。這份公告,堪稱“絕殺”。
它沒長篇大論地喊口號,就說了兩件實事:
第一件,你荷蘭總部還欠著我們東莞工廠10億人民幣的貨款沒給。你聽聽,這是什么意思?你跟我談“國家安全”,我跟你談“欠債還錢”。一下子就把荷蘭“政治正確”的皮給扒了,把這事兒拉回到了“商業糾紛”的層面上。你荷蘭不講信用在先,憑什么指責我?
![]()
第二件,我們庫存充足,能撐到明年。就算你荷蘭總部“斷供”晶圓,我們也不怕,早就跟中芯國際、華虹簽了協議,本土替代完全跟得上。
這一下,直接釜底抽薪。
這份公告是給誰看的?是給荷蘭政府看的嗎?不全是。它更是給全球客戶看的——尤其是德國那些汽車巨頭。
安世中國在說:“各位老板,別慌。荷蘭總部那邊鬧事,但干活的是我。你們的貨,我這兒有,而且管夠。你們繞開他,直接跟我談就行。”
這還沒完,就在前一天,11月1日,中國商務部也發了個聲。話說得特別客氣,說歡迎遇到實際困難的企業,及時來聯系,“符合條件的出口予以豁免”。
![]()
看明白這套組合拳了嗎?
安世中國的公告是“定心丸”,告訴客戶“我有貨”。 商務部的表態是“開閘門”,告訴客戶“我能賣”。
這道“選擇題”往桌上一擺,德國人徹底不淡定了。
德國是什么?歐洲經濟的“發動機”。德國經濟靠什么?汽車產業。大眾、寶馬、奔馳、博世……哪一個不是安世的大客戶?
荷蘭那邊一“凍結”,安世總部立馬就給客戶發通知,說“無法保證供貨”。德國人當場就懵了。
英國媒體都直接喊出來:“歐洲車企離不開中國芯片,現在拿不到了!”
![]()
對德國工業界來說,荷蘭的“政治表態”一文不值,但東莞工廠的流水線要是停了,那就是要命的事。一輛電動車要用上千顆芯片,安世的二極管、MOSFET芯片更是剛需中的剛需。
斷供?開什么玩笑。德國機械設備聯合會都放話了,再這么搞下去,不光汽車,發電機、工程機械全得趴窩。
所以,當安世中國那份“有貨、能賣”的公告一出來,德國人連一秒鐘都沒耽誤。
11月3日到4日,消息就爆出來了:德國汽車零部件巨頭(比如采埃孚)已經火速向中方提出了請求,申請那個“出口豁免”。
這就是標題里說的“第一個提請求”。
你發現這事兒多有意思了嗎?德國,作為歐盟的核心,荷蘭的“鐵桿盟友”,在自家飯碗面前,壓根就沒管荷蘭的死活。
![]()
荷蘭還在那兒跟中國掰扯“法案依據”,德國已經繞過荷蘭,直接跑來跟中國“談生意”了。
這一下,最尷尬的就是荷蘭。
荷蘭本來想干啥?無非是想借著“接管”安世,既討好了美國,又能在半導體供應鏈上撈點話語權。
結果呢?
美國那邊自己先慫了。那個針對聞泰科技子公司的出口管制規則,沒過多久就自己暫停了。等于說,荷蘭辛辛苦苦沖在前面,結果被“帶頭大哥”給賣了。
供應鏈話語權呢?更沒撈著。他們搶到手的,只是安世的“空殼子”。安世中國的運營早就獨立了,工資國內發,系統自己搞,連管理軟件都換成國產的了。荷蘭那紙“凍結令”,在中國境內根本沒用。
![]()
客戶呢?客戶也跑了。德國帶頭,歐洲的客戶都看明白了,安世的核心命脈在中國手里。誰還管你荷蘭總部怎么想?大家紛紛繞開荷蘭,直接找中國區簽單。
荷蘭這一通操作,最后落得個什么下場?
想當“技術守護者”,結果成了“供應鏈破壞者”。想拿捏中國企業,結果被揭穿“欠款10億”。想在盟友面前表功,結果被盟友第一個“背刺”。
里子面子全丟了。
反觀咱們這邊,從頭到尾,沒搞什么花里胡哨的宣傳戰,就是實打實的三板斧:
- 亮底牌:你不是要查我嗎?我先自曝,你欠我錢。
- 穩產能:你不是想卡我嗎?我庫存足,還有備胎。
- 開通道:你不是想孤立我嗎?我給客戶“豁免權”,直接繞開你。
![]()
這就是務實。
這事兒給所有人都上了一課。在2025年的今天,全球產業鏈已經像毛細血管一樣盤根錯節。真正的“安全”,不是你手里攥著幾條過時的法案,而是你能不能實實在在地產出全球需要的東西。
德國為什么“絲毫不顧荷蘭感受”?
因為工業的邏輯,比政治的邏輯更剛性。飯碗,永遠比臉面更重要。德國很清楚,歐洲重建安世這樣的封測產能,沒個三五年根本下不來。但它的汽車生產線,連兩周都等不起。
這種時候,誰能給芯片,誰才是“爹”。
![]()
荷蘭以為自己是在“捍衛規則”,實際上是在破壞市場最基本的“契約精神”。而中方用“保證供應”和“揭露欠款”,反過來成了“秩序的維護者”。
這場圍繞安世的博弈,看似是荷蘭贏了“程序”,但中國贏得了“市場”和“時間”,也徹底贏得了“主動權”。
德國的這個“請求”,就是一張選票,它投給了“現實”,而不是“口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